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應用科技:系統與控制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系統與控制」的溫習筆記。如果這個課題聽起來有點專業,別擔心,我們會將它拆解成簡單易懂的部分。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學習日常用品(從你的電話到洗衣機)如何運作的秘密規則。理解系統對於任何設計師或工程師來說都是一種超能力,學完這部分,你將能夠以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的方式來看待世界!


基本構成單元:輸入-處理-輸出 (I-P-O)

幾乎所有旨在執行任務的設計,都可以被視為一個簡單的系統。最基本的思考方式就是使用輸入-處理-輸出 (I-P-O) 模型。這是一個描述系統如何運作的簡單三步流程。

讓我們用一個日常比喻:烘麵包!

  • 輸入:你把一片麵包放入多士爐並按下手柄。這裡的輸入是麵包電力,以及你按下手柄的動作
  • 處理:多士爐內部的發熱元件變熱,並在設定時間內烘烤麵包。這是「動作」或「思考」的部分。
  • 輸出:烘好的麵包彈出來了!輸出是烘好的麵包熱量

以下是其正式定義:

  • 輸入:系統開始運作所需的能量、物料或資訊。這是「你放入了什麼」。
  • 處理:系統對輸入進行的操作或改變。這是「它做了什麼」。
  • 輸出:處理完成後,系統產生的結果或產品。這是「你得到了什麼」。

我們可以將其繪製成一個簡單的方塊圖
[ 輸入 ] ---> [ 處理 ] ---> [ 輸出 ]

課程大綱中的實例

1. 風筒

  • 輸入:來自插座的電力,按下「開」關。
  • 處理:電動機轉動風扇,發熱線圈變熱。
  • 輸出:一股熱風。

2. 洗衣機

  • 輸入:污糟的衣物、水、洗衣液、電力,以及按下「開始」按鈕。
  • 處理:洗衣機注水,滾筒轉動洗滌衣物,污水排出,滾筒高速旋轉以去除多餘水分。
  • 輸出:乾淨、濕潤的衣物。
複雜系統怎麼辦?子系統!

非常複雜的產品由許多協同運作的小系統組成。我們稱這些為子系統。想想一輛汽車。整輛汽車是主系統,但引擎是個子系統,煞車是個子系統,冷氣又是另一個子系統。它們都有各自的I-P-O,但共同運作以使汽車運行。

例如,港鐵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它包括機械子系統(列車和路軌)、電子子系統(八達通讀卡器和訊號),甚至氣動子系統(氣動門)。

I-P-O 的重點提示

輸入-處理-輸出模型是分析和理解任何產品或系統如何運作的基本工具。如果你能識別一個裝置的I-P-O,你已經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了!


作出決策:邏輯閘

電子系統如何「決定」做什麼?答案就在於邏輯閘。這些是電子產品中最簡單的決策者。它們使用二進制訊號:1(開或真)0(關或假)

一個邏輯閘接收一個或多個二進制輸入,並根據一個簡單的規則產生單一二進制輸出。對於文憑試,你需要了解三種基本邏輯閘:「與」、「或」和「非」。

「與」閘 (AND Gate)

規則:只有當所有輸入都為 1 時,輸出才為 1。

比喻:想想微波爐。要讓它啟動(輸出=1),爐門必須關上(輸入 A=1)並且你必須按下啟動按鈕(輸入 B=1)。如果其中任何一個條件未達成,微波爐就不會啟動。

真值表:(顯示所有可能的輸入組合及其相應輸出的表格)

輸入 A     輸入 B     輸出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或」閘 (OR Gate)

規則:只要任何一個輸入為 1,輸出就為 1。

比喻:想想一個有兩道門的單位門鐘。如果有人按前門按鈕(輸入 A=1)或者按後門按鈕(輸入 B=1),門鈴就會響(輸出=1)。不論按哪一個,只要有按就行。

真值表:

輸入 A     輸入 B     輸出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非」閘 (NOT Gate) 或反相器 (Inverter)

規則:輸出是單一輸入的相反

比喻:想想一種在停電時自動亮起的應急燈。當有市電時(輸入=1),燈是關閉的(輸出=0)。當停電時(輸入=0),燈就會亮起(輸出=1)。

真值表:

