DSE 中國語文 指定篇章溫習筆記:師說 (韓愈)
你好!歡迎來到《師說》的溫習筆記。這篇文章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經典之作,看似艱深,但其實他想講的道理,至今仍非常適用!
毋須擔心,我們會將這篇文章拆解,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帶你一步步理解韓愈的看法。讀完這份筆記,你不單會明白文章講述甚麼,還會學懂如何分析它的寫作技巧,輕鬆應付香港中學文憑試的考題!一起加油吧!
第一站:認識作者與背景 (知人論世)
作者:韓愈 (字退之)
韓愈是唐代一位非常傑出的文學家與思想家。他不單文筆好,還具獨到見解,發起了一場叫做「古文運動」的文學改革。
- 何謂「古文運動」? 簡單來說,當時流行一種叫做「駢文」的文體,著重對偶、辭藻華麗,但內容往往流於空泛。韓愈覺得如此並不可取,提倡返璞歸真,學習秦漢時期那種內容充實、形式自由的「散文」(即「古文」)。《師說》正是一篇古文的典範!
寫作背景:為何要「說」「師」?
韓愈寫《師說》的時候,社會風氣異常。當時的士大夫 (scholar-officials),即是那些讀書人與做官的,竟視「拜師學習」為一件羞恥之事!
- 他們自恃地位尊崇,年紀不輕,再跟老師學習會感到失面子。
- 他們之間互相較量,覺得「老師」與「學生」這些稱呼會顯得自己低人一等。
韓愈對此歪風深感不滿,覺得長此下去會令學術倒退,所以撰寫了《師說》這篇文章,贈予他一位虛心學習的年輕學生李蟠,同時亦是為了糾正當時士大夫的錯誤觀念,重新提倡「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就好比今日有人認為上網觀看教學影片或聘請教練是「遜」的表現一樣,韓愈就是要告訴大家,肯學習才是最明智的!
Key Takeaway
《師說》不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它是韓愈為了匡正時弊 (correcting the social problems of his time) 而寫的一篇論說文 (argumentative essay),目的在於振興「師道」(the way/tradition of learning from teachers)。
第二站:文章深度遊 (逐段拆解)
《師說》全文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部分。我們會逐部分精讀,拆解它的核心論點及論證手法。
第一段:立論 — 老師的職責與從師的標準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核心思想 (In Plain English):
韓愈開篇便單刀直入,講明古代的讀書人一定會有老師。為何?因為老師有三個核心功能:傳道、授業、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誰能沒有疑惑呢?有疑問不問老師,那些問題就永遠都解決不到。所以,選擇老師的標準並非看年齡、地位,而是看他是否明白「道」。誰明白「道」,誰就是我們的老師。
必記重點:老師的三大職責
這是全篇文章的基礎,務必熟記!
- 傳道 (Passing on the 'Dao'): 傳授儒家道理、人生原則。就好比教你做人的「心法」。
- 授業 (Teaching knowledge/skills): 教授具體知識與學問,例如經書、六藝等。就好比教你玩遊戲的「招式」。
- 解惑 (Resolving doubts): 解答學生在學習及人生上遇到的疑難。就好比你遇到難關時,協助你尋找攻略。
記憶小貼士:
將「傳道、授業、解惑」想像成一位武林高手收徒的過程:
- 傳道:師父教你「俠義精神」(做人原則)。
- 授業:師父教你「獨孤九劍」(具體技能)。
- 解惑:你練劍時有不明白之處,師父立刻指點你 (解決困難)。
破格觀點:擇師標準
韓愈提出一個在當時非常具革新性的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意思是,老師不必比我們年長或地位高。只要他比我們更早明白「道」,我們就應該向他學習。即使他是一個年輕人,只要他在某個領域比我們優勝,他就是我們的老師。
例子:一位 50 歲的行政總裁,可以跟一位 20 歲的年輕人學習如何操作社交媒體。在這個情境下,年輕人就是行政總裁的「師」。
Quick Review Box
第一段重點:
- 老師職責: 傳道、授業、解惑。
- 從師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 擇師標準: 聞道有先後,不論年齡地位。
第二段:駁論 (一) — 批判當時社會普遍的歪風
(原文:「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核心思想 (In Plain English):
韓愈感嘆「師道」失傳已久了!他運用了兩個強烈的對比來批評當時的人是何等矛盾與愚蠢。
論證手法:對比論證 (Argument by Contrast)
對比 (1): 古代聖人 vs. 當今眾人
- 古之聖人: 聰明絕頂,但仍然虛心「從師而問」。(結果:更顯聖明)
- 今之眾人: 愚笨得多,反而覺得拜師羞恥,「恥學於師」。(結果:更顯愚昧)
對比 (2): 為兒子擇師 vs. 為自己恥師
- 對待兒子 (愛其子): 會緊張地替兒子尋找好老師,教他讀書識字 (擇師而教之)。
- 對待自己 (於其身): 自己遇到更深奧的人生難題,反而覺得請教老師很丟臉 (則恥師焉)。
韓愈的結論是:「小學而大遺」。意思是,這些人只學了些皮毛知識 (小學),卻遺漏了最重要的大學問 (大遺)。真是奇怪!
