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 (王安石) - 中一級溫習筆記
大家好!歡迎來到《傷仲永》的學習筆記。這篇古文由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所寫,雖然短小,但道理非常深刻,即使在今天也對我們很有啟發性!
在這份筆記中,我們將會一起:
• 認識作者王安石和這篇文章的背景。
• 逐句逐段深入理解方仲永的故事。
• 學習重要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 探討文章的主旨和寫作手法。
別擔心文言文很難,我們會把它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明白。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作者與背景介紹
關於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 (1021-1086) 是北宋時期一位非常厲害的人物。他既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學家。
• 政治家:他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希望讓國家變得更富強。
• 文學家: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了當時古文的最高水平。
你知道嗎?
「唐宋八大家」是中國文學史上八位最頂尖的散文作家,就像是文學界的「復仇者聯盟」!除了王安石,還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他們的作品都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經典範例。
關於文體:《傷仲永》是甚麼類型的文章?
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它的特點是結合了敘事和議論。
• 敘事 (說故事):文章講述了神童方仲永從才華橫溢到變得平凡的故事。
• 議論 (講道理):作者在說完故事後,發表自己的看法,點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這種寫作手法叫做「夾敘夾議」。就像你跟朋友說完一個故事後,會加上一句:「你看,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平時要努力讀書的原因!」故事是例子,道理是結論,這樣讓讀者更容易明白和信服。
重點 takeaway
《傷仲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寫的,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散文,通過一個神童的故事來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
第二部分:課文逐段拆解與分析
溫馨提示:學習古文最好的方法是先自己朗讀一遍,然後再看解釋,效果會更好哦!
第一段:神童的誕生
原文: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白話語譯
金谿縣有個叫方仲永的農民,世代都以耕田為生。仲永長到五歲,從來沒見過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就向鄰居借來給他。仲永馬上寫了四句詩,還題上了自己的名字。這首詩的內容是關於孝順父母、團結同族人的,傳給全鄉的讀書人看。從此以後,指定任何事物讓他作詩,他都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鄉的人都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招待,有的人還用錢向仲永求詩。他的父親覺得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鄉的人,不讓他去上學。
重點字詞分析
• 隸:屬於。
• 嘗:曾經。
• 異:(形容詞作動詞用) 感到奇怪,覺得...很特別。
• 旁近:鄰居。
• 與:給。
• 之:(代詞) 他,指仲永。
• 立就:立刻完成。
• 奇:(形容詞作動詞用) 對...感到驚奇。
• 賓客:(名詞作動詞用) 把...當作賓客來對待。
• 利:(名詞作動詞用) 認為...有利可圖。
• 扳:拉著。
• 環謁:到處拜訪。
段落大意
介紹方仲永與生俱來的驚人天賦,以及他父親錯誤地利用他的才能去賺錢,而忽略了後天的學習。
第二段:神童的衰退
原文: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白話語譯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宋仁宗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家鄉,在舅父家見到他,當時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已經不如以前聽說的那麼好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父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父說:「他的才能已經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兩樣了。」
重點字詞分析
• 余:我,作者王安石自稱。
• 先人:指已去世的父親。
• 稱 (chèn):符合,相當。
• 前時之聞:以前所聽說的 (情況)。
• 復:再次。
• 泯然:完全消失的樣子。
• 眾人:普通人。
• 矣:(語氣助詞) 了。
段落大意
作者通過兩次親身見聞,記述了方仲永才能一步步衰退的過程,從「不能稱前時之聞」到最後「泯然眾人矣」。
第三段:作者的議論
原文: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白話語譯
王安石先生評論說:仲永的聰明穎悟,是天賦的。他的這種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出很多。但最終變成了普通人,是因為他後天應該受到的教育沒有達到。像他那樣天賦如此高的人,如果不接受後天的教育,尚且會變成普通人;那麼現在那些天賦本來就很普通的人,如果再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還能僅僅當個普通人就了結了嗎?(恐怕連普通人都不如吧!)