輸入     輸出
    0             1
    1             0

邏輯閘的重點提示

邏輯閘是所有數碼電子產品的基本建構單元。「與」、「或」和「非」閘能作出簡單的邏輯決策,當它們組合起來時,可以執行極為複雜的任務。


驅動物件:機械系統

機械系統利用力學和運動來完成任務。它們主要涉及齒輪、槓桿和連桿。在設計與應用科技中,我們經常從將一種運動轉換成另一種運動的角度來思考它們,例如在設計機械玩具時。

常見的運動轉換機械裝置
  • 連桿裝置:一個由連接桿組成的系統,可用於傳遞或改變運動方向。例子:當你踩下腳踏時,垃圾桶蓋會打開的機制。

  • 凸輪與從動件:一個特別形狀的旋轉部件(凸輪)推動另一部件(從動件)向上或向下、向前或向後移動。這會產生重複、特定的運動模式。例子:在一個自動機玩具中,當轉動手柄時,凸輪可以使角色的手臂擺動。

  • 滑塊曲柄:這種機械裝置將旋轉運動(轉動)轉換為往復運動(直線來回移動),反之亦然。例子:汽車引擎中的活塞和曲軸,或是舊式蒸汽火車的車輪和連接桿。

  • 齒條與小齒輪:一個圓形齒輪(小齒輪)與一條扁平、有齒的桿(齒條)嚙合。當小齒輪旋轉時,齒條會作直線移動。例子:大多數汽車的轉向系統。轉動方向盤(小齒輪)會移動齒條以轉動汽車的車輪。

  • 棘輪與棘爪:一種有用的裝置,只允許單向運動,並防止其向後移動。例子:索帶——你可以拉緊它,但不能鬆開。另一個例子是棘輪扳手,它向一個方向轉動時發出咔嗒聲,但向另一個方向轉動時則鎖緊。
機械系統的重點提示

這些簡單的機械裝置是幾乎所有機器基本的建構單元。通過了解如何轉換運動,你可以設計出以有趣和實用的方式移動的產品。


保持堅固:物理結構

一個產品不僅僅關乎它的功能;還關乎它在不同力作用下如何保持穩定。這部分是關於確保我們的設計堅固和穩定。

力與強度

結構必須能夠承受(推力和拉力)。堅固的設計會分散這些力,以免任何單一部件過載。在框架結構(稱為桁架)中使用三角形等形狀,是創造非常堅固而輕巧結構的經典方法。想想橋樑或起重機臂!

穩定性與平衡

穩定性是結構抵抗被推倒的能力。這主要由兩件事決定:

  1. 重心 (CG):物件想像中的「平衡點」。重心越低,物件就越穩定。
  2. 支撐底座:物件與地面接觸的區域。支撐底座越寬,物件就越穩定。

比喻:想像一下金字塔和一個又高又薄的飲水杯。金字塔有一個非常寬的底座和非常低的重心,使其極為穩定。而水杯則底座狹窄,重心較高,容易被推倒。在設計檯燈或落地風扇等產品時,你應始終以寬闊、沉重的底座為目標,以保持其穩定。

物理結構的重點提示

良好的設計不僅要有功能性;還要結構堅固。務必考慮產品將面對的力,並通過使用寬闊的底座和低的重心來設計以提高穩定性。


電子力量:基本電子學

這是我們將所有知識融會貫通的地方!基本電子系統運用我們之前學過的I-P-O模型。你經常會使用電子學習套件來搭建這些簡單的電路。

一個簡單的電子控制電路有三個主要部分:

  • 輸入(感應器):這些部件「感應」周圍的世界。例子:光敏電阻 (LDR) 檢測光線強度,熱敏電阻檢測溫度,按鈕開關檢測按壓。

  • 處理(控制):這是電路的「大腦」,負責作出決策。它可能是一個由幾個電晶體或邏輯閘組成的簡單電路,或是一個更複雜的微控制器。這部分根據感應器提供的資訊來決定如何操作。

  • 輸出(致動器):這些部件「執行」某些動作。它們產生例如光、聲音或運動的效果。例子:發光二極管 (LED) 發光,蜂鳴器發出聲音,馬達轉動。
一個簡單例子:自動夜燈

讓我們利用我們的I-P-O和電子學知識來設計一個簡單的自動夜燈。

  • 輸入:一個光敏電阻 (LDR) 來檢測何時變暗。
  • 處理:一個簡單的處理電路(或許使用「非」閘邏輯!)指令:「如果光敏電阻檢測到黑暗,發送訊號打開燈」。
  • 輸出:一個發光二極管 (LED) 亮起並發光。

使用電子學習套件是親身觀察這些原理運作的最佳方式。搭建一個能對其環境作出反應的電路真的很有滿足感!

基本電子學的重點提示

簡單的電子系統遵循輸入-處理-輸出模型,利用感應器收集資訊,處理電路進行決策,以及致動器產生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