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筆記:企業的目標
各位同學!大家有沒有想過,像蘋果公司這樣的大企業,抑或是你家樓下的茶餐廳,它們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是不是永遠都只是為了賺最多的錢?在本章中,我們將會深入探討企業的主要目標。透徹地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我們預測企業在現實世界中將如何行動。事不宜遲,我們馬上開始吧!
主要目標:利潤最大化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首要目標就是賺取最高的利潤。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利潤最大化。但要明白它們是如何實現這一點的,我們首先要清清楚楚地了解利潤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利潤?比你想像中簡單!
想像一下,你開了一間小店賣手機殼。一天結束後,你怎樣知道自己有沒有賺錢呢?
你需要看兩樣東西:
1. 總收益 (TR):這是你賣出商品所收到的總金額。如果你賣了50個手機殼,每個$100,那麼你的總收益就是 50 x $100 = $5000。
2. 總成本 (TC):這是你為了製造或銷售商品所花費的所有成本。這包括手機殼的成本、店舖租金、電費、你自己的薪金等等。
利潤就是剩下那部分錢!
公式就是:$$Profit = Total Revenue (TR) - Total Cost (TC)$$
所以,如果你的總收益是$5000,而總成本是$3000,那麼你的利潤就是$2000。是不是很簡單呢?
快速回顧:基礎知識
利潤:企業支付所有成本後所賺取的金錢。(總收益 - 總成本)
總收益 (TR):銷售所得的總收入。(價格 x 銷售數量)
總成本 (TC):生產的總開支。
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黃金法則!
好的,那麼企業希望賺取最高的利潤。它應該如何決定到底生產多少才算合適呢?是生產100個手機殼?1,000個?還是10,000個?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們會運用一個強大的概念,叫做邊際分析。別被這個名字嚇倒!「邊際」的意思只是「額外的一個」。我們比較多生產一個單位所帶來的額外收益,與其額外成本之間的關係。
讓我們介紹兩個非常重要的術語:
1. 邊際成本 (MC):生產多一個單位商品所帶來的額外成本。
打個比方:如果你生產10個蛋糕的成本是$100,而生產11個蛋糕的成本是$108,那麼第11個蛋糕的邊際成本就是$8。
2. 邊際收益 (MR):銷售多一個單位商品所帶來的額外收益。
打個比方:如果你賣10個蛋糕共賺了$200,而賣11個蛋糕共賺了$220,那麼第11個蛋糕的邊際收益就是$20。
邏輯是這樣的:
- 如果 MR > MC (額外收益大於額外成本),那麼生產這個額外單位是值得的。你的總利潤會增加!
- 如果 MR < MC (額外收益小於額外成本),那麼你不應該生產這個額外單位。它會減少你的總利潤!
那麼,最佳點在哪裡呢?利潤最大化的產量就是企業生產到額外收益等於額外成本為止。
利潤最大化的黃金法則是在以下產量下生產:
邊際收益 (MR) = 邊際成本 (MC)
價格接受者企業的特別提示
在我們的課程中,我們主要關注價格接受者企業。這些企業規模太小,無法影響市場價格(就像一個農民在一個大型街市裡賣蔬菜一樣)。對它們來說,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
這就讓事情變得簡單多了!如果手機殼的市場價格是$100,它們可以以$100的價格賣出任意數量的手機殼。因此,每多賣一個手機殼的額外收益 (MR) 永遠都只是那個價格 ($100)。
對於價格接受者:價格 (P) = 邊際收益 (MR)
所以,它們的利潤最大化法則變得更簡單了:在 價格 (P) = 邊際成本 (MC) 的條件下生產。
實戰演練 (附表格說明)!
