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中國語文 指定篇章溫習筆記:師說 (韓愈)

你好!歡迎嚟到《師說》嘅溫習筆記。呢篇文章係唐代文學家韓愈嘅一篇經典之作,睇落好似好深奧,但其實佢想講嘅道理,到今時今日都好啱用!

唔使驚,我哋會將呢篇文拆細,用最簡單直接嘅方式,帶你一步步理解韓愈嘅諗法。讀完呢份筆記,你唔單止會明白篇文講咩,仲會學識點樣分析佢嘅寫作技巧,輕鬆應付 DSE 嘅考題!一齊加油啦!


第一站:認識作者與背景 (知人論世)

作者:韓愈 (字退之)

韓愈係唐代一位非常犀利嘅文學家同思想家。佢唔單止文筆好,仲好有諗法,發起咗一場叫做「古文運動」嘅文學改革。

  • 咩係「古文運動」? 簡單嚟講,當時流行一種叫做「駢文」嘅文體,好講求對偶、辭藻華麗,但內容好多時都好空洞。韓愈覺得咁樣唔掂,提倡返璞歸真,學習秦漢時期嗰種內容充實、形式自由嘅「散文」(即「古文」)。《師說》就係一篇古文嘅典範!
寫作背景:為何要「說」「師」?

韓愈寫《師說》嗰陣,社會風氣好奇怪。當時嘅士大夫 (scholar-officials),即係嗰啲讀書人同做官嘅,竟然覺得「拜師學習」係一件好羞恥嘅事!

  • 佢哋覺得自己地位高,年紀又唔細,再去跟老師學習好冇面。
  • 佢哋之間互相比較,覺得「老師」同「學生」呢啲稱呼會顯得自己低人一等。

韓愈睇唔過眼呢種歪風,覺得咁樣落去會令學術倒退,所以寫咗《師說》呢篇文章,送俾佢一位肯虛心學習嘅年輕學生李蟠,同時亦係為咗糾正當時士大夫嘅錯誤觀念,重新提倡「從師學習」嘅重要性。就好似今日有人覺得上網睇教學片或者請教練係「廢」嘅表現一樣,韓愈就要話俾大家知,肯學嘢先係最型嘅!

Key Takeaway

《師說》唔係一篇普通嘅文章,佢係韓愈為咗匡正時弊 (correcting the social problems of his time) 而寫嘅一篇論說文 (argumentative essay),目的係要振興「師道」(the way/tradition of learning from teachers)。


第二站:文章深度遊 (逐段拆解)

《師說》全文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部分。我哋會逐部分精讀,拆解佢嘅核心論點同論證手法。

第一段:立論 — 老師嘅職責與從師嘅標準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核心思想 (In Plain English):

韓愈一開波就單刀直入,講明古代嘅讀書人一定會有老師。點解?因為老師有三個核心功能:傳道、授業、解惑。人唔係一出世就咩都識,邊個會冇疑問呢?有疑問唔問老師,啲問題就永遠都解決唔到。所以,揀老師嘅標準唔係睇年齡、唔係睇地位,而係睇佢係咪明白「道」。邊個明白「道」,邊個就係我哋嘅老師。

必記重點:老師的三大職責

呢個係成篇文嘅基礎,一定要記熟!

  1. 傳道 (Passing on the 'Dao'): 傳授儒家嘅道理、人生嘅原則。就好似教你做人嘅「心法」。
  2. 授業 (Teaching knowledge/skills): 教授具體嘅知識同學問,例如經書、六藝等。就好似教你打機嘅「招式」。
  3. 解惑 (Resolving doubts): 解答學生喺學習同人生上遇到嘅疑難。就好似你卡關時,幫你搵攻略。
記憶小貼士:

將「傳道、授業、解惑」想像成一個武林高手收徒弟嘅過程:

