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災害共存 — 我們是否比別人準備更充足?

你好!有沒有想過香港為何會掛起颱風訊號,又或是世界上有些地方為何會發生地震?歡迎來到我們關於自然災害的學習之旅!在本章中,我們將會探索一些大自然最巨大的力量,例如山泥傾瀉熱帶氣旋(颱風)地震

為何這很重要?了解這些災害有助我們保障自身安全。這亦有助我們明白為何世界上有些地方會比其他地方受到的影響大得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是否真的有能力更好地應對大自然的力量!


第一節:什麼是自然災害?

充滿災害的世界

自然災害是指一些有可能傷害人類、破壞財產和損害環境的自然事件。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自然災害!

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災害包括:

  • 地震和火山爆發
  • 洪水和乾旱
  • 惡劣風暴(例如颱風和颶風)
  • 山泥傾瀉
  • 山火

在本章中,我們將重點探討三種主要的災害:山泥傾瀉熱帶氣旋地震

你知道嗎?

地震和火山最常發生的地方,通常都位於組成地球表面的巨大「板塊」邊緣。這就是太平洋周圍的「環太平洋火山帶」。

重點提示

自然災害是強大的自然事件,可造成巨大破壞。我們研究它們,是為了學習如何準備和保護自己。




第二節:山泥傾瀉 — 當斜坡崩塌時

在像香港這樣山多坡陡的地方,山泥傾瀉是一種嚴重的災害,尤其是在我們潮濕的夏季!

香港山泥傾瀉的成因是什麼?

山泥傾瀉是指岩石、泥土和碎屑沿著斜坡表面迅速向下移動。想像一下,就像你往沙堡牆上倒太多水,然後它就塌下來了。

主要成因:

  • 特大暴雨: 這是香港最主要的誘因!受季風系統影響,華南地區的夏季非常潮濕多雨。當下大雨時,雨水會滲入斜坡上的泥土,使其變得沉重和鬆散。重力隨後將這些浸滿水的泥土往山下拖曳。
  • 陡峭斜坡: 香港的自然地勢非常多山。斜坡越陡峭,重力越容易將物質向下拉動。
  • 人類活動: 有時,人們在斜坡上開挖以建造道路或建築物,若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撐,就會使斜坡變得不穩定。

山泥傾瀉會造成什麼影響?

  • 它們可以摧毀房屋和建築物。
  • 它們可以堵塞道路並導致交通混亂。
  • 遺憾的是,它們會造成人員傷亡,甚至奪去生命。

我們如何準備和應對山泥傾瀉?

香港在管理山泥傾瀉風險方面是世界領先的!方法如下:

預防措施(發生前):

  • 斜坡工程: 建造堅固的混凝土牆(護土牆)和排水渠,以排走雨水。
  • 綠化斜坡: 在斜坡上種植植被,因為植物的根部有助於鞏固泥土。
  • 教育: 向公眾宣傳山泥傾瀉的危險。
  • 預警: 香港天文台在預計會有大雨時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提醒市民遠離陡峭斜坡。

善後措施(發生後):

  • 緊急服務: 消防員和救援隊伍迅速作出應變,以幫助被困人士。
  • 清理: 清理被堵塞的道路,讓交通恢復暢順。
地理技能:認識地圖上的斜坡

在等高線地圖上,連接相同高度地點的線條稱為等高線。
- 等高線密集 = 陡峭斜坡(山泥傾瀉風險較高!)。
- 等高線稀疏 = 平緩斜坡

你甚至可以用這個公式計算斜坡的坡度(陡峭程度): $$ \text{Gradient} = \frac{\text{Vertical Interval (VI)}}{\text{Horizontal Equivalent (HE)}} $$ 別擔心,如果這看起來有點複雜!它只是表示我們在比較高度變化與地面距離。

重點提示

香港的山泥傾瀉主要由夏季暴雨侵蝕陡峭斜坡引起。我們利用工程、預警系統和教育來減輕其負面影響。




第三節:熱帶氣旋 — 大自然的強勁風暴

你們肯定都聽說過它們——我們稱之為颱風!熱帶氣旋是一種在溫暖海洋水域上形成的巨大旋轉風暴,伴隨著強風和暴雨。

颱風的成因是什麼?

颱風就像巨型引擎,以溫暖潮濕的空氣為燃料。它們在夏季海面水溫非常溫暖時,於熱帶海洋上形成。暖空氣上升並開始旋轉,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強。

颱風的天氣狀況和影響

當颱風來襲時,會帶來三重威脅:

  • 強風: 風力足以連根拔起樹木、損壞建築物和吹動物件。
  • 暴雨: 導致嚴重水浸,並可引發山泥傾瀉。
  • 風暴潮: 強風將海水推向沿岸,造成大規模沿海洪水。

亞洲地區如何為颱風做好準備?

