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經濟增長與發展!
大家好!準備好一起探索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我們將會探討國家如何變得更富裕,以及國民的生活如何改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因為它影響著我們所使用的科技,以至我們在生活中所擁有的機會等一切。
在本章中,我們將會學習:
- 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正在增長。
-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區別。
- 幫助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
- 經濟增長是否總是一件好事(它的好處與壞處!)。
剛開始聽起來可能有點難,但不用擔心!我們會用簡單的解釋和現實世界的例子來把它拆解開來。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我們如何衡量增長與發展?
我們如何能肯定地說一個國家比去年「表現更好」?經濟學家會使用一些關鍵指標來追蹤進度。把它們想像成醫生檢查病人的生命表徵。
傳統指標: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實質GDP)的變化
衡量經濟增長最常用的方法是觀察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實質GDP)的變化。
快速回顧:請記住,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例如一年)內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並經通脹調整。它告訴我們實際生產的「數量」,而不僅僅是其價格。
經濟增長被定義為一個經濟體在一段時間內其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實質GDP)的增加。
要計算增長率,我們使用一個簡單的百分比變化公式:
$$ \text{Growth Rate} = \frac{\text{Real GDP}_\text{This Year} - \text{Real GDP}_\text{Last Year}}{\text{Real GDP}_\text{Last Year}} \times 100\% $$
例如,如果香港去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是1,000億美元,今年是1,030億美元,那麼經濟增長率就是3%。
更公平的比較:人均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人均實質GDP)的變化
一個擁有龐大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的國家就一定過得更好嗎?不一定。中國的總實質本地生產總值遠高於瑞士,但部分原因是它擁有龐大得多的人口。
為了更好地了解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我們使用人均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人均」就是「每人」的意思。
$$ \text{Per Capita Real GDP} = \frac{\text{Real GDP}}{\text{Population}} $$
當人均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加時,這通常意味著平均每人的收入正在增加,他們能夠負擔更多商品和服務。這往往更能顯示生活水平的改善。
更宏觀的圖景:人類發展指數(HDI)
生活就只是關於金錢和購物嗎?當然不是!經濟發展是一個比單純的經濟增長更廣泛的概念。它是關於改善人們的整體福祉。
人類發展指數(HDI)是一個極佳的工具,用來衡量這一點。它結合了美好生活的三個關鍵面向:
- 1. 長壽與健康:這通過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人們是否活得更長、更健康?
- 2. 知識:這通過觀察平均和預期受教育年數來衡量。人們是否獲得了良好教育?
- 3. 體面的生活水平:這通過人均國民總收入(GNI)來衡量。人們是否有足夠的收入來滿足基本需求?
如果經濟增長的好處沒有被分享,或者增長是以犧牲健康和教育為代價,那麼一個國家可能擁有高經濟增長(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上升),但經濟發展卻很差(人類發展指數低)。
你知道嗎?一些石油豐富的國家擁有非常高的人均國民總收入,但如果其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或預期壽命較低,其人類發展指數排名可能比預期低。這說明了為什麼不僅僅看收入是如此重要!
第一部分重點總結
經濟增長是指商品和服務產出「數量」的增加(以實質本地生產總值衡量)。經濟發展是衡量整體福祉的更廣泛指標(以人類發展指數衡量)。要比較生活水平,人均實質本地生產總值通常比總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更有用。
第二部分:是什麼推動經濟增長?
那麼,經濟增長的秘訣是什麼?它結合了擁有正確的「原材料」(投入要素)和遵循正確的「說明」(政策)。我們來把它們拆解開來。
增長的「原材料」(投入要素)
1. 實質資本
這指的是用於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人造物品的存量。把它想像成經濟的工具。
例子:工廠、機器、電腦、道路、機場和通訊網絡。擁有更多更好的工具意味著工人可以更具生產力。
2. 人力資本
這是人們所累積的知識、技能和健康。這不僅關乎你有多少工人,更關乎他們有多技術熟練和健康。
例子: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在職培訓和良好的公眾健康。一個技術熟練的工程師或一個健康的建築工人對經濟的貢獻遠遠更大。
3. 天然資源
這些是來自大自然的投入,例如土地、河流、礦藏和石油。
例子:中東的石油儲備、美國肥沃的農田。
重要提示:雖然有幫助,但天然資源並非增長所必需。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地天然資源極少,但通過專注於其他因素,卻實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增長。
4. 科技變革
這可以說是長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它意味著找到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新方法和更佳方法。它是關於更聰明地工作,而不僅僅是更努力地工作。
例子:互聯網的發明、更高效機器的開發,或創建新的軟件來自動化任務。
增長的「食譜」(政策和制度)
擁有原材料還不夠;你需要一份好的食譜來把它們全部結合起來。這些政策創造了一個有利於增長的環境。
- 儲蓄與投資:要建造更多實質資本(工廠、機器),企業需要投資。這些投資由家庭和企業的儲蓄資助。一個儲蓄更多的國家,就能夠為其未來進行更多投資。
- 外商直接投資(FDI):這是一個國家的公司在另一個國家進行投資。它不僅帶來資金,還經常帶來新技術和管理技能。
- 貿易:開放國際貿易讓一個國家能夠專注於其最擅長的領域,並以貿易獲取其他一切。這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生活水平。
- 教育:政府促進教育的政策(例如,資助學校和大學)是對人力資本的直接投資。
- 產權:這至關重要!當人們知道他們的財產(及其帶來的回報)是安全的時候,他們就有動力努力工作和投資。如果你擔心政府會在沒有補償的情況下奪走你的工廠,你又為何要建造它呢?
