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鳥詩兩首:燕詩 (白居易) 學習筆記

👋 嗨,同學們好!

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首非常有名、也很有意義的唐詩——白居易的《燕詩》。這首詩表面上在講燕子的故事,但其實它背後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喔!

學完這課,你將會:

  • 認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他寫詩的風格。
  • 讀懂《燕詩》的故事情節和感人內容。
  • 學會分析詩歌的主旨(中心思想)和寫作手法
  • 更深刻地體會父母的愛孝順的重要性。

別擔心古詩很難,我們會把它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來學習,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把它拼湊起來,你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和樂趣!


📜 作者與背景介紹

關於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 (772-846) 是唐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有個綽號叫「詩魔」,可見他有多麼熱愛寫詩!

他的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淺白易懂。據說,他每次寫完詩,都會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如果老婆婆聽得懂,他才覺得這首詩是成功的。所以他的詩流傳得非常廣,深受當時老百姓的喜愛。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會現實,關心民間疾苦,充滿了同情心,而《燕詩》就是一首用動物故事來寄託深刻道理的代表作。

寫作背景:什麼是「寓言詩」?

《燕詩》的全名其實是《燕詩示劉叟》,是白居易寫給一位姓劉的老伯伯看的。這位劉伯伯對自己的母親不夠孝順,所以白居易就寫了這首詩,希望透過燕子的故事來提醒他。

這種「講一個故事,背後卻有更深道理」的詩,我們稱之為寓言詩

  • 寓言 (fable):就像《龜兔賽跑》或《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來說明一個人生道理。
  • 寓言詩 (fable poem):就是用詩歌的形式來講寓言故事。

所以,《燕詩》並不是真的在研究燕子的生活習性,而是在借燕子比喻人,提醒人們要孝順父母。

⭐ 小總結 Key Takeaway

作者: 白居易,唐代詩人,詩風淺白易懂。
體裁: 寓言詩,用動物故事比喻人間道理。
目的: 諷刺那些不知感恩、不孝順父母的子女,宣揚孝道


🧐 詩歌逐句解讀與分析

現在,讓我們像偵探一樣,一步步拆解這首詩,看看裡面藏了什麼秘密吧!

第一部分:燕子夫婦的幸福生活 (1-4句)

原文: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簡單語譯:
屋梁上有一對燕子,一雄一雌,輕快地飛來飛去。
牠們在兩根屋椽之間用泥土築巢,一窩孵出了四隻可愛的小燕子。

內容分析:
這四句是故事的開頭,描寫了一個溫馨、幸福的燕子家庭。「翩翩」這個詞生動地描寫了燕子飛舞的輕盈姿態,畫面充滿了生氣和希望。

第二部分:父母育兒的辛勞 (5-20句)

原文: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簡單語譯:
四隻小燕子一天天長大,不停地吱吱喳喳叫著要東西吃。
青蟲不容易抓到,但這些黃色小嘴好像永遠都填不飽。
(燕子父母的)嘴和爪子都快要磨破了,但牠們的心和精力卻不知道疲累。
一會兒工夫就要來來回回飛十幾趟,還擔心巢裡的孩子會挨餓。
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燕子媽媽變瘦了,而小燕子們漸漸長胖了。

詞語解釋:

  • 孜孜 (zī zī): 形容索食的聲音從不間斷。
  • 黃口: 指雛鳥黃色的嘴巴,這裡代指雛鳥。
  • 敝 (bì): 疲憊、破損的意思。
  • 須臾 (xū yú): 很短的時間,一會兒。

內容分析:
這一段是全詩最感人的部分之一,細膩地描寫了燕子父母無私的愛和犧牲

  • 生活小類比: 這就像你的爸爸媽媽,每天辛苦上班賺錢,回家還要為你準備飯菜、檢查功課。即使他們很累,但為了你,他們總覺得充滿力量。
  • 強烈對比: 詩中用「母瘦雛漸肥」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父母為了子女寧願自己受苦的偉大。這是全詩的經典名句!
第三部分:子女長大離巢 (21-28句)