  • 傳道:師父教你「俠義精神」(做人原則)。
  • 授業:師父教你「獨孤九劍」(具體技能)。
  • 解惑:你練劍時有地方唔明,師父即刻指點你 (解決困難)。
破格觀點:擇師標準

韓愈提出一個喺當時好 revolutionary 嘅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意思係,老師唔一定比我哋年長或地位高。只要佢比我哋更早明白「道」,我哋就應該向佢學習。就算佢係個後生仔,只要佢喺某個領域比我哋叻,佢就係我哋嘅老師。

例子:一個 50 歲嘅 CEO,可以跟一個 20 歲嘅年輕人學習點樣玩 social media。喺呢個情境下,年輕人就係 CEO 嘅「師」。

Quick Review Box

第一段重點:
- 老師職責: 傳道、授業、解惑。
- 從師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 擇師標準: 聞道有先後,不論年齡地位。


第二段:駁論 (一) — 批判當時社會普遍嘅歪風

(原文:「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核心思想 (In Plain English):

韓愈感嘆「師道」失傳好耐了!佢用咗兩個好強烈嘅對比嚟批評當時嘅人有幾咁矛盾同愚蠢。

論證手法:對比論證 (Argument by Contrast)

對比 (1): 古代聖人 vs. 當今眾人

  • 古之聖人: 聰明絕頂,但仍然虛心「從師而問」(結果:更加聖明)
  • 今之眾人: 愚笨得多,但反而覺得拜師好羞恥,「恥學於師」(結果:更加愚昧)

對比 (2): 為兒子擇師 vs. 為自己恥師

  • 對待兒子 (愛其子): 會好緊張咁幫個仔搵個好老師,教佢讀書識字 (擇師而教之)。
  • 對待自己 (於其身): 自己遇到更深奧嘅人生難題,反而覺得請教老師好羞家 (則恥師焉)。

韓愈嘅結論係:「小學而大遺」。即係話,呢啲人只係學咗啲皮毛嘅知識 (小學),但就遺漏咗最重要嘅大學問 (大遺)。真係好奇怪!

生活化比喻:

「小學而大遺」就好似:

一個人好勤力去學點樣用 filter 影靚相 (小學),但從來唔去學點樣理財投資 (大遺)。結果手機入面張張相都好靚,但銀行戶口就空空如也。

Key Takeaway

第二段用正反對比自身對比,尖銳地揭示咗當時士大夫思想上嘅矛盾同虛偽,論證 powerful 又有說服力。


第三段:駁論 (二) — 深入批判士大夫階層

(原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核心思想 (In Plain English):

韓愈將矛頭直指士大夫階層。佢話,連醫生、工匠呢啲「百工之人」,都唔會覺得互相學習係羞恥嘅事。偏偏嗰啲自以為高高在上嘅士大夫,一旦聽到邊個稱呼邊個做「老師」、「學生」,就係背後嘲笑人。問佢哋點解笑?佢哋就會話:「唓!佢同佢年紀差唔多,學問都差唔多啫,拜咩師呀?」韓愈一針見血咁指出,呢班人根本就係因為地位同官職而睇唔起人,唔係真心尊重學問。

論證手法:再用對比!

對比 (3): 百工之人 vs. 士大夫

  • 百工之人 (Craftsmen, doctors, etc.): 「不恥相師」,佢哋會互相請教,共同進步。
  • 士大夫 (Scholar-officials): 「群聚而笑之」,睇唔起從師學習嘅行為,思想僵化。

結論:韓愈認為呢種風氣導致「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道嘅淪亡可想而知)。佢仲感嘆,醫生工匠呢啲人,士大夫睇佢哋唔起,但而家士大夫嘅智慧反而不如佢哋,真係可悲!

Did you know?