- 研究及發展(研發):鼓勵研發的政策(例如,通過撥款或稅務優惠)帶來科技變革。
- 人口增長:這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更多的人口意味著更多的工人和消費者,但它也可能使資源緊張並稀釋了人均資本。
第二部分重點總結
經濟增長是由實質資本、人力資本、天然資源,尤其是科技變革的增加所推動的。這些因素受到鼓勵儲蓄、投資、貿易和保護產權的良好政策所培育。
第三部分:經濟增長總是一件好事嗎?
我們經常把經濟增長說成是最終目標。但就像生活中大多數事情一樣,它並非那麼簡單。增長既有益處,也有成本。
光明一面:增長的好處
最大的好處是更高的生活水平。經濟增長意味著有更多商品和服務供應,從而帶來:
- 更高的平均收入。
- 更佳的食物、住屋和衛生條件。
- 獲得更佳的醫療保健和教育。
- 更多閒暇時間和消費者選擇。
黑暗一面:增長的壞處
1. 現時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的取捨
這是一個經典的機會成本問題。為了更快地增長,一個經濟體必須投資更多於資本財(機器、工廠)。這意味著今天生產更少的消費品。因此,我們必須犧牲現時部分消費,以便將來享受更多消費。想像一下學生:你現在犧牲閒暇時間來學習,希望將來能獲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
2. 資源耗盡、污染與可持續發展
快速的工業增長可能帶來嚴重的環境後果:
- 資源耗盡:我們可能會過快地耗盡石油和礦物等不可再生資源。
- 污染:工廠和汽車可能會污染空氣和水,導致健康問題並損害環境。
這引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概念: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發展。挑戰在於尋找一種既環保又可持續的增長方式。
3. 增長與收入分配
經濟增長並非自動地讓每個人都平等受益。有時,它可能導致貧富差距擴大。例如,如果增長集中在高科技產業,擁有高技能的工人可能會收入飆升,而低技能工人則被拋在後面。這引發了關於公平和公義的問題。
第三部分重點總結
經濟增長是值得追求的,因為它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它也伴隨著成本。我們必須考慮與現時消費的取捨、對環境的影響(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其好處在社會各階層如何分配。
第四部分:綜合運用:比較經濟體
經濟學的關鍵技能之一是運用我們所學的概念來分析和比較不同國家的表現。你經常會被要求解讀表格或圖表。
解讀數據:循序漸進的指南
讓我們想像一下,你在考試中看到這樣一個表格:
甲國和乙國的經濟數據(2023年)
指標
實質GDP增長率
人均實質GDP
人類發展指數 (HDI)
甲國
8%
$5,000
0.650 (中等)
乙國
2%
$50,000
0.920 (非常高)
你會如何比較它們?
- 第一步:比較經濟增長。
甲國的實質GDP增長率(8%)遠高於乙國(2%)。這意味著它的經濟擴張速度快得多。 - 第二步:比較生活水平。
然而,乙國的人均實質GDP($50,000)遠高於甲國($5,000)。這表示乙國的平均國民享受著遠高得多的生活水平,並能負擔更多商品和服務。 - 第三步:比較整體發展。
乙國的人類發展指數(0.920)也遠高於甲國(0.650)。這告訴我們,除了更高的收入,乙國在健康(預期壽命更長)和教育方面也有更好的成果。 - 第四步:得出結論。
總括而言,儘管甲國正經歷快速的經濟增長,但與乙國相比,它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和整體人類發展程度較低。乙國是一個成熟的已發展經濟體,增長較慢但國民的生活質素高得多。
應試貼士!
當你被要求解讀數據時,務必直接引用表格或圖表中的數字來支持你的論點。例如,說「甲國的增長率是8%,是乙國2%的四倍」而不是簡單地說「甲國增長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