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生產與消費!

各位同學大家好!你有沒有想過,你最愛的手搖飲品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又或者像蘋果(Apple)這樣的大公司,是怎樣生產數以百萬計的 iPhone 呢?這個課題就是帶你探索這些!我們會深入了解廠商(那些生產物品的企業)、它們生產的不同類型產品,以及它們如何巧妙地組織生產,以提高效率。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經濟世界的「後台通行證」。明白這些知識非常重要,因為它正是我們日常用品從何而來的基礎。事不宜遲,我們馬上開始吧!


1. 廠商與生產:基本概念

什麼是廠商?

廠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組織,負責決定如何利用資源來生產物品和服務。它就像經濟廚房裡的「廚師」,把各種「食材」(例如勞動力、機器和原材料)收集起來,然後決定如何把它們組合起來,創造出人們想購買的東西。

例子:一間本地麵包店就是一間廠商。它決定聘請多少麵包師傅(勞工)、購買哪種焗爐(資本),以及每天烘焙多少條麵包(物品的生產)。

生產的類型/階段

生產可以分為三大階段,它們都是互相連繫的!

  • 第一級生產:這涉及直接從大自然中提取原材料,例如農業、採礦、漁業和林業。
    例子:農夫種植小麥。

  • 第二級生產:這是製造階段,原材料會被轉化為製成品或半製成品。
    例子:工廠將農夫種植的小麥製成麵粉,然後麵包店再用麵粉製作麵包。

  • 第三級生產:這涉及提供服務,而非生產實體物品。這包括零售、銀行、運輸、旅遊和教育。
    例子:超級市場將麵包賣給顧客。送貨司機將麵包運送到商店。

你知道嗎?

香港的經濟主要由第三級生產主導!我們超過九成的經濟活動都基於金融、物流和旅遊等服務業。我們大部分的第一級和第二級生產都依賴其他地方。

重點摘要

廠商通過三個階段將資源轉化為物品和服務:第一級(提取)、第二級(製造)和第三級(服務)。


2. 企業所有權形式

廠商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擁有。主要分為兩大類:公有制私有制

公有制

公有制的廠商由政府擁有和營運。其主要目標通常是為市民提供基本服務,而不僅僅是為了賺取利潤。

香港的例子:公立醫院(如瑪麗醫院)、香港郵政。

私有制

這些廠商由私人擁有。它們的主要目標通常是賺取利潤。你需要知道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1. 一人公司(一人獨資)
  • 東主:只有一個人。
  • 法律地位:東主與公司是同一個法律實體。
  • - 責任:無限責任。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意味著如果公司有債務,東主個人須負全責,甚至可能要變賣自己的汽車或物業來償還。
  • 優點:容易成立,東主可獨享所有利潤,決策靈活。
  • 缺點:無限責任(風險很大!)、難以籌集資金,若東主退出或離世,公司便會終止。
  • 例子:小型補習社導師、本地水果攤檔檔主。
2. 合夥公司(合夥)
  • 合夥人:通常為 2 至 20 人。
  • 法律地位:合夥人與公司被視為同一個實體。
  • 責任:通常所有合夥人均須負無限責任。其中一位合夥人的行為可能會影響所有其他合夥人。
  • 優點:比一人公司擁有更多資金,分擔工作量和風險。
  • 缺點:無限責任、合夥人之間可能出現分歧、利潤需共同分享。
  • 例子:許多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均為合夥公司。
3. 有限公司

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公司形式!其關鍵特徵就在於名稱中的「有限」二字。

  • 法律地位:公司與其擁有者(股東)是獨立的法律實體。在法律眼中,公司就像一個獨立的「人」。
  • 責任:有限責任。這是最大的優點!擁有者只需對他們投入公司的資金負責任,其個人資產則不受公司債務的影響。
  • 分為兩種:
    • 私人有限公司:股票不會向公眾發售。通常由一小群人擁有。
      例子:許多家族企業都以此形式成立。

    • 公眾有限公司:股票可以透過證券交易所向公眾發售。
      例子:滙豐銀行、騰訊和港鐵公司等大型企業都是公眾有限公司。

  • 優點:有限責任、更容易籌集大量資金,即使擁有者變更,公司也能繼續營運。
  • 缺點:成立程序較複雜且費用較高,利潤需在眾多股東之間分享(以股息形式)。
快速回顧:有限責任 vs. 無限責任

這個概念可能有點難懂,但它非常重要!

