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衝突:兩次世界大戰

各位同學好!準備好跟我一起回到20世紀了嗎?那是一個充滿巨變、奇妙發明,但同時不幸地也發生了歷史上兩場最大規模戰爭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它們呢?因為這兩場戰爭徹底改變了世界版圖,並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模式。這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但別擔心!我們會把它拆解成簡單易懂的部分。讓我們一起展開這趟旅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年):那場「大」戰

想像一下,在你住的社區裡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打鬥,連那些一開始不想參與的人都被捲入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有點像這樣。它規模之大,以至於當時的人們稱之為「大戰」或「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劇透一下:它並沒有。)

是什麼導致這場曠世大戰?「M.A.I.N.」四大主因

戰爭的爆發並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情況很複雜。相反地,歷史學家們普遍認同有四大長遠原因。一個很好的記憶方法,就是利用M.A.I.N.這個詞語!

M – 軍國主義 (Militarism)

這指的是一個國家大力發展強大軍隊和海軍,並且不懼於使用它們。
比喻:想像一下遊樂場裡兩個小朋友。一個買了一把漂亮的新水槍,於是另一個小朋友就買了一把更大的。很快地,他們倆都擁有巨型水炮,一場小爭吵就更有可能演變成一場大型水戰!
在20世紀初,歐洲各國,例如德國英國,正處於一場「軍備競賽」中,競相建造更多戰艦和擴充軍隊,以展示其國力。

A – 聯盟 (Alliances)

聯盟就像國家之間的一個承諾,如果其中一個國家受到攻擊,其他國家就會互相保護。這就像學校裡的「小圈子」一樣。這種秘密聯盟體系在歐洲形成了兩大陣營。

陣營一:三國同盟 (The Triple Alliance) (後來演變為同盟國)
- 德國
- 奧匈帝國
- 意大利 (注意:意大利後來轉投陣營了!)

陣營二:三國協約 (The Triple Entente) (後來演變為協約國)
- 法國
- 俄羅斯
- 英國

這意味著兩個國家之間的一場小衝突,可能會迅速將它們的所有盟友都捲入戰爭,就像骨牌效應一樣。

I – 帝國主義 (Imperialism)

這指的是一個強國控制較弱的國家,通常在非洲和亞洲地區,以建立龐大的帝國。
比喻:把它想像成一場大富翁遊戲。歐洲各國競相在世界各地「購買」盡可能多的「物業」(殖民地)。這導致了許多嫉妒和關於誰該得到什麼的爭執。

N – 民族主義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是指對自己國家有著強烈的自豪感。適度的愛國心是好的,但極端的民族主義卻可能帶來危險。它可能讓你覺得自己的國家比其他國家更優越,並且應該願意為此而戰。它也使得大型帝國(如奧匈帝國)內的各民族群體渴望脫離並建立自己的國家。

點燃戰火的「火花」

在所有這些M.A.I.N.因素造成的緊張局勢下,歐洲就像一桶火藥,只差一個火花就會引爆。

這個火花在1914年6月28日出現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市被刺殺。奧匈帝國將這次襲擊歸咎於塞爾維亞,並向其宣戰。由於聯盟體系的存在,這單一事件迅速將歐洲所有主要強國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快速回顧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 = M.A.I.N.
Militarism (軍國主義:擴軍備戰)
Alliances (聯盟:秘密結盟)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極端國家自豪感)
導火線:斐迪南大公遇刺。


兩次大戰之間(戰間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試圖從廢墟中恢復過來。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方式,實際上卻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一份「和平」卻引發問題的和約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強迫德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這份條約本意是為了建立和平,但它對德國而言卻非常苛刻。

它迫使德國:

  • 為戰爭負上全部責任
  • 支付巨額賠款(戰爭賠償),以彌補損失。
  • 放棄其殖民地和部分領土
  • 大幅縮減其陸軍和海軍規模。

比喻:想像一下,你被指責為飯堂裡一場大型食物大戰的罪魁禍首,而懲罰是你要替所有人付一年的午餐費,而且從此不准交朋友。你一定會感到憤怒和屈辱,對吧?許多德國人當時的感受就是這樣。

