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論四端》的世界!

你好!今天我們要一起探索一篇非常經典的文言文——孟子的《論四端》。

你可能會想:「文言文?好難啊!」別擔心!我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一步一步拆解這篇文章。學完之後,你會明白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孟子,是如何看待「人性」的,以及他認為為什麼我們天生就是個「好人」。這不只是一篇古文,更是一堂關於認識自己的哲學課,非常有趣喔!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踏上這趟兩千多年前的思想旅程吧!


第一站:認識作者與背景

誰是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大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大思想家。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所以後人稱他為「亞聖」。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認為只要我們用心培養,每個人都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你知道嗎?

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其實都來自孟子的故事和言論呢!

什麼是《孟子》這本書?

《孟子》不是孟子親手寫的,而是由他的學生們記錄整理他與各國君主、學生的對話和思想。這本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這篇文章的文體是甚麼?

《論四端》是一篇論說文。論說文的目的就是要說服讀者接受作者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孟子就像一位超級辯論大師,用各種方法來證明他的核心觀點——人性本善

重點回顧

作者:孟子(亞聖)
核心思想:性善論(人性本善)
文體:論說文


第二站:課文深度遊 (原文與解說)

別怕文言文!我們會逐句解釋,讓你一看就懂。

第一段:提出核心論點

原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白話解說:
每個人都有一顆不忍心看到別人受苦的同情心。古代的賢明君主因為有這種同情心,所以才能推行體恤人民的仁政。用這種同情心,來施行仁慈的政策,那麼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上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

詞語小教室
  • 皆:都、全部的意思。
  • 不忍人之心:就是「同情心」,不忍心看到別人受苦的心情。
  • 斯:於是、就。
  • 運之掌上:形容事情非常容易辦到。
本段 takeaway

孟子一開頭就拋出一個大重點:每個人天生都有同情心。這顆心不只是個人的感受,更是治理好國家的基礎!


第二段:著名的「孺子入井」例子

原文:「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白話解說:
我為什麼說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呢?舉個例子,現在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快要掉進井裡,無論是誰,內心都會立刻產生一種驚恐同情的心情。這種反應,不是為了要去跟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為了在鄉親朋友間獲得好名聲,也不是因為討厭孩子的哭聲才這樣的。

詞語小教室
  • 所以:「用來......的方法」或「......的原因」。這裡指「我這樣說的原因」。
  • 乍見:突然看見。
  • 孺子:小孩子。
  • 怵惕惻隱之心 (chù tì cè yǐn zhī xīn):這是關鍵詞!怵惕是驚恐,惻隱是同情、不忍。合起來就是指那種發自內心、又驚訝又同情的感覺。
  • 內交:結交、攀關係。
  • 要譽:博取名譽。「要」讀作「yāo」。
  • 鄉黨:鄉里、同鄉的人。
  • 惡其聲:討厭他的哭聲。「惡」讀作「wù」。
本段 takeaway

這是孟子最強大的論據!他用一個極端的例子證明,人的同情心是瞬間的、不假思索的、發自內心的本能反應,完全沒有任何功利目的。這就是「人性本善」的鐵證!


第三段:從「一心」到「四心」

原文:「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白話解說:
從這個例子來看,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讓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心,就不能算是人。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

詞語小教室
  • 由是觀之:從這裡看來。
  • 羞惡之心:為自己做錯事感到羞愧,厭惡別人做壞事的心。這是一種正義感!
  • - (注意:這不只是害羞喔!而是關乎對錯的道德感。)
  • 辭讓之心:謙遜、禮讓的心。
  • 是非之心:分辨對錯的心。
  • 端:開端、萌芽、苗頭。這是一個超重要的比喻!
本段 takeaway

孟子從「同情心」出發,擴展到其他三種善良的本心,並正式提出「四端」學說。他認為,這四種心是我們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種子」。


第四段:擴充善心,成就偉大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白話解說:
人擁有這四種善的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擁有這四種善端,卻說自己無法行善的人,是在殘害自己;說他的君主無法行善的人,是在殘害他的君主。凡是擁有這四種善端的人,只要知道把它們擴充、發揚光大,就會像火剛開始燃燒,泉水剛開始湧流一樣,勢不可擋。如果能把它們擴充圓滿,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去擴充,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詞語小教室
  • 猶:好像、就像。
  • 四體:就是「四肢」,指雙手雙腳。
  • 自謂不能者:自己說自己做不到的人。
  • 賊:殘害、傷害。
  • 擴而充之:把它們擴大和充滿。意思是後天的努力和培養。
  • 然:通「燃」,燃燒。
  • 達:湧出、暢通。
  • 苟:如果。
  • 保四海:「四海」指天下。意思是安定天下。
本段 takeaway