  • 無限責任:「所有責任都由你承擔。」 如果公司經營不善,你的個人金錢和資產都會面臨風險。(一人公司、合夥公司)
  • 有限責任:「你只會損失你所投入的資金。」 你最多只會損失你投資股票的金額,你的個人資產是安全的。(有限公司)

籌集資金:股票 vs. 債券

有限公司通常需要籌集資金,它們可以透過發行股票或債券來實現。

股票:

  • 當你購買股票時,你就成為公司的部分擁有者
  • 你會獲得部分利潤(稱為股息)。
  • 回報不固定——這取決於公司的表現。風險較高,但潛在回報也較高。

債券:

  • 當你購買債券時,你是在向公司借錢。你是債權人,而不是擁有者。
  • 公司承諾在指定日期向你償還全部款項,並定期支付利息
  • 回報(利息)通常是固定的。它比股票風險較低,回報也普遍較低。
重點摘要

所有權形式決定了擁有者的責任(無限或有限)。一人公司和合夥公司擁有無限責任,而有限公司則為其擁有者提供有限責任的保障。


3. 物品與服務的類型

廠商生產不同類型的物品。了解如何對它們進行分類非常重要。

生產者物品 vs. 消費者物品

  • 生產者物品(或稱資本物品):這些物品是用來生產其他物品和服務的。它們並非作最終消費之用。
    例子:麵包店的焗爐、製衣廠的縫紉機、送貨卡車。

  • 消費者物品:這些物品是用來最終滿足家庭需求的。
    例子:你從麵包店購買的麵包、你穿的 T 恤、你使用的智能手機。

私人物品 vs. 公共物品

這關乎物品本身的特性。

私人物品

我們購買的大部分物品都是私人物品。它們有兩個主要特徵:

  1. 消費上的競爭性:如果一個人消費了該物品,另一個人就不能消費同一單位的物品。
    例子:如果我吃了一個蘋果,你就不能吃同一個蘋果。

  2. 消費上的排他性:如果人們不支付費用,就可以被阻止使用該物品。
    例子:除非你付錢,否則店主不會把蘋果給你。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則相反。它們很稀有!

  1. 消費上的非競爭性:一個人的消費並不會減少其他人可用的數量。
    例子:我看路燈並不會阻止你看路燈。我們都可以同時使用它。

  2. 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很難或不可能阻止沒有支付費用的人消費該物品。
    例子:你如何阻止某人享受國防或路燈帶來的好處呢?

公共物品的例子:國防、路燈、防洪系統。

⚠️ 常犯錯誤提醒!

不要將「公共物品」與「由公共部門(政府)提供的物品」混淆。公立醫院是由政府提供的,但它並不是公共物品。為什麼?因為醫療服務具有競爭性(醫生在治療我時不能同時治療你),而且是排他性的(如果你不支付費用或不符合某些條件,你可能會被拒絕治療)。務必檢查物品是否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4. 分工(專業化)

分工是指將生產過程分解成一系列小的、專業化的任務,每個工人只專注於一項任務。想想裝配線就明白了。

分工的類型

  • 簡單分工:基於行業或職業。例如:一個人是麵包師傅,另一個人是醫生,還有一人是老師。

  • 複雜分工:將一個生產過程分解成許多簡單任務。例如:在汽車工廠,一個工人負責安裝車輪,另一個安裝引擎,還有一個負責噴漆。

  • 區域分工:不同地區或國家根據其優勢,專門生產不同物品。例如:日本專注於高科技電子產品,而巴西則專注於咖啡。

優點和缺點

優點:

  • 熟能生巧:工人對其特定任務變得非常熟練和快速。
  • 節省時間:減少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或更換工具所浪費的時間。
  • 更好地利用機器:更容易為簡單、重複的任務設計和使用專業化機器。
  • 提高生產力及產出!

