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共財政:你的政府錢包指南!

各位同學!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漂亮的公園、學校和醫院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呢?又或者政府是怎麼決定要興建新的港鐵站,而不是其他東西呢?歡迎來到公共財政的世界!

別擔心,這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管理一個巨型家庭的錢——香港這個大家庭!在本章中,我們將學習:

  • 香港政府的錢是從哪裡來的(收入)。
  • 這些錢花在哪裡了(開支)。
  • 政府如何做出這些重要的財務決策。
  • 我們作為市民,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了解這些能讓我們成為更精明、更負責任的公民。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政府的錢包 — 收入與開支

就像你的家庭有收入和開支一樣,政府也有。我們稱之為公共財政

政府的錢從哪裡來?(收入)

政府的收入稱為歲入(或收入)。主要的收入來源是稅收。稅收是個人和企業必須向政府繳納的款項。

打個比方:想像一個薄餅。當你賺到錢時,政府會取走一小片(就是稅款),用來支付大家共享的東西,例如潔淨的街道和安全的社區。

以下是香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

  • 利得稅:向公司和企業所賺取的利潤徵收的稅項。
  • 薪俸稅:向人們從工作中賺取的收入徵收的稅項。(別擔心,你只有在開始工作並收入達到一定金額後才需要繳納!)
  • 印花稅:在買賣物業或股票時繳納的稅項。
  • 賣地:政府通過出售或租賃土地給地產發展商,賺取大量收入。

香港的特別稅制

香港以其簡單低稅制而聞名。這也是我們城市成為主要國際商業中心的一個關鍵原因!

  • 簡單:與許多其他地方相比,香港的稅務條例清晰易明。
  • 低:稅率(你需繳納的收入百分比)比許多其他已發展地區都低。

快速比較:

內地及其他已發展國家相比,香港的稅率普遍較低。這吸引了企業和人才來港工作,有助於我們的經濟發展。


錢花到哪裡去了?(開支)

政府的支出稱為歲出(或開支)。我們的稅款就是用來提供公共服務,為大家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城市。

政府的主要開支範疇包括:

  • 社會福利:向長者、殘疾人士和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經濟支援。例子:長者每月從政府領取的款項。
  • 教育:資助我們的學校、支付教師薪金,並確保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 醫療:營運公立醫院和診所,讓市民能以低廉的費用獲得醫療護理。
  • 基礎建設:建造和維護整個城市使用的設施,例如道路、橋樑、港鐵線和公園。
你知道嗎?

每年,財政司司長都會發表《政府財政預算案》。這是一份詳細的計劃,顯示政府預計在來年會獲得多少收入(歲入),以及計劃如何花費這些錢(歲出)。這就像是這座城市的年度財政成績表!

第一部分重點總結

政府主要通過稅收(如利得稅和薪俸稅)來徵集資金,並將這些錢用於為大眾提供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社會福利)。香港的稅制以簡單低稅而聞名。




第二部分:艱難的抉擇 — 管理公共財政

想像一下,你每週有100元。你會買一個新的電子遊戲、儲起來,還是請家人吃頓飯?你必須做出選擇,因為你的錢是有限的。政府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規模要大得多!它必須做出明智的選擇,以造福整個社會。

目標是什麼?(公共財政的目標)

當政府決定如何花錢時,它有幾個重要目標:

  • 重新分配收入:這意味著讓社會更公平。稅制通常要求收入較高的人支付多一點稅款。這些錢可以用來通過社會福利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有點像現代版的「羅賓漢」,利用制度來平衡社會。
  • 促進經濟發展:政府投資於項目以幫助經濟增長。例如,建造一座新橋可以創造建築職位,並使企業更容易運輸貨物。
  • 回應社會需要:社會不斷變化,政府必須應對新的挑戰。
    • 例子一(扶貧):制定計劃幫助低收入人士。
    • 例子二(房屋需求):為無法負擔私人住宅的家庭興建更多公共房屋。
    • 例子三(人口老化):增加醫療保健和服務的開支,以應對日益增長的老齡人口。
有什麼規則和限制?(原則與制約)

政府不能隨意花錢。它必須遵守規則並面對限制。

1. 《基本法》:這是香港的憲制文件。它包含了管理公共財政的原則,例如:

  • 力求達到財政平衡(避免長期開支多於收入)。
  • 量入為出(使開支保持在收入限度內)。

2. 政府的施政方向:當時的政府領導人會有自己的優先事項。一個政府可能更注重科技創新,而另一個可能優先考慮環境保護。這會影響開支決定。

3. 限制:最大的限制是資源有限!錢畢竟是有限的。政府必須平衡社會上不同群體的需要,這可能非常具有挑戰性。

第二部分重點總結

政府在管理公共財政時會考慮特定目標,例如幫助有需要的人促進經濟增長回應社會需要。它的決策受到《基本法》等規則的指導,並受限於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需求的現實。




第三部分:我們的錢,我們的社會 — 你在公共財政中的角色

公共財政不單是政府的事——它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既是這個制度的貢獻者,也是受益者。

雙向關係:權利與責任
  • 我們繳納稅款的責任:當收入足夠的市民繳納稅款時,他們便履行了一項基本責任。這是我們對建設一個正常運作的社會所作的貢獻。這筆錢對於我們享受的所有公共服務都是至關重要的。
  • 我們享有社會福利的權利:作為我們貢獻的回報,我們有權從公共服務中受益。這包括使用公共圖書館和游泳池,到在公立醫院接受醫療護理,或在有需要時獲得財政援助。
讓你的聲音被聽見

社會上的人們對於《財政預算案》往往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很正常的!

例子:陳太太是一位母親,她可能希望政府在新的遊樂場上投入更多開支。李先生是一位小企業主,他可能更喜歡減稅來幫助他的生意。這兩種觀點都是合理的!

由於這些決策影響到每一個人,市民表達自己的意見很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合適的途徑來做到這一點,例如:

  • 參與財政預算案的公眾諮詢。
  • 致函或電郵給政府官員。
  • 聯繫我們在立法會的代表。
為「公共利益」思考

當我們思考公共財政時,很容易只關注我們自己想要什麼。但一個好公民也會嘗試從社會整體福祉的角度來分析政策。這意味著要思考什麼對香港的每個人都是最好的,而不僅僅是一個群體。

這涉及提出這樣的問題:「這項政策會否幫助香港為子孫後代建設一個更公平、更繁榮的地方?」

第三部分重點總結

作為市民,我們有繳納稅款的責任享有社會福利的權利。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渠道表達對《財政預算案》的意見,並思考什麼對社會整體有利,來展現我們對社會事務的關注。




章節快速回顧

讓我們總結一下最重要的幾點!

  1. 收入與開支:政府的錢來自歲入(主要是稅收),並用於歲出(如教育醫療)。
  2. 做出選擇:政府必須平衡多個目標(如扶助貧困和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遵守規則(如《基本法》)並應對有限的資源。
  3. 我們的角色:我們有繳納稅款的責任和享有公共服務的權利。我們可以通過表達意見和思考社會整體福祉來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