孟子強調,光有「種子」還不夠,還需要後天的努力去「澆水施肥」(擴而充之)。如果努力培養,潛力無窮,可以治國平天下;如果放任不管,連孝順父母這種基本的事都做不好。


第三站:核心思想大拆解

孟子的核心論點:性善論

整篇文章都在論證一個觀點:人性本善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good)

想像一下,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孟子認為,這顆種子是天生的,不是別人教的。但是,種子需要陽光、空氣和水才能發芽長大。同樣地,我們內心的善良也需要教育和努力來培養,才能開花結果,成為真正的美德。

「四心」、「四端」與「四德」的完美連結

這是本課最重要的概念,讓我們用一個清晰的圖表來記住它!

記憶小技巧:你可以把「心」想像成內在的感受,「端」是感受顯露出來的行為萌芽,「德」是萌芽長大後結出的美好果實(仁、義、禮、智)。

善良成長路線圖
  • 內心感受 (四心) ➔ 善良的萌芽 (四端) ➔ 最終的美德 (四德)
  • 惻隱之心 (同情心) ➔ 是 的萌芽 ➔ 長大成為 仁愛
  • 羞惡之心 (羞恥心/正義感) ➔ 是 的萌芽 ➔ 長大成為 正義
  • 辭讓之心 (謙讓心) ➔ 是 的萌芽 ➔ 長大成為 禮節
  • 是非之心 (判斷對錯) ➔ 是 的萌芽 ➔ 長大成為 智慧

真實世界小練習

  • 當你看到同學不小心跌倒,心裡會「咯噔」一下,想去扶他。這就是你的「惻隱之心」在發作!
  • 當你考試時想作弊,但又覺得這樣不對、很可恥。這就是你的「羞惡之心」在保護你的正直!
  • 搭地鐵時,你看到有長者上車,主動讓座。這就是你的「辭讓之心」的表現!
  • 朋友想約你一起欺負別人,你勇敢地說「不」,因為你知道這是錯的。這就是你的「是非之心」在引導你!

第四站:孟子的「神級」辯論技巧

為了說服大家,孟子用了好幾種超強的論證和修辭方法。

論證方法一:例證法 (Argument by Example)

這就是最經典的「孺子入井」的例子。他用一個具體的、大家都能想像的場景,來證明一個抽象的道理(人有天生的同情心)。這個例子非常有說服力,因為它排除了所有可能的自私動機,直指人心最根本的善良。

論證方法二:歸納法 (Inductive Reasoning)

孟子先用「孺子入井」的例子證明了「惻隱之心」的存在。然後,他由此推論,既然我們有惻隱之心,那麼我們也同樣天生擁有羞惡、辭讓、是非這另外三種心。這就是從一個具體的點(惻隱之心),擴展到一個全面的結論(人皆有四端)。

修辭手法:比喻法 (Metaphor/Analogy)

比喻可以讓深奧的道理變得簡單易懂!

  • 「端」的比喻:把「四心」比喻成「萌芽」或「開端」。這暗示了善良是需要後天培養才能成長的。
  • 「四體」的比喻:把「四端」比喻成我們的「四肢」。這強調了善良本心是我們與生俱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手腳一樣自然。
  • 「火」與「泉」的比喻:把擴充善心比喻成「剛燃燒的火」和「剛湧出的泉水」。這生動地描繪了善良一旦被激發,其發展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第五站:重點總結與溫馨提示

本章主旨 (Main Idea)

本文旨在論證人性本善的觀點。孟子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善心,它們是仁、義、禮、智四種美德的開端(即「四端」)。只要後天努力加以擴充,就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甚至可以安定天下;反之,如果自暴自棄,就會連基本的人倫道德也做不到。

快速複習卡 (Quick Review Card)

  • 核心論點:性善論。
  • 四大善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 四大萌芽 (四端):仁之端、義之端、禮之端、智之端。
  • 關鍵例子:孺子入井。證明同情心是天生且無私的。
  • 關鍵行動:擴而充之。強調後天努力培養的重要性。
  • 重要比喻:四端如四體、擴充如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常見問題 Q&A

問:如果人性本善,為什麼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壞人呢?
答:孟子會這樣回答:這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壞,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地「擴而充之」,他們的善良之心(種子)可能被物慾、環境等因素蒙蔽或損害了,就像一棵好苗子沒有得到照顧而枯萎了一樣。

結語

恭喜你!你已經成功解鎖了孟子《論四端》的核心思想。希望這次的學習,不僅讓你讀懂了一篇文言文,更能讓你感受到自己內心深處那份與生俱來的善良。記住,你的心裡住著「仁義禮智」的種子,要時常給它們澆水,讓它們茁壯成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