生活化比喻:
「小學而大遺」就好比:
一個人努力學習如何使用濾鏡拍出美照 (小學),卻從不去學習如何理財投資 (大遺)。結果手機裡張張照片都很漂亮,但銀行戶口卻空空如也。
Key Takeaway
第二段用正反對比與自身對比,尖銳地揭示了當時士大夫思想上的矛盾與虛偽,論證強而有力,具說服力。
第三段:駁論 (二) — 深入批判士大夫階層
(原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核心思想 (In Plain English):
韓愈將矛頭直指士大夫階層。他指出,連醫生、工匠這些「百工之人」,都不會覺得互相學習是羞恥之事。偏偏那些自以為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一旦聽到誰稱呼誰為「老師」、「學生」,便會在背後嘲笑他人。問他們為何嘲笑?他們就會說:「哼!他與他年紀相若,學問也差不多,拜什麼師呀?」韓愈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群人根本就是因為地位及官職而輕視他人,並非真心尊重學問。
論證手法:再用對比!
對比 (3): 百工之人 vs. 士大夫
- 百工之人 (Craftsmen, doctors, etc.): 「不恥相師」,他們會互相請教,共同進步。
- 士大夫 (Scholar-officials): 「群聚而笑之」,看不起從師學習的行為,思想僵化。
結論:韓愈認為這種風氣導致「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道淪亡的情況可想而知)。他更感嘆,醫生工匠這些人,士大夫看不起他們,但現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真是可悲!
Did you know?
韓愈在這裡運用「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作例子,在當時是十分大膽的。因為在古代階級觀念中,這些職業的地位遠遠低於士大夫。韓愈這樣寫,是特意要形成巨大反差,諷刺士大夫「位愈尊,智愈卑」(地位越高,智慧越低)。
第四段:結論 — 重申觀點,以身作則
(原文:「聖人無常師...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核心思想 (In Plain English):
最後,韓愈搬出終極權威——孔子作例子。他指出,連孔子這般偉大的聖人都沒有一位固定的老師,他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不同的人學習。這些人的才學都不及孔子,但孔子仍然虛心請教,正正印證了「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道理。
金句重溫 (Golden Quotes Alert!):
韓愈在這裡總結了他最核心的觀點,這兩句務必背誦!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學生不必比不上老師,老師亦不必樣樣都比學生出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每個人明白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上各有專長。)
這兩句完美總結了「能者為師」的精神!
以身作則 (Practice what you preach)
文章最後,韓愈提到他的學生李蟠,讚揚他雖然只有十七歲,但卻「好古文」,肯跟從古人的方法學習,不理會世俗的眼光。韓愈收他為徒,撰寫這篇《師說》贈予他,就是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真心推崇「師道」,而非光說不練。
Key Takeaway
第四段運用權威例證 (孔子) 來加強自己的論點,並以稱讚學生、表明自己的行動作結,令文章首尾呼應,論證完整有力。
第三站:寫作手法大解構 (DSE 必考)
除了內容,香港中學文憑試很喜歡考《師說》的寫作技巧。記住以下幾點就不用害怕!
1. 論證方法 (Methods of Argumentation)
- 對比論證 (Contrast): 核心技巧!文中充滿對比,例如:
- 古之聖人 vs. 今之眾人
- 為子擇師 vs. 於身恥師
- 百工之人 vs. 士大夫
考試時若被問及,務必懂得舉例說明!
- 舉例論證 (Exemplification): 用孔子「無常師」的例子,權威性十足,令人信服。
- 引用論證 (Quotation): 文中引用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說法,加強說服力。
2. 結構嚴謹 (Well-structured)
文章由「立論」開始 (老師是甚麼),到「駁論」(反駁錯誤觀念),最後以「結論」(重申觀點) 收尾,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是典型的論說文結構。
3. 語言風格 (Language Style)
《師說》的語言非常有氣勢,充滿感情。
- 感嘆句:例如開頭的「嗟乎!」,表達了強烈的感嘆與不滿。
- 反問句: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加強語氣,引起讀者思考。
- 用字精煉:例如運用「也」、「矣」、「乎」、「歟」這些語氣助詞,令文章節奏感強,充滿辯論氣息。
常見失分位提醒
問: 韓愈認為老師必須比學生年長嗎?
答: 絕對不是! 韓愈強調的是「聞道有先後」,而不是「年齡有先後」。切勿搞錯!擇師的唯一標準是對方式否「知道」,而不是其他外在條件。
總結:師說精華重溫
恭喜你完成《師說》的深度遊!我們最後以幾點總結一下:
- 核心論點: 從師學習非常重要,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
- 擇師標準: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需要理會年齡、地位,有學問者就是老師。
- 批判對象: 唐代士大夫階層「恥學於師」的錯誤觀念。
- 主要手法: 運用大量對比論證,加上權威例證,令文章極具說服力。
- 重要金句: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師說》的精神到了今日依然適用。無論是向同學請教功課,上網觀看教學影片,甚至是跟隨應用程式學習新技能,都是「從師」的一種體現。希望你讀完這篇文章,不單是為了應付考試,更能明白終身學習、虛心求教的重要性!
繼續努力,DSE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