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體檢」指南!
大家好!歡迎來到經濟學中最實用課題之一。您是否有試過看新聞,看到「香港經濟增長了2%」或者「通脹升溫」時,心想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本章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解讀這些經濟術語。我們將變身經濟偵探,學習如何「閱讀」這些線索——即是數據——從而了解香港經濟的健康狀況。
我們將探討三大關鍵線索:
- 國民收入:我們的城市生產了多少?是否有增長?
- 一般物價水平:物價是否越來越貴?上升得有多快?
- 失業:大家找工作容易嗎?
即使一開始覺得圖表和數字有些難懂,也不用擔心!我們將一步步拆解。到最後,您就可以輕鬆解讀經濟數據,明白它們背後的故事。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國民收入(GDP)趨勢
您可以將一個地區的國民收入,通常以本地生產總值(GDP)衡量,想像成它的「年度成績表」。它告訴我們,香港一年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與服務的總市場價值。當我們看「趨勢」的時候,我們主要關心的是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
快速重溫:什麼是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
本地生產總值(GDP):一個地區在某段時間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與服務的總市場價值。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Real GDP):經通脹調整後的本地生產總值。它告訴我們,我們是否真的生產了更多產品與服務,而不是單純因為物價上升。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Real GDP Growth Rate):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由一年到下一年百分比的變化。這就是您在新聞聽到的數字了!
如何解讀本地生產總值數據(您的偵探工具包!)
當您看到顯示香港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圖表或表格時,可以這樣分析:
第一步:看正負號(+ 或 -)。
- 正增長率(+%):這代表經濟處於擴張期。我們今年的產出比去年多。經濟正在增長!(例如:+3%)
- 負增長率(-%):這代表經濟處於收縮期或衰退期。我們今年的產出比去年少。經濟正在萎縮。(例如:-2%)
第二步:看數字大小。
- 一個高的正數(例如:+7%)代表增長強勁或迅速。
- 一個低的正數(例如:+0.5%)代表增長疲弱或緩慢。
第三步:留意隨時間的整體趨勢。
- 增長率是否普遍穩定,還是起伏很大(這叫做波動性)?
- 您是否可以發現重大事件的影響?例如,全球危機期間,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通常會大幅下跌。
您知道嗎?
重大事件會在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數據上留下清晰的痕跡。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沙士(SARS)疫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都導致香港經濟出現顯著的收縮(負增長)。但通常,之後都會出現強勁的反彈!常見錯誤警號!
小心不要將本地生產總值水平與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混淆。高增長率代表經濟增長得更快,但不一定代表它的規模是最大。您可以想像成一場跑步比賽:一個跑在後面的選手,某個時刻可能跑得更快(增長率高),但他仍然不是第一名(水平)。
國民收入重點提示
要描述國民收入的趨勢,您應該看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識別出處於擴張期(+)與收縮期(-)的時段,並描述增長是強勁還是疲弱。記得要嘗試將急劇的變化與您所知道的真實世界事件聯繫起來!
第二部分:一般物價水平趨勢(通脹與通縮)
一般物價水平告訴我們,一個經濟體系內產品與服務的平均價格。您可以將它想像成「生活成本」。我們用消費物價指數(CPI)來衡量它的變化。
快速重溫:通脹、通縮與消費物價指數
消費物價指數(CPI):衡量住戶購買一籃子消費品與服務所支付價格的平均變化。
通脹(Inflation):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您的錢比以前買到的東西少了。它以正通脹率衡量。
通縮(Deflation):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下跌。這聽起來好像很好,但它往往是經濟非常疲弱的跡象。它以負通脹率衡量。
計算通脹率
這條公式很簡單,而且很重要,一定要記住啊!
$$ ext{Inflation Rate (%)} = rac{ ext{CPI}_{ ext{this year}} - ext{CPI}_{ ext{last year}}}{ ext{CPI}_{ ext{last year}}} imes 100% $$如何解讀物價水平數據
當您看到通脹率的圖表時:
- 正數且上升:物價正在上升,而且速度越來越快。這就是通脹。
- 正數但下跌:物價仍然上升中,但速度比之前慢了。這叫做通脹放緩。(例如:通脹率由5%跌至2%)。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混淆點!
