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十:二十世紀國際衝突與危機(二)——冷戰與後冷戰時期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個關於二十世紀歷史的超級重要部分溫習筆記。你們有沒有聽過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講起「冷戰」呢?它聽起來好像是冬天打的仗,但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這一章,我們會一起揭開冷戰的真面目。我們會認識兩大主角——美國和蘇聯,還會了解它們的對立如何塑造了世界接近五十年。我們亦會看看這場大衝突結束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它怎樣影響今日我們生活的世界。如果聽起來很複雜都不用擔心——我們會一步一步拆解!
第一部分:冷戰的開端(原因何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分野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世界都打仗打到很疲倦。但是,一種新的衝突正要開始。有兩個國家成為了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它們被稱為超級大國。
兩大超級大國:
1. 美國:一個富裕、軍力強大的國家。它們相信資本主義。
2. 蘇聯:一個幅員廣闊、軍力同樣強大的國家。它們相信共產主義。
最大的問題是,它們對於一個國家應該怎樣運作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這種思想衝突就是引發冷戰的原因。
類比:鄰里之間的競爭
想像有兩個非常受歡迎和有權勢的家庭搬入同一個社區。- 美國家庭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生意,自由競爭去賺最多的錢(資本主義)。
- 蘇聯家庭相信社區委員會應該擁有所有東西,並將它們平等地分給所有居民(共產主義)。兩個家庭都希望整個社區跟隨它們的規則。它們互不信任,並且嘗試拉攏所有其他鄰居加入自己那邊。它們沒有在街上大打出手,但是充滿了緊張、爭拗和競爭。冷戰就是這樣的樣貌!
那麼……衝突因何而起?
冷戰的根本原因是:
1. 意識形態差異:正如我們所見,美國信仰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自由市場)和蘇聯的共產主義(國有制、計劃經濟)是完全相反的。它們各自都認為自己的制度是最好,而對方的是危險的。
2. 互相不信任:美國和蘇聯在二戰期間是盟友,但其實它們從來都不是真正信任對方。戰後,這種不信任感演變成恐懼。
3. 權力競爭:兩大超級大國都想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它們希望其他國家成為它們的盟友,並採納它們的意識形態。
快速回顧:兩大思想
資本主義(美國陣營):
- 個人可以擁有企業和財產。
- 人們可以自由競爭去賺錢。
- 民主選舉。
想像:商場、不同牌子的電話、投票選領袖。
共產主義(蘇聯陣營):
- 政府擁有幾乎所有東西(工廠、農場等)。
- 目標是建立一個財富共享的無產階級社會。
- 通常是一黨專政。
想像:所有人用完政府營運的電話公司、私人企業有限。
第一部分重點歸納
冷戰在二戰後開始,因為美國和蘇聯這兩個新興超級大國,它們思想對立(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而且互不信任。它們都想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全球,導致一場巨大的全球競爭。
第二部分:冷戰的主要發展
那為什麼叫它做「冷」戰呢?原因是美國和蘇聯從來沒有直接打過一場「熱戰」(即是軍事衝突)。相反,它們透過其他方式進行競爭。讓我們看看主要的發展。
「鐵幕」分割歐洲
二戰之後,蘇聯控制了很多東歐國家。著名的英國領袖溫斯頓·邱吉爾講過,一道「鐵幕」已經降落在歐洲,將共產主義的東歐和資本主義的西歐分開。這個並不是一道真正的鐵幕,而是一個強大的象徵,代表著兩大陣營之間的分野。
例如,德國這個國家就一分為二:西德(資本主義)和東德(共產主義)。甚至它的首都柏林都被分開了!
聯盟之戰:北約對華約
兩大陣營組成了巨大的隊伍,就好像在打仗時承諾互相照應一樣。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這個是美國陣營的聯盟,在1949年成立。它包括美國、加拿大和很多西歐國家。它們承諾如果其中一個成員被攻擊,大家就會互相防衛。
- 華沙公約組織(華約):這個是蘇聯陣營的回應,在1955年成立。它包括蘇聯和它在東歐的共產主義盟友。
軍備競賽與太空競賽
這個是冷戰競爭的一大環節!
- 軍備競賽:兩個超級大國都花費巨額金錢,建造更大、更強大的武器,特別是核彈。它們都清楚,如果它們使用這些武器,會毀滅整個世界。就是這種恐怖的想法,阻止了它們之間直接開戰。
- 太空競賽:它們還互相競爭,看看誰可以首先征服太空。蘇聯是第一個將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和太空人送上太空的國家。但是美國是第一個在1969年載人登月的國家。這是一種方式,用來證明誰的科技和制度更優越。
你知道嗎?