世界經濟崩潰:「大蕭條」

在1930年代,一場名為「大蕭條」的巨大經濟危機爆發了。銀行倒閉,人們失去工作,許多人變得貧困絕望。在艱難時期,人們往往會尋求那些承諾提供簡單解決方案的強勢領導者。

尋求強勢領袖:極權主義的興起

這種絕望催生了一種新型的政府模式:極權主義。這是一種單一獨裁者對國家和人民生活擁有絕對控制權的體制。

在那些飽受大蕭條和《凡爾賽條約》打擊的國家裡,強大而富有魅力的領導人上台執政:

  • 德國:阿道夫·希特勒及其納粹黨。
  • 意大利:貝尼托·墨索里尼。

他們承諾恢復國家昔日的榮光,並將所有問題歸咎於他人。這為另一場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重點總結

兩次大戰之間並不安寧。嚴苛的《凡爾賽條約》大蕭條造成的經濟混亂,以及強勢獨裁者的崛起,為另一場衝突創造了完美的溫床。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世界再次捲入戰火…

遺憾的是,「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在僅僅20年後,卻被一場更大、更具毀滅性的戰爭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成因,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有著直接關聯。

主要成因包括:

  • 《凡爾賽條約》的不滿:希特勒利用這種不滿在德國掌權。
  • 極權國家的侵略行為: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開始侵略鄰國以擴張其帝國。(例如,德國於1939年入侵波蘭,這正式標誌著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其他國家未能阻止侵略:各國害怕再次爆發戰爭,試圖對獨裁者採取姑息政策(讓步),希望他們就此罷手。但這並沒有奏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涉及兩大陣營:軸心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同盟國(英國、法國、蘇聯、美國及其他國家)。


那麼,人們學到了什麼?戰爭的影響

這兩場戰爭帶來了毀滅性的後果,但它們也導致了世界的巨大變革,並給予人類一些重要的教訓。

新的世界版圖:去殖民化與「第三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龐大的歐洲帝國(如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因力量衰弱且財政破產,已無力維持對其殖民地的控制。亞洲和非洲的國家一個接一個地要求並贏得了獨立。這個過程稱為去殖民化

這產生了許多新興國家和一個新詞彙:「第三世界」。最初,這個詞僅指那些未正式與兩個新興超級大國——美國(第一世界)或蘇聯(第二世界)結盟的新獨立國家。

案例研究一:戰爭與發明

世界大戰中使用了許多新型且致命的科技,例如坦克、潛艇和飛機。然而,這種對取勝的專注也帶來了許多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驚人發明!

總體戰:這意味著整個國家都集中精力投入戰爭。工廠停止生產汽車,轉而生產坦克。女性也承擔起新的工作崗位來協助戰爭。

軍事科技融入日常生活:
- 用於探測敵機的雷達,促成了微波爐的發明。
- 青黴素,一種救命的抗生素,在二戰期間被大量生產以治療受傷士兵,現在已是一種常用藥物。
- 轟炸機中的加壓艙,為現代客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你知道嗎?強力膠是在二戰期間,一位科學家在嘗試製造透明塑料槍瞄準器時,意外發明的!

案例研究二:種族滅絕與大屠殺

戰爭也展現了人性的最黑暗面。其中最駭人聽聞的事件之一就是猶太大屠殺。

種族滅絕:這是一種可怕的罪行,指政府或團體因種族、宗教或族裔原因,蓄意消滅(殺害)整個群體的人。

猶太大屠殺:這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實施的種族滅絕。納粹分子謀殺了約六百萬猶太人,以及數百萬其他被他們視為「不應存在」的人。他們被鎖定目標、圍捕、強迫進入稱為集中營的可怕營地,並被系統性地殺害。

我們學到了什麼?
戰後,全世界震驚不已,對納粹領袖進行了「反人類罪」的審判(即紐倫堡審判)。這是歷史上首次有領導人因其戰爭行為而被追究法律責任。今天,德國非常努力地銘記猶太大屠殺,以確保這樣可怕的事件永不重演。它教導我們仇恨、種族主義以及袖手旁觀不公義事件的危險。

重點總結

兩次世界大戰永遠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它們導致了帝國的終結(去殖民化)、我們日常使用的嶄新科技誕生(發明),並教導了我們一個痛苦但至關重要的教訓:必須對抗仇恨並阻止種族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