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筆記: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您好!歡迎來到《孟子》的世界。這一章不但是一篇古文,更是像一場精彩絕倫的辯論,像一場古代版的「高手過招」。我們會一同拆解孟子如何用他的智慧,引導一位想稱霸天下的君主,走向一條更好的路。
學完這一章,您會明白:
- 孟子最核心的「仁政」思想是什麼。
- 如何欣賞孟子高超的論辯技巧與比喻。
- 古人的政治智慧,對我們今日的生活其實都有啟發!
不用怕文言文很難,我們會將它變成一個個易懂的故事,一同輕鬆學習!
第一站:人物與背景大解構
要看懂一場好戲,首先要認識一些主角以及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
主角介紹
- 孟子 (Mencius): 我們的主角,儒家學派的「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他是一個充滿熱誠的思想家,周遊列國,希望說服各國君主實行「仁政」(用仁愛之心治國)與「王道」(以德服人的統治方式)。他相信「性善論」,即是每個人天生都有善良的心。
- 齊宣王 (King Xuan of Qi): 當時齊國的君主,一個有雄心壯志,想像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晉文公一樣,成為天下霸主(用武力威懾諸侯)的人。他有潛質,但是又有些藉口多多,不夠決心。
故事背景:戰國時代 (Warring States Period)
想像一下,當時的中國像一個大型「吃雞」戰場,各個國家(諸侯國)為了土地與權力,日日打仗,民不聊生。每個君主都想用武力(即是「霸道」)來解決問題。而孟子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方法:不要用拳頭,要用心去贏得天下。
🔹 Did you know?
齊桓公與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代表人物,他們透過強大的軍事實力令其他諸侯國信服。所以齊宣王一開始就問他們的事,其實是想問:「怎樣才能稱霸天下?」
關鍵詞快速掃描
- 王道 (Kingly Way): 用仁義道德去治理國家,令人民真心歸附。(像一個很好人緣的班長,大家真心喜歡他。)
- 霸道 (Hegemonic Way): 用武力及權術去迫使他人服從。(像一個惡霸,大家因為怕他才聽他的話。)
✅ Key Takeaway: 這一章就是一場關於「王道」 vs 「霸道」的世紀大辯論!孟子的目標,就是要說服齊宣王放棄霸道,改行王道。
第二站:深入對話,逐層拆解
我們會將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分成幾個回合,看看孟子如何一步步引導齊宣王。
第一回合:巧妙轉移話題
劇情:齊宣王直接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不可以講給我聽?」
孟子的回應:他沒有直接回答,反而說:「孔子的門生沒有人講霸道的事,所以我不知道。不如我與您講講如何實行『王道』吧?」
高手拆解:
- 避實擊虛:孟子知道辯論「霸道」對他沒有好處,所以他很聰明地避開了這個話題。
- 掌握主導權:他不只避開,還立刻提出自己想講的「王道」,將整個對話的方向扭轉到自己的主場。
想想平時與朋友聊天,當您不想回答一個問題,是不是也會試著轉移話題?孟子就是這方面的高手!
第二回合:從一隻牛,發現您的「仁心」
劇情:孟子講述一個故事:有次齊宣王見到一隻牛很驚恐地被拖去祭祀(專業術語叫「釁鐘」),覺得牠「若無罪而就死地」(像沒犯錯就要被殺),於心不忍,就叫人換一隻羊去。但百姓見到就說國王很「吝嗇」,為了省一隻牛就換一隻小一點的羊。
齊宣王的解釋:「我不是吝嗇!我只是不忍心見到那隻牛那樣驚恐的樣子(見其觳觫),至於那隻羊……我沒見到嘛。」
高手拆解:
- 發掘潛能:孟子抓住這一點,大力讚賞齊宣王!他說:「是心足以王矣!」(單憑這份善心,就足夠讓您統一天下啦!)