原文: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簡單語譯:
(燕子父母)喃喃地教小燕子說話(學鳥鳴),一一為牠們梳理羽毛。
有一天,小燕子的翅膀長硬了,父母就帶牠們飛上庭院的樹枝上(練習飛行)。
(但小燕子們)一展翅就頭也不回,隨著風向四面八方飛走了。

內容分析:
這是故事的轉捩點。父母不僅僅是餵養孩子,還細心地教導牠們生存的技能(「教言語」、「刷毛衣」)。但子女學會本領後的第一件事,卻是「不回顧」地離開。

「不回顧」這個詞非常關鍵,寫出了子女的決絕和冷漠,為下文父母的悲傷埋下了伏筆。

第四部分:父母的悲傷與孤寂 (29-32句)

原文: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

簡單語譯:
雄燕和雌燕在空中悲鳴,叫到聲音沙啞也喚不回孩子們。
牠們只好回到空蕩蕩的巢裡,整夜悲傷地鳴叫。

詞語解釋:

  • 啁啾 (zhōu jiū): 形容鳥兒(在這裡是悲傷)的叫聲。

內容分析:
故事的結局令人心酸。燕子父母的呼喚得不到任何回應,只能守著「空巢」悲傷。這裡再次運用了對比手法:

  • 之前是四隻小燕子「索食聲孜孜」,巢裡熱鬧非凡。
  • 現在是父母「啁啾終夜悲」,巢裡冷清空虛。

這種前後對比,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悲劇色彩和感染力。

⭐ 小總結 Key Takeaway

這首詩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故事:築巢育雛 → 辛勞餵哺 → 教導成長 → 子女離棄 → 空巢悲鳴。每個階段都充滿了畫面感,情感層層遞進。


🎨 主旨思想與藝術特色

主旨思想 (Theme)

這首詩的主旨非常明確。作者通過描寫燕子父母的辛勞付出和最終被子女無情拋棄的悲慘遭遇,一方面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母之愛,另一方面則尖銳地批判了那些忘恩負義、不知孝順的子女

核心思想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孝道」。詩人希望讀者能「返自思」,反思自己小時候父母是如何愛護自己的,從而懂得感恩和回報。

藝術特色 (Artistic Features)

這首詩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感人的內容,還因為它高超的寫作技巧。

  1. 敘事手法完整 (Complete Narrative)
    詩歌像一部微電影,有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局,情節清晰,故事完整,讓讀者很容易投入其中。

  2. 對比鮮明突出 (Sharp Contrast)
    詩中多處運用對比,讓情感和主題更加突出。
    • 父母與子女的對比: 父母的「心力不知疲」 vs 子女的「舉翅不回顧」。
    • 雛肥與母瘦的對比: 「母瘦雛漸肥」揭示了父母的犧牲。
    • 巢內氣氛的對比: 育雛時的熱鬧 vs 子女離去後的冷清。

  3. 語言淺白流暢 (Simple and Fluent Language)
    全詩用詞簡單,就像在講一個家常故事,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充滿了真摯的情感,這正是白居易詩歌的魅力所在。
💡 思考一下:常見的誤解

誤解: 「小鳥長大了飛走不是很正常嗎?為什麼詩人要把它寫得這麼悲傷?」
解答: 沒錯,動物世界的規律就是如此。但請記住,這是一首寓言詩!詩人並不是在批評燕子,而是在借燕子不懂反哺的習性,來諷刺那些身為「人」卻也不懂得孝順的子女。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動物的生存本能是不同的。


✅ 學習重點快速回顧

來,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表格總結一下今天學到的所有重點!

項目 內容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體裁 寓言詩 (借物喻人)
故事線 育雛的辛勞 → 子女的離棄 → 父母的悲傷
主旨 歌頌父母之愛,諷刺不孝子女,宣揚孝道
名句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寫作特色 敘事完整、對比鮮明、語言淺白。

恭喜你學完了《燕詩》!希望這首詩不僅讓你學會了分析古詩,更能讓你感受到父母那份深沉又不易察覺的愛。記得多關心他們,用行動表達你的感謝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