我們今日用的很多東西都是來自太空競賽!好比記憶棉床褥、衛星電視,甚至電腦滑鼠,都是因為這場競爭而開發出來的。
代理人戰爭:沒有直接開戰的戰鬥
這個概念有點難懂但是很重要。代理人戰爭是指兩個強大國家在第三個較小的國家衝突中,各自支持對立的一方。超級大國利用其他國家的戰爭,作為間接互相對抗的方式。
就好像我們類比中的兩個敵對家庭一樣。美國家庭不是直接和蘇聯家庭打,而是給它的朋友一支更好的水槍,而蘇聯家庭就給它的朋友一個更大的水氣球去打水仗。兩個家庭沒有濕身,但它們的敵對關係透過它們的朋友之間的「鬥爭」來呈現。
第二部分重點歸納
冷戰是透過競爭而非直接戰鬥來「進行」的。它的主要特點是歐洲的分裂(鐵幕)、組成敵對軍事聯盟(北約對華約)、進行軍備競賽和太空競賽,以及透過代理人戰爭間接作戰。
第三部分:冷戰的結束
經歷了數十年的緊張關係,這場全球「鬥雞眼」比賽終於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結束。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
導致冷戰結束的因素
1. 蘇聯的經濟問題:嘗試在軍備競賽中追趕美國是非常昂貴的。蘇聯的共產主義經濟效率不高,開始崩潰。人民面臨食物和基本物資短缺的問題。
2. 蘇聯的改革:一位新領袖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在蘇聯上任。他知道情況必須改變。他推行改革,賦予人民更多自由,並重組經濟。
3. 人民要求變革:當東歐人民看到西方的自由和財富時,它們開始抗議自己的共產主義政府。
柏林圍牆倒塌(1989年)
柏林圍牆是一堵真正的混凝土牆,自1961年起將柏林市分開。它是冷戰分裂最著名的象徵。1989年,隨著東德共產政府衰弱,大批民眾聚集並開始推倒圍牆。這是一個充滿感情和象徵意義的重要時刻,向全世界展示「鐵幕」正在崩塌。
到1991年,蘇聯本身分裂成不同國家(例如俄羅斯、烏克蘭等)。隨著蘇聯的解體,冷戰亦正式結束了。
第三部分重點歸納
冷戰的結束,是因為蘇聯的經濟崩潰、它的領袖戈爾巴喬夫推行改革,以及東歐人民要求自由。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象徵著這個結束,而蘇聯則在1991年正式解體。
第四部分:後冷戰世界
冷戰結束之後的世界是怎樣的呢?美國曾一度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現在情況變得更複雜了。
後冷戰時期的主要特徵
1. 不同地區力量的崛起:隨著兩極世界的消失,其他國家和國家集團變得更加強大。這個有時被稱為「多極」世界(意思是擁有多個權力中心,不只兩個)。
2. 新興經濟體:好比中國和印度這些國家經歷了驚人的經濟增長,現在成為了主要的全球參與者。歐盟亦都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聯盟。
3. 地區危機與衝突:冷戰的結束並不代表所有戰爭的終結。沒有了超級大國的控制,很多長期存在的地區緊張局勢爆發,在巴爾幹地區以及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出現了衝突。
4. 恐怖主義的威脅:一種新型的全球威脅變得更加突出。不再是國家之間的戰爭,而非政府組織好比蓋達組織,開始發動大型襲擊。這種新形式的衝突,被稱為全球恐怖主義,為世界帶來了新的挑戰。
第四部分重點歸納
冷戰之後的世界不再是簡單的兩極競爭。它是一個「多極」世界,有中國、印度和歐盟等新興強國。它亦面臨新的挑戰,包括地區衝突和全球恐怖主義的威脅。
課堂總結:你做到了!
你成功學習了一個很宏大的主題,做得很好!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
- 冷戰是美國(資本主義)和蘇聯(共產主義)之間,一段長期緊張的時期(大約1947-1991年)。
- 它之所以是「冷」戰,是因為它們從未直接開戰,而是透過聯盟(北約對華約)、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和代理人戰爭來競爭。
- 冷戰的結束是因為蘇聯經濟崩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是這個結束的一個重要象徵。
- 後冷戰世界有所不同。它有多個強大的參與者(好比歐盟、中國、印度),以及地區衝突和恐怖主義等新挑戰。
了解冷戰有助於我們理解今日世界地圖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某些國家是盟友,以及我們在二十一世紀面對的新挑戰。繼續努力,你一定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