- 點出核心:孟子說,齊宣王對牛產生的憐憫之心,就是「惻隱之心」,而這個就是「仁之端也」(仁愛的開端/萌芽)。
🧠 概念連結:性善論
這裡完美體現了孟子的「性善論」。他不是教齊宣王一樣他完全沒有的東西,而是幫他發現自己內心深處已經存在的善良。就像一個教練跟您說:「您其實有很強的潛力,只是您未發現!」
第三回合:「推恩」與「緣木求魚」
劇情:孟子提出最核心的方法論——「推恩」。
高手拆解:
- 孟子的邏輯鏈:您連一隻牛都肯憐憫,為何您的恩惠(仁政)會到不了自己的百姓身上呢?(「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 問題所在:孟子一針見血指出,齊宣王不是做不到(非不能也),而是不去做(實不為也)。
- 「推恩」教學:孟子教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尊敬自己家中的長輩,再將這份心推廣到尊敬所有長輩;愛護自己家中的孩童,再將這份心推廣到愛護所有孩童。
簡單來說,就是將您對牛的同情心,「複製」然後「貼上」到您的人民身上! - 經典比喻:緣木求魚 (Climbing a tree to find a fish)
孟子說,想用「霸道」(武力打仗)來滿足稱霸天下的慾望,就像爬上樹去捉魚一樣。這個比喻超級傳神!- 形容什麼?形容方法與目標完全相反,根本不可能成功。
- 有什麼後果?爬樹捉魚最多只是捉不到,但是用武力爭霸,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必有後災」)。
✅ Key Takeaway: 實行仁政的方法就是「推恩」,即是將已有的善心推而廣之。而用錯方法(霸道),就像「緣木求魚」一樣,徒勞無功還有反效果。
第四回合:化解藉口,因勢利導
劇情:齊宣王開始找藉口,說自己有很多慾望(例如喜歡錢、喜歡女色),可能做不到王道。
高手拆解:
- 因勢利導:孟子沒有批評君主有慾望是錯的。他反而說:「大王您的慾望,只要能夠『與民同樂』(與百姓一同分享),一樣可以實行王道!」
- 具體例子:您喜歡音樂,就應該令全國百姓都有音樂聽;您喜歡打獵,就應該令百姓都分享到田獵之樂。這樣,您的個人慾望就會變成推動國家富強的動力。
這招真的很高明!孟子沒有叫齊宣王壓抑自己的天性,而是引導他將天性昇華,由「獨樂樂」變成「與眾樂樂」,將個人的快樂與國家的治理結合在一起。
第五回合:最後的警鐘
劇情:孟子見時機成熟,就描繪出一幅很震撼的對比圖畫。
高手拆解:
- 強烈對比:「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您廚房有肥肉,馬房有肥馬,但您的人民面黃肌瘦,郊野甚至有餓死的屍體。)
- 尖銳質問:孟子質問,這種情況,與「率獸而食人也」(帶著野獸來吃人)有什麼分別?
- 最終選擇:孟子最後將球拋回給齊宣王,說他有能力做到,只在於他「為」與「不為」(做或不做)的選擇。
✅ Key Takeaway: 孟子用強烈的對比,點出當時社會的殘酷現實,迫使齊宣王反思自己的責任,激發他實行仁政的決心。
第三站:藝術手法大揭秘
《孟子》不只思想深刻,文筆也很有氣勢,很有感染力。我們來看看孟子用了什麼「神技」。
- 善於設喻 (Skillful Use of Analogies)
孟子是「比喻大師」!他用日常生活的例子去講明一些很深的道理。- 例子:緣木求魚、「猶如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就像用一杯水救一車木柴著火,不可能成功)。
- 好處:令道理變得具體、生動,一聽就懂,很難反駁。
- 層層遞進,步步緊逼 (Step-by-Step Logic)
他的論證像剝洋蔥,一層一層地深入。由「見牛心生不忍」這件小事開始,引申到「推恩及人」,再擴展到「保四海」的王道大業,邏輯非常嚴密。 - 對比鮮明 (Sharp Contrasts)
他經常將兩種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產生強烈的效果。- 例子:王道 vs 霸道、為 vs 不為、宮廷奢華 vs 民間疾苦。
- 好處:令是非、善惡、利弊一目了然,增強說服力。
- 氣勢磅礴 (Majestic Momentum)
孟子的文章充滿自信與激情,用很多反問句、排比句,形成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令對方難以招架。例如他質問齊宣王:「是心獨無以異於百姓者乎?」 (難道只有這件事和老百姓不同嗎?) 語氣非常有力。
Don't worry if this seems tricky at first! 試著朗讀一下重點句子,感受一下孟子說話那種強勁的節奏感與氣勢,您會更加明白!
總結與備試小貼士
本章核心思想重溫
這一章集中展現了孟子的核心政治哲學:
- 仁政王道:治國之本在於仁愛,以德服人才是長久之計。
- 性善論:每個人都有向善的潛質(惻隱之心),君主只要將它發掘出來,就可以成就大業。
- 推恩與民同樂:實踐仁政的具體方法,就是將自己的善心與享受,由小圈子推廣到全體人民。
DSE 考試攻略
公開試最常考的方向有:
- 解釋核心概念:例如什麼是「王道」?孟子如何解釋「推恩」?
- 分析論辯技巧:問您孟子用了什麼比喻、對比手法,以及這些手法有什麼效果。
-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孟子(循循善誘、充滿智慧)與齊宣王(有潛質但猶豫不決)的性格特點。
- 理解句意:將關鍵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白話文,並解釋當中含意。
常見失分位提醒
- 不要搞錯!齊宣王不是因為「吝嗇」而換牛,而是「不忍之心」,這是孟子整個論證的起點,搞錯了就全盤皆錯。
- 不要誤會!孟子不是反對君主有慾望,而是主張君主要「與民同樂」,將慾望轉化為實行仁政的動力。
希望這份筆記可以幫到您!記住,學習文言文就像解謎,只要找到線索與方法,您就會發現當中的樂趣與智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