缺點:

  • 工作變得枯燥和重複:這可能降低士氣和工作質素。
  • 失業風險增加:一個只擅長一項細微任務的工人,如果被機器取代,可能很難找到另一份工作。
  • 中斷代價高昂:如果裝配線的某一部分停下來,整個生產過程可能會因此停頓。
重點摘要

分工(專業化)可提高生產力,但也可能使工作變得枯燥,並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相互依賴。


5. 生產要素

這些是廠商用來生產物品和服務的基本「食材」。它們有四種。

記憶小貼士:記住 CELL

Capital(資本)、Entrepreneurship(企業家精神)、Labour(勞工)、Land(土地)

1. 土地(天然資源)

這包括所有天然資源,不僅僅是實體土地。它包括礦物、石油、森林、河流和土地本身。其關鍵特徵是它的供應是固定的;人類無法創造更多。

2. 勞工(人力資源)

這是人們在生產中投入的體力和腦力。

  • 勞工供應:工人願意並能夠工作的總時數。它受工資、人口規模和教育水平等因素影響。

  • 勞工生產力:這衡量了勞工的效率。我們通常計算平均勞工生產力
    $$ \text{Average Labour Productivity} = \frac{\text{Total Output}}{\text{Number of Labourers}} $$
    例子:如果 10 名工人每天生產 500 件 T 恤,那麼平均勞工生產力就是 500 / 10 = 每名工人 50 件 T 恤。

  • 勞工流動性:工人多容易在不同工作之間轉移。

    • 職業流動性:在不同類型工作之間轉移的容易程度(例如:老師轉職成為律師)。
    • 地理流動性:為工作而轉移到不同地點的容易程度(例如:從屯門搬到鰂魚涌工作)。

3. 資本(人造資源)

這些是人造的物品,用於生產其他物品。這包括機器、工具、工廠和設備。資本累積是增加資本數量的過程,這需要放棄當前消費以投資未來。

4. 企業家精神(人力資源)

這是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源。企業家是指:

  • 承擔風險:他們冒著自己的金錢和時間風險來創辦和經營企業,且沒有成功的保證。
  • 作出決策:他們組織其他三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工、資本)來生產物品和服務。

企業家是具有遠見和敢於冒險的人!


6. 短期生產與成本

如果這聽起來很專業,請不要擔心!我們會為你逐一拆解。在經濟學中,「短期」和「長期」並非指特定的時間段,例如數週或數年。

短期 vs. 長期

  • 短期: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是固定不變的時期。廠商可以透過改變可變要素來改變產出,但不能改變其固定要素。
    例子:一間餐廳今晚想服務更多顧客。它可以增聘侍應(可變要素),但不能立即建造一個更大的廚房(固定要素)。

  • 長期:所有生產要素都可以改變的時期。廠商有足夠時間改變一切,包括其生產規模。
    例子:如果這間餐廳受歡迎了一年,它可能會決定租用隔壁的舖位來擴張。從長遠來看,廚房的大小不再是固定不變的。

固定要素與可變要素

  • 固定要素:在短期內隨產出水平改變的投入。(例如:廠房、大型機器)
  • 可變要素:在短期內隨產出水平改變的投入。(例如:原材料、電力、大部分工人)

邊際報酬遞減定律

這是短期生產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指出:

當廠商不斷向一個固定要素(例如:廠房)增加可變要素(例如:勞工)的單位時,邊際產量(由額外一個單位可變要素帶來的額外產出)最終將會減少。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思考:想像一間手搖飲品店(固定要素),你不斷增加更多員工(可變要素)。起初,增加第二個員工非常有幫助。第三個可能幫助更大。但是到了第 10 個員工呢?或者第 20 個?最終,他們會因為店舖空間和機器有限而互相阻礙。每個新員工帶來的額外產出(邊際產量)將會開始下降。

以附表說明

讓我們看看數字。別擔心!我們會一步一步來。

  • 總產量(TP):總共生產的產出。
  • 平均產量(AP):每名工人產出的量。$$ AP = TP \div \text{No. of Workers} $$
  • 邊際產量(MP):每增加一名工人所帶來的額外產出。$$ MP = \text{Change in TP} \div \text{Change in No. of Workers} $$

以下是 T 恤工廠在機器數量固定下的生產附表例子:

工人數量 | 總產量 (TP) | 邊際產量 (MP) | 平均產量 (AP)
------------------|-----------------------|---------------------------|--------------------------
0 | 0 | - | -
1 | 10 | 10 (10 - 0) | 10 (10 / 1)
2 | 25 | 15 (25 - 10) | 12.5 (25 / 2)
3 | 45 | 20 (45 - 25) | 15 (45 / 3)
4 | 60 | 15 (60 - 45) | 15 (60 / 4)
5 | 70 | 10 (70 - 60) | 14 (70 / 5)
6 | 75 | 5 (75 - 70) | 12.5 (75 / 6)

請注意,在第 3 名工人之後,邊際產量(MP)開始減少(從 20 降至 15 再降至 10 ...)。這就是邊際報酬遞減定律的實際應用!

