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需求」的世界!
各位同學,大家好!準備好深入了解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需求定律了嗎?別擔心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嚴肅。事實上,它是一個你每天都在使用、甚至可能沒有察覺到的超簡單概念!
在本章中,我們會探討為什麼減價時我們會買更多東西,以及我們的選擇如何受到收入、天氣、其他產品價格等因素的影響。了解需求就像擁有了超能力,能幫助你理解買賣的世界是如何運作的。讓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需求定律 — 基本法則
甚麼是需求?
在經濟學中,需求不單純指「想要」某樣東西。它指的是在某個特定價格下,你既願意又有能力購買。
類比時間:你可能很想買一輛全新的法拉利(你確實很想要!),但你有能力支付嗎?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經濟學意義上,你並沒有「需求」一輛法拉利。然而,如果你在咖啡店,你很可能既願意也有能力買一杯咖啡。這才是真正的經濟學上的需求!
闡述需求定律
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需求定律指出...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當物品的價格上升,其需求量將會下跌;而當物品的價格下跌,其需求量將會上升。」
讓我們用簡單的方式拆解一下:
- 價格上升 ↑,需求量下跌 ↓。
- 價格下跌 ↓,需求量上升 ↑。
這是一種負相關關係。它們的變動方向是相反的!
等等,甚麼是「在其他條件不變下」?
這是一個經濟學家很喜歡用的拉丁文詞彙。它其實就只是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或「假設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我們使用它,是為了單獨研究價格與需求量這兩個因素之間的關係。我們假裝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例如你的收入或天氣)在改變,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價格的影響了。
為甚麼需求定律會成立?(思考價格因素)
當一件物品的價格改變時,它的相對價格(與其他物品比較下的價格)也會改變。這會影響你購買它的機會成本!
例子:想像一杯珍珠奶茶售價20元,一杯咖啡也售價20元。它們的相對價格是1:1。
現在,珍珠奶茶店舉行促銷,價格降至10元。咖啡仍然是20元。
突然之間,珍珠奶茶相對於咖啡變得便宜了。購買珍珠奶茶的機會成本下降了。你現在更有可能選擇珍珠奶茶。這就是需求定律的實際應用!
深入探討:總價
有時候,標價並不是唯一的成本。一件物品的總價包括你支付的金錢,以及任何其他成本,例如你的時間。
總價 = 貨幣價格 + 非貨幣成本(例如,排隊所花的時間)
貨幣價格的變化可以改變相對*總價*,並影響我們的購買決定。讓我們看看一筆過費用如何改變情況:
例子:你正在向一個農場購買橙子。高品質的橙子每箱10元,低品質的橙子每箱5元。高品質橙子的相對價格是$10/$5 = 2。
現在,無論你買甚麼,你都必須支付40元的固定送貨費。這是一筆過費用。
步驟1:計算新的總價。
高品質橙子的總價 = $10(金錢)+ $40(送貨費)= $50
低品質橙子的總價 = $5(金錢)+ $40(送貨費)= $45
步驟2:計算新的相對價格。
新相對價格 = $50 / $45 = 1.11
高品質橙子的相對價格從2下降到1.11了!這意味著你現在更有可能購買高品質的橙子。這解釋了為甚麼當人們需要支付固定的額外費用,例如運費或入場費時,他們往往會購買更高品質的物品。
第一部分的重點整理
需求定律揭示了物品價格與人們願意並有能力購買的數量之間的負相關關係,前提是其他因素不變(在其他條件不變下)。較低的價格意味著較低的機會成本,這會鼓勵我們購買更多。
第二部分:需求呈現 — 需求表與需求曲線
需求表:一個簡單的表格
需求表是一個表格,顯示某物品在不同價格下的需求量。
雪糕筒的需求表
雪糕筒價格($) | 每周需求量
---------------------|---------------------------
5 | 10
4 | 20
3 | 30
2 | 40
1 | 50
看到了嗎?隨著價格下跌,需求量上升。這就是需求定律以表格形式呈現!
需求曲線:一圖勝千言
需求曲線只是需求表的圖形化呈現。它是需求定律的視覺化表示。
需求曲線的主要特徵:
- 垂直軸顯示價格 (P)。
- 水平軸顯示需求量 (Qd)。
- 曲線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顯示出負相關關係。
快速回顧小結
需求表 = 顯示P和Qd的表格。
需求曲線 = 顯示P和Qd的向右下方傾斜圖表。
兩者都顯示同一件事:價格下跌 ↓,需求量上升 ↑。
第三部分:需求量改變 與 需求改變
這是需求中最容易混淆的部分之一,但別擔心!一旦你掌握了,就永遠不會忘記。這兩個詞語聽起來相似,但它們的意思卻截然不同。
「需求量改變」
這只會因為一個原因而發生:物品本身的價格改變。
- 它表現為沿著現有需求曲線的移動。
- 想像你只是在同一條線上滑動。你需求的「規則」並沒有改變。
- 例子:如果雪糕的價格從4元跌到2元,我們會在需求曲線上向下移動。需求量增加。我們不需要畫一條新的曲線。
「需求改變」
這發生在物品價格以外的任何因素改變時(即「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的條件不再成立時)。
- 它表現為整條需求曲線的轉移。
- 向右轉移意味著需求增加。(人們在每個價格水平上都願意購買更多。)
- 向左轉移意味著需求減少。(人們在每個價格水平上都願意購買更少。)
- 例子:如果突然變成炎熱的一周,即使價格不變,人們也會想要更多雪糕。整條需求曲線會向右轉移。
常犯錯誤警示!