- 負數:物價正在下跌。這就是通縮。
香港的物價故事
香港曾經經歷過通脹與通縮。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在1998年至2004年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通縮。大家因為預期物價會變得更便宜,所以延遲消費,這進一步削弱了經濟。在大多數其他年份,香港都經歷了溫和的通脹。物價水平重點提示
關鍵是要看通脹率。正數代表通脹,負數代表通縮。要記住通脹放緩這個特殊情況:通脹率下跌但仍然是正數。它意思是物價仍然上升中,只不過上升得沒那麼快罷了!
第三部分:失業趨勢
失業率是勞動市場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它告訴我們,有多少百分比的人有能力與願意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
快速重溫:勞動人口與失業人士
勞動人口:已就業或失業的總人數。(不包括沒有找工作的人,例如全日制學生或退休人士)。
失業人士:符合工作年齡、沒有工作、可以上班,並且積極找工作的人。
計算失業率
又一條必學公式!
$$ ext{Unemployment Rate (%)} = rac{ ext{Number of Unemployed Persons}}{ ext{Labour Force}} imes 100% $$如何解讀失業數據
當您分析失業率的時候:
- 失業率上升:失業率正在上升。這代表大家找工作越來越難。普遍來說,這是經濟的壞兆頭。
- 失業率下跌:失業率正在下跌。找工作越來越容易。這是一個好兆頭!
- 「充分就業」:即使在一個健康的經濟體系中,失業率也不會是0%,因為總會有人在轉職的過程中。對於香港這些發達經濟體來說,一個很低的失業率(例如大約3%)通常被視為接近充分就業。
您知道嗎?
就好像本地生產總值般,香港的失業率都會受經濟衝擊的嚴重影響。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與沙士疫情期間,失業率都曾經創下歷史新高。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經濟衰退期間,企業生產減少,所以它們需要的工人也少了,可能還會裁員。失業重點提示
失業率告訴我們勞動市場有多健康。失業率上升是經濟疲弱的跡象,而失業率下跌就是經濟強勁的跡象。它幾乎總是與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呈相反方向變動。
第四部分:綜合分析—宏觀全景圖
這三個指標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全部都互相聯繫,一起講述經濟周期——即是經濟自然的興衰——的故事。
典型關係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方法去將它們聯繫起來:
經濟繁榮期(擴張期)時:
- 國民收入(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強勁且為正數。
- 失業:失業率低且正在下跌,因為企業會聘請更多工人以生產更多。
- 物價水平:通脹可能會開始上升,因為大家收入增加,想買更多東西,推高物價。
經濟衰退期(收縮期)時:
- 國民收入(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或非常疲弱。
- 失業:失業率高且正在上升,因為企業削減生產並裁員。
- 物價水平:通脹低或甚至出現通縮,因為個人和企業消費減少,導致物價下跌。
不妨這樣想:
當經濟的「引擎」(本地生產總值)運轉得很快很熱時,「溫度」(通脹)可能會上升,而幾乎所有想找工作的人都有工作(低失業率)。當引擎停滯不前,溫度就會下降,很多人就會沒有工作。最後總結及考試貼士
在您的文憑試(DSE)中,您可能會獲提供一份關於香港的圖表或數據,並被要求「描述經濟表現」。
您的任務就是做一個經濟偵探!
- 單獨分析每個指標:講述本地生產總值增長(擴張/收縮)、物價水平(通脹/通縮)與失業率(上升/下跌)。
- 將它們聯繫起來:解釋這些趨勢之間有什麼關係。例如:「在這段期間,香港經歷了經濟衰退,從實質本地生產總值負增長可見。同期失業率亦告上升,因為企業裁減人手。」
- 運用數據!務必引用圖表或圖中的具體數字來支持您的論點。
大家可以多點到統計處網站看看最新數據。多練習「讀懂」這些數字背後的故事,您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