韓愈喺呢度用「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做例子,喺當時係好大膽嘅。因為喺古代階級觀念入面,呢啲職業嘅地位遠遠低於士大夫。韓愈咁樣寫,係特登要形成巨大反差,諷刺士大夫「位愈尊,智愈卑」(地位越高,智慧越低)。


第四段:結論 — 重申觀點,以身作則

(原文:「聖人無常師...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核心思想 (In Plain English):

最後,韓愈搬出终極 Boss — 孔子做例子。佢話,連孔子咁偉大嘅聖人都冇一個固定嘅老師,佢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唔同嘅人學習。呢啲人嘅才學都唔及孔子,但孔子仍然虛心請教,正正印證咗「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嘅道理。

金句重溫 (Golden Quotes Alert!):

韓愈喺呢度總結咗佢最核心嘅觀點,呢兩句一定要背!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學生唔一定比唔上老師,老師亦唔一定樣樣都比學生叻。)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每個人明白道理嘅時間有先有後,喺唔同嘅專業領域上各有專長。)

呢兩句完美總結咗「能者為師」嘅精神!

以身作則 (Practice what you preach)

文章最後,韓愈提到佢嘅學生李蟠,讚佢雖然只有十七歲,但就「好古文」,肯跟從古人嘅方法學習,唔理世俗嘅眼光。韓愈收佢為徒,寫呢篇《師說》送俾佢,就係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係真心推崇「師道」,唔係得個講字。

Key Takeaway

第四段用權威例證 (孔子) 嚟加強自己嘅論點,並以稱讚學生、表明自己嘅行動作結,令文章首尾呼應,論證完整有力。


第三站:寫作手法大解構 (DSE 必考)

除咗內容,DSE 好鍾意考《師說》嘅寫作技巧。記住以下幾點就冇有怕!

1. 論證方法 (Methods of Argumentation)

  • 對比論證 (Contrast): 核心技巧!文中充滿對比,例如:
    - 古之聖人 vs. 今之眾人
    - 為子擇師 vs. 於身恥師
    - 百工之人 vs. 士大夫

    考試時如果問起,一定要識得舉例說明!

  • 舉例論證 (Exemplification): 用孔子「無常師」嘅例子,權威性十足,令人信服。
  • 引用論證 (Quotation): 文中引用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嘅講法,加強說服力。

2. 結構嚴謹 (Well-structured)

文章由「立論」開始 (老師係咩),到「駁論」(反駁錯誤觀念),最後用「結論」(重申觀點) 收尾,層層遞進,邏輯清晰,係典型嘅論說文結構。

3. 語言風格 (Language Style)

《師說》嘅語言非常有氣勢,充滿感情。

  • 感嘆句:例如開頭嘅「嗟乎!」,表達咗強烈嘅感嘆同不滿。
  • 反問句: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加強語氣,引起讀者思考。
  • 用字精煉:例如用「也」、「矣」、「乎」、「歟」呢啲語氣助詞,令文章節奏感強,充滿辯論氣息。
常見失分位提醒

問: 韓愈認為老師必須比學生年長嗎?
答: 絕對唔係! 韓愈強調嘅係「聞道有先後」,而唔係「年齡有先後」。千祈唔好搞錯!擇師嘅唯一標準係對方係咪「知道」,而唔係其他外在條件。


總結:師說精華重溫

恭喜你完成《師說》嘅深度遊!我哋最後用幾點總結一下:

  1. 核心論點: 從師學習非常重要,老師嘅職責係「傳道、授業、解惑」
  2. 擇師標準: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唔需要理會年齡、地位,有學問者就係老師。
  3. 批判對象: 唐代士大夫階層「恥學於師」嘅錯誤觀念。
  4. 主要手法: 運用大量對比論證,加上權威例證,令文章極具說服力。
  5. 重要金句: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師說》嘅精神到咗今日依然適用。無論係向同學請教功課,上網睇教學影片,甚至係跟 App 學新技能,都係「從師」嘅一種體現。希望你讀完呢篇文,唔單止係為咗應付考試,更能明白終身學習、虛心求教嘅重要性!

繼續努力,DSE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