重點字詞分析
• 通悟:天資聰穎,有悟性。
• 受之天:從上天那裡得到的,指天賦。
• 賢:勝過,超過。
• 材人:有才能的人。
• 卒:最終。
• 受於人者:指後天的教育和學習。
• 至:達到,足夠。
• 彼:他,那。
• 且:尚且。
• 今夫:現在那些...。
• 固:本來。
• 耶:(疑問語氣詞) 嗎?
段落大意
作者發表議論,明確指出仲永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接受後天教育,並由此推論出後天學習對於每個人都至關重要的道理。
第三部分:主旨與寫作手法
文章主旨 (Main Idea)
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非常明確:
作者藉方仲永才能衰退的故事,說明了「後天教育」比「先天才能」更為重要。即使天賦再高,如果不努力學習,最終也只會變得平庸;而天賦平平的人,如果再不學習,後果將會更差。
這是一個對我們所有人的提醒:天才是「1%的天份 + 99%的汗水」,後天的努力絕對不能缺少!
寫作手法分析
1. 夾敘夾議
這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手法。作者先用前兩段的篇幅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的故事(敘事),然後在最後一段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議論)。故事是事實根據,議論是觀點總結,兩者結合,非常有說服力。
2. 前後對比
文章中充滿了鮮明的對比,讓讀者對仲永的變化感受更深刻。
• 仲永才能的對比:
五歲時:「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天才)
十二三歲時:「不能稱前時之聞。」(退步)
二十歲時:「泯然眾人矣。」(平庸)
這種強烈的對比突顯了不學習的嚴重後果。
3. 結構嚴謹
文章的結構層次分明,一步步引導讀者思考:
第一步:介紹神童的天賦異稟 (提出一個現象)。
第二步:描述神童的衰退過程 (追蹤現象的發展)。
第三步:點明衰退的原因並引申道理 (解釋現象並總結)。
這樣的結構讓文章條理清晰,論證有力。
第四部分:古漢語知識加油站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別的用法,掌握了它們,閱讀就會變得更容易!
一詞多義:神奇的「之」字
「之」字在文言文中是個「百變怪」,在不同地方意思都不同。
• 代詞 (pronoun),解作「他」、「牠」、「它」。
例子:「邑人奇之」(同鄉的人對他感到驚奇)
例子:「借旁近與之」(向鄰居借來給他)
• 結構助詞 (structural particle),相等於「的」。
例子:「仲永之通悟」(仲永的聰明穎悟)
例子:「不能稱前時之聞」(不能符合以前的傳聞)
詞類活用 (Flexible Parts of Speech)
這是文言文一個有趣的特點,就是一個詞語可以臨時「變身」,改變它的詞性。
• 名詞作動詞 (Noun used as Verb)
例子:「稍稍賓客其父」 -> 「賓客」本來是名詞,這裡解作「把...當作賓客對待」。
例子:「父利其然也」 -> 「利」本來是名詞(利益),這裡解作「認為...有利可圖」。
• 形容詞作動詞 (Adjective used as Verb)
例子:「父異焉」 -> 「異」本來是形容詞(奇怪的),這裡解作「對...感到奇怪」。
例子:「邑人奇之」 -> 「奇」本來是形容詞(奇特的),這裡解作「對...感到驚奇」。
文言句式:判斷句
判斷句就是用來表示「...是...」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也」的格式。
例子:「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仲永的聰明穎悟,是天賦的。)
這個「也」字,就帶有判斷的語氣,等於白話文的「是」。
第五部分:溫習小錦囊
思考題 (Think About It)
1. 你認為方仲永「泯然眾人」的主要責任在誰身上?是他的父親,還是他自己?為甚麼?
2.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只是為了感嘆方仲永的遭遇嗎?他真正想告訴讀者甚麼?
3.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類似方仲永的例子?這個故事對你有甚麼啟發?
重點重溫 (Key Takeaways)
• 作者與背景:王安石,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核心主旨:強調後天學習比先天才能更重要。
• 關鍵寫作手法:夾敘夾議 和 前後對比。
• 關鍵詞語:泯然眾人矣 (才能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樣)。
• 重要教訓:無論天資如何,都必須堅持學習,否則只會退步。
恭喜你完成了《傷仲永》的學習!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篇經典古文。記住,學習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希望我們都能從仲永的故事中得到警惕,珍惜學習的機會,不斷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