像香港、台灣和菲律賓等地,都對颱風應對經驗非常豐富。

準備與應對:

  • 預測和預警系統: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香港天文台利用衛星圖像和天氣圖來追蹤颱風。他們會發出大家都明白的警告訊號:
    • 一號、三號戒備訊號:保持警惕,颱風靠近中。
    •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強風將至!學校和大部分辦公室關閉。公共交通工具可能暫停服務。
    • 九號、十號颶風信號:颶風級強風!請留在家中安全的地方。
  • 公眾教育: 市民知道如何應對:用膠紙封好窗戶、將物品搬入室內,以及儲備食物和水。
  • 緊急援助: 颱風過後,隊伍會清理道路、恢復電力供應,並向受影響人士提供協助。
地理技能:閱讀天氣圖

在颱風天氣圖上,你會看到稱為等壓線的線條。這些線連接氣壓相同的地方。
- 颱風周圍的等壓線非常密集。
- 中心稱為「風眼」,氣壓最低。
- 通過觀察一系列天氣圖,我們可以了解颱風的預測路徑。

重點提示

熱帶氣旋(颱風)是伴隨強風和暴雨的強大天氣現象。我們最好的防禦是完善的預測和預警系統,這能讓大家為颱風做好準備,並保持安全。




第四節:地震 — 當大地搖晃時

與颱風不同,地震通常毫無預警地發生。地震是指地底深處的板塊移動,導致地面突然而劇烈地搖晃。

地震的成因是什麼?

這都與板塊邊界有關!

想像一下地球表面(地殼)就像一個巨大的、裂開的蛋殼。這些大塊的殼片就叫做板塊
1. 這些板塊一直在移動,但速度非常非常緩慢。
2. 有時,兩個板塊的邊緣會互相卡住。
3. 壓力在多年間不斷積聚。
4. 突然之間,岩石斷裂,板塊滑動,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以波浪的形式在地底傳播,導致地面搖晃。

這就是為什麼全球地震分佈並非隨機的。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這些板塊交界處,例如中國的四川、台灣和日本。

地震的破壞性影響

地震造成的破壞可分為兩種類型:

  • 主要破壞(由搖晃直接引起):
    • 建築物、橋樑和道路倒塌。
    • 地面出現裂縫。
  • 次生破壞(由搖晃間接引起):
    • 海嘯: 如果地震發生在海底,它可以將大量海水向上推,產生巨浪。
    • 火災: 搖晃會破壞煤氣管道和電線,引發難以撲滅的火災。
    • 山泥傾瀉: 搖晃會使斜坡變得不穩定。

人們如何準備和應對?

  • 預防措施:
    • 抗震建築: 在日本等國家,建築物設計有特殊的基礎,可以在地震搖晃時隨之擺動,而不是斷裂。
    • 教育和演習: 人們,特別是學校裡的學生,被教導在地震發生時要「伏下、遮蔽、抓緊」。
    • 預警系統: 先進的系統有時能在最強烈的搖晃來臨前提供幾秒鐘的預警。
  • 善後措施:
    • 搜救: 訓練有素的隊伍在倒塌的建築物中尋找生還者。
    • 緊急援助: 為生還者提供庇護、食物、水和醫療護理。這通常涉及來自其他國家(國際援助)的幫助。
重點提示

地震由板塊移動引起,主要發生在板塊邊界。它們會造成主要破壞(搖晃)和次生破壞(海嘯、火災)。準備工作集中在建造安全建築和公眾教育。




第五節:重大問題:為何有些人更為脆弱?

現在我們來到本章的重點。一次大地震襲擊了兩個不同的國家。其中一個國家只有數百人受影響,而另一個國家卻有數萬人受影響。為什麼?答案是脆弱性

脆弱性是指人們受到自然災害負面影響的程度或風險高低。較不發達地區(LDRs)的人們通常比較發達地區(MDRs)的人們更容易受到影響。

比較影響:較發達地區與較不發達地區

較發達地區例如:美國、新西蘭、日本
  • 準備: 他們有資金投入先進的預測技術(例如針對風暴)、制定嚴格的建築規範以興建抗震結構,以及推行公眾教育運動。
  • 應對: 他們擁有組織完善、裝備精良的緊急服務(救護車、消防服務、搜救隊伍)。
  • 復原: 政府和保險公司可以提供資金協助重建。
  • 結果: 死亡人數較少,但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高。
較不發達地區例如:菲律賓、印尼、海地
  • 準備: 他們缺乏資金購買昂貴的預警系統和加固建築物。許多人居住在建築質素較差的房屋中。
  • 應對: 緊急服務可能反應緩慢、裝備不足,並會因災害規模巨大而應接不暇。
  • 復原: 重建進度非常緩慢,往往依賴國際援助。
  • 結果: 死亡和受傷人數遠高得多。整個國家的發展可能會倒退數年。
快速回顧

較發達地區 = 更佳科技、更堅固的建築、完善的緊急服務 → 死亡人數低,經濟損失高
較不發達地區 = 資金不足、較弱的建築、較慢的應對 → 死亡人數高,復原緩慢

那麼……為什麼人們仍然住在危險的地方?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人們不離開這些「危險地區」呢?原因有很多:

  • 家庭和傳統: 他們的家人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那裡。那是他們的家。
  • 貧困: 他們根本無法負擔搬遷到其他地方。
  • 肥沃土地: 火山灰會形成異常肥沃的土壤,非常適合耕種。
  • 工作機會: 一些危險地區提供工作機會,例如旅遊業(靠近美麗的火山)或採礦業。
  • 缺乏意識: 他們可能沒有完全理解他們所面臨的風險。
最後重點提示

自然災害只有在影響到脆弱人群時才會成為災難。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其準備、應對和從自然災害中復原能力的最大因素。這解釋了為什麼同一個災害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影響會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