千萬不要說「需求增加是因為價格下跌」。這是錯誤的!
正確說法:「需求量增加是因為價格下跌。」(沿著曲線移動。)
正確說法:「需求增加是因為天氣炎熱。」(曲線的轉移。)
第三部分的重點整理
物品本身價格的改變會導致曲線的沿線移動(需求量改變)。任何其他因素的改變會導致曲線的轉移(需求改變)。
第四部分:轉移因素!改變需求的因素
那麼,這些能使整條需求曲線轉移的「其他因素」是甚麼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主要的「幕後黑手」!
1. 相關物品的價格
替代品:互相替代使用的物品。
例子:可樂和百事可樂;港鐵和巴士;iPhone和三星手機。
法則:替代品的價格與另一物品的需求會朝同一方向變動。
如果港鐵(替代品)的價格上升,巴士乘搭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向右轉移)。人們會轉向相對便宜的選擇。
互補品:一起使用的物品。
例子:打印機和墨盒;電子遊戲機和電子遊戲;汽車和汽油。
法則:互補品的價格與另一物品的需求會朝相反方向變動。
如果打印機墨水(互補品)的價格上升,打印機的需求將會減少(向左轉移)。因為現在擁有和使用打印機變得更昂貴了。
2. 收入 (Y)
優等品(或正常物品):普遍的物品。
這些物品的需求會隨著你的收入增加而增加。大部分物品都屬於這一類。
例子:到高級餐廳用餐、購買新衣服、去度假。
法則:如果收入 ↑,優等品的需求 ↑(向右轉移)。
劣等品:「平價」選擇。
這些物品的需求會隨著你的收入增加而減少。當你變得更富有時,你會轉而不再購買它們。
例子:即食麵、罐頭食品、乘坐巴士(對於一些現在能負擔的士的人來說)。
法則:如果收入 ↑,劣等品的需求 ↓(向左轉移)。
3. 價格預期
你認為未來價格會如何變動,會影響你今天購買的數量。
法則:如果你預期價格很快會上升,你今天的需求將會增加(向右轉移)。
例子:如果傳聞下周廁紙價格會上升,人們會趕在今天搶購。
4. 其他因素
這是一些其他因素的統稱:
- 品味與偏好:如果某產品變得更受歡迎(例如:有明星使用),其需求將會增加(向右轉移)。
- 天氣:在炎熱的日子,冷氣機和雪糕的需求會增加(向右轉移)。在寒冷的日子,暖爐和外套的需求會增加。
第四部分的重點整理
相關物品價格、收入、預期或品味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導致整條需求曲線向左(減少)或向右(增加)轉移。這些都被稱為需求改變。
第五部分:從個人需求到市場需求
有甚麼分別?
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個人需求(一個人購買多少)。但企業關心的是市場需求,它是市場中所有消費者總和的需求。
如何得出市場需求:水平加總
這聽起來很複雜,但其實只是簡單的加法!要找出市場需求,我們只需在每個價格水平上,將每個個人的需求量加起來。
這被稱為水平加總,因為如果我們使用圖表,我們會將數量沿著水平 (Q) 軸相加。
例子:珍珠奶茶市場的需求表
價格($) | Tom 的需求量 | Jerry 的需求量 | 市場需求量(Tom + Jerry)
---|---|---|---
20 | 1 | 2 | 3
15 | 3 | 5 | 8
10 | 5 | 8 | 13
市場需求曲線也將會向右下方傾斜,但它會比任何單一的個人需求曲線更向右。
影響市場需求的因素
我們在第四部分學到的所有需求轉移因素(收入、品味等)也會影響市場需求。但還有一個額外因素,它只適用於市場需求:
消費者數量
這個很常識吧!
法則:如果市場中的買家數量增加,市場需求將會增加(向右轉移)。如果買家數量減少,市場需求將會減少(向左轉移)。
例子:當一個新屋苑建成時,當地購物中心對商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將會增加。
你知道嗎?
公司花費數百萬在市場研究上,以了解影響其產品市場需求的因素。通過預測需求的轉移,他們可以就生產、定價和廣告做出更好的決策!
第五部分的重點整理
市場需求是所有個人需求的水平加總。它受到與個人需求相同的因素影響,加上市場中的消費者數量。
你已經掌握了需求定律!——章節總結
太棒了!你現在已經了解市場運作的基本構成要素。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
- 需求定律:價格與需求量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一個上升,另一個下降),在其他條件不變下。
- 需求曲線:顯示這種關係的向右下方傾斜圖表。
- 需求量改變:由物品本身價格的改變引起的曲線沿線移動。
- 需求改變:由收入、相關物品價格、預期、品味和買家數量等因素引起的整條曲線轉移。
- 市場需求:所有消費者的總需求,通過在每個價格上將個人需求量加總(水平加總)而得出。
請記住這些概念,因為它們將會是我們在經濟學中學習幾乎所有其他內容的基礎。你正朝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