生產成本

成本也根據固定和可變要素呈現類似的模式。

  • 固定成本(FC):不隨產量改變的成本。固定要素的成本。例如:廠房租金。
  • 可變成本(VC):隨產量改變的成本。可變要素的成本。例如:製作 T 恤的棉花成本。
  • 總成本(TC): $$ TC = FC + VC $$
  • 平均成本(AC):每單位成本。$$ AC = TC \div \text{Output} $$
  • 邊際成本(MC):每額外生產一個單位產量的成本。$$ MC = \text{Change in TC} \div \text{Change in Output} $$

關鍵思想是,當邊際報酬遞減現象出現時(每位工人產生的額外產出減少),邊際成本(生產額外產出的成本)將會開始上升。


7. 規模經濟與規模負經濟

這是一個長期概念。它關乎當廠商改變其整體經營規模(即變大或變小)時,生產的平均成本會發生什麼變化。

規模經濟

這發生在當廠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其長期平均成本卻下降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越大越便宜」(每單位)。

  • 內部規模經濟:隨著廠商成長,在內部產生的成本優勢。

    • 技術方面:較大的廠商可以負擔更高效、專業化的機器。
    • 財務方面:較大的廠商從銀行獲得貸款時,因為風險較低而被視為更有利,因此可以獲得更便宜的貸款。
    • 市場推廣方面:大廠商的廣告預算分攤到更多的銷售單位上,因此每單位成本較低。
    • 採購方面:它們可以大批量採購原材料並獲得折扣。
  • 外部規模經濟:由於整個行業在某個地區發展壯大而產生的成本優勢。

    • 熟練勞工庫:廠商集中(例如科學園內的科技公司)吸引熟練工人到該地區,使所有廠商更容易招聘。
    • 支援行業的發展:專業供應商和維修服務可能會在附近設立,降低了該行業所有廠商的成本。

規模負經濟

這發生在當廠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其長期平均成本卻增加的情況。廠商變得「大而無當」。

  • 內部規模負經濟:當廠商變得過大時,在內部出現的問題。

    • 管理問題:難以協調和控制數千名員工。溝通出現問題,決策速度減慢。
    • 士氣低落:在一個龐大的組織中,工人可能會感到疏遠和無足輕重,導致生產力下降。
  • 外部規模負經濟:由於某地區的整個行業發展過大而產生的問題。

    • 資源競爭加劇:廠商必須爭奪勞工和原材料,推高工資和價格。
    • 擠塞:該地區交通增加可能會提高所有廠商的運輸成本。
重點摘要

當廠商規模擴大時,它首先會享受平均成本下降的好處(規模經濟),但如果變得過大,其平均成本可能會開始上升(規模負經濟)。


8. 廠商擴張與目標

擴張與整合

廠商可以透過與其他廠商整合來擴大規模。主要動機是增加市場影響力、獲得規模經濟或確保供應。

  • 橫向整合:與處於相同生產階段的廠商合併。
    例子:Nike 與 Adidas 合併。

  • 縱向整合:與處於不同生產階段的廠商合併。

    • 後向縱向整合:與供應商合併。(例如:汽車製造商收購輪胎公司。)
    • 前向縱向整合:與客戶/分銷商合併。(例如:電影製片廠收購電影院線。)
  • 綜合整合:與處於完全不相關行業的廠商合併。
    例子:一家食品公司收購一家保險公司。

廠商的目標

廠商的主要目標是什麼?在經濟學中,我們通常假設其目標是利潤最大化

利潤最大化:

  • 利潤 = 總收益 (TR) - 總成本 (TC)
  • 廠商會選擇生產利潤最高的產量水平。對於一個僅接受市場價格的廠商(價格接受者)來說,只要其從單位產品獲得的價格大於或等於生產該單位的邊際成本,它就會繼續生產。
  • 這就是為什麼廠商的邊際成本附表顯示其供應——它顯示了廠商在不同價格下願意生產多少。

然而,廠商也可能有其他目標

  • 增加市場佔有率:廠商可能希望成為市場上最大的參與者,即使這意味著短期內利潤較低。
  • 提供非牟利服務/企業社會責任(CSR):一些廠商除了賺取利潤外,還旨在造福社會、保護環境或提供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