考試時,題目很可能就是這樣。你會得到一個表格,然後被要求找出利潤最大化的產量。別擔心,這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例子:某企業生產T恤,並以$70的價格在競爭性市場上銷售。其成本如下所示。
步驟1:理解所提供的表格。
產量 (Q): 0, 1, 2, 3, 4, 5, 6
總成本 (TC): $50, $80, $120, $150, $200, $270, $350
步驟2:計算邊際成本 (MC)。請記住,邊際成本是你每多生產一個單位時,總成本的「變化」。
- 第1個單位的MC = $80 - $50 = $30
- 第2個單位的MC = $120 - $80 = $40
- 第3個單位的MC = $150 - $120 = $30
- 第4個單位的MC = $200 - $150 = $50
- 第5個單位的MC = $270 - $200 = $70
- 第6個單位的MC = $350 - $270 = $80
步驟3:確定價格 (P),對於價格接受者而言,這也等於邊際收益 (MR)。
題目告訴我們價格是$70。所以,P = MR = $70。
步驟4:應用法則!找出 P = MC 的產量。
讓我們看看我們的邊際成本值:$30, $40, $30, $50, $70, $80。
我們可以看到,當產量為5個單位時,邊際成本正好是$70。
所以,利潤最大化的產量是5件T恤。
步驟5 (非必要,但有助於核實答案):讓我們計算這個產量下的利潤。
- 總收益 (TR) = 價格 x 數量 = $70 x 5 = $350
- 總成本 (TC) 在5個單位時 (來自表格) = $270
- 利潤 = 總收益 - 總成本 = $350 - $270 = $80
你可以檢查其他產量(例如4個單位或6個單位)下的利潤,你會發現$80是可能獲得的最高利潤!
常見錯誤,務必避免
有些同學會直接計算每個產量水平的利潤,然後找出最高的那個。雖然這樣做可能得到正確答案,但它沒有向考官顯示你理解了經濟學原理!請務必先說明P = MC 法則,然後才找出符合該法則的產量。
為什麼邊際成本表就是供應表?
這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它直接源於我們的黃金法則。企業的供應表顯示了它在不同價格下願意生產和銷售的數量。
讓我們想想我們的T恤企業:
- 如果市場價格是$50,它會在哪裡生產?它會在P = MC的地方生產,即在4個單位 (MC = $50) 時。
- 如果市場價格是$70,它會在哪裡生產?它會在P = MC的地方生產,即在5個單位 (MC = $70) 時。
- 如果市場價格是$80,它會在哪裡生產?它會在P = MC的地方生產,即在6個單位 (MC = $80) 時。
你看到規律了嗎?邊際成本表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企業在任何給定價格下將供應的數量。因此,對於一個價格接受者企業來說,它的邊際成本表就是其供應表!
利潤最大化的重要提示
大多數企業的主要目標是利潤最大化 (總收益 - 總成本)。實現這一目標的黃金法則是在最後一個單位的額外收益等於其額外成本的產量下生產。對於價格接受者而言,這意味著在價格 = 邊際成本 (P = MC) 的條件下生產。
不只關乎利潤!其他目標
雖然賺錢至關重要,但有時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會考慮其他目標。這些目標可能對其長期成功,或由於公司性質本身而顯得重要。
目標1:市場佔有率最大化
這是什麼:嘗試在行業總銷售額中佔據最大百分比。這關乎成為市場上最大的參與者,而不一定是目前利潤最高的。
為何這樣做?巨大的市場佔有率可以帶來品牌知名度(人人都認識你的品牌!)、規模經濟(降低成本),並能使新競爭者更難進入市場。
現實例子:當像Deliveroo和Foodpanda這樣的食物外送應用程式剛在香港推出時,它們提供了大量的折扣和免運費優惠。它們在每筆訂單上都虧錢,但它們的目標是吸引最多的客戶和餐廳到它們的平台,以成為市場領導者。
目標2:提供非牟利服務
這是什麼:有些企業,特別是政府擁有的公共機構,會向公眾提供必要的服務,即使這些服務會虧損。
為何這樣做?目標是社會福利,而不是利潤。它確保所有市民都能獲得必要的服務。
現實例子:港鐵可能會營運一些前往新界偏遠村落的巴士路線,即使這些路線並不盈利。乘客數量太少,不足以彌補成本,但這對當地居民來說卻是重要的交通連結。
目標3:企業社會責任 (CSR)
這是什麼:這關乎企業成為一個「好公民」。這意味著以道德的方式運營,尊重人、社區和環境。
為何這樣做?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可以提升公司的公共形象,從而吸引更多客戶和有才華的員工。這關乎建立可持續的長期業務。
現實例子:像麥當勞這樣的快餐連鎖店轉用非籠養雞蛋或紙質飲管,以減少塑膠廢物。像滙豐銀行這樣贊助社區藝術節或鼓勵員工做義工。
你知道嗎?
通常,這些「其他目標」只是在長遠來看,最大化利潤的聰明方法!一家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聲譽良好的公司,可能會吸引更多忠實客戶,他們願意為其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這可以在多年後帶來更高的利潤。
其他目標的重要提示
企業也可能旨在最大化市場佔有率以實現長期主導地位,提供非牟利服務以促進社會福利,或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CSR) 以建立正面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