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市場均衡——買家與賣家相遇的地方!

各位同學,歡迎來到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章節之一:市場均衡。別被這個花俏的名字嚇到,這章的重點就是告訴你,你最喜歡的珍珠奶茶到最新款的智能手機,這些東西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

讀完這份筆記,你將會明白:

  • 「均衡」是什麼意思,以及如何找到它。
  • 當價格過高或過低時會發生什麼事(短缺和過剩)。
  • 現實世界中的事件(例如新潮流或颱風)如何改變市場價格。
  • 我們如何衡量買家和賣家的「滿足感」(盈餘!)。
  • 當政府干預市場時會發生什麼。

把這章看作微觀經濟學的「心臟」。理解了這一章,許多其他概念都會迎刃而解。你們一定能掌握的!


1. 尋找「黃金點」:什麼是市場均衡?

在開始之前,讓我們先快速回顧一下什麼是市場。市場是買家(需求)和賣家(供應)聚集在一起進行交易的任何地點或安排。它可以是濕貨市場、香港交易所,甚至像Carousell這樣的應用程式!

市場均衡是市場中的「黃金點」或「平衡點」。它是一種情況,即買家希望購買的貨物數量(需求量)正好等於賣家希望出售的數量(供應量)。當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價格或數量都沒有改變的趨勢

在這一點上的價格稱為均衡價格 (P*)
在這一點上的數量稱為均衡數量 (Q*)

如何找到均衡(兩種方法!)

方法一:使用需求與供應表(圖表)

讓我們以口罩市場為例。只需找出需求量 (Qd) 等於供應量 (Qs) 的價格。

例子:口罩市場
每盒價格 需求量 (Qd) 供應量 (Qs) 市場狀況
$120 1,000 盒 9,000 盒 過剩 (Qs > Qd)
$100 3,000 盒 7,000 盒 過剩 (Qs > Qd)
$80 5,000 盒 5,000 盒 均衡 (Qd = Qs)
$60 7,000 盒 3,000 盒 短缺 (Qd > Qs)
$40 9,000 盒 1,000 盒 短缺 (Qd > Qs)

如你所見,當價格為80港元時,需求量 = 供應量。因此:

  • 均衡價格 (P*) = 80港元
  • 均衡數量 (Q*) = 5,000盒

方法二:使用需求與供應圖

這是你最常看到的表達方式!均衡點就是需求曲線 (D) 與供應曲線 (S) 的交匯點。

想像一下將上表中的數據點繪製出來...

(Diagram showing a standard demand and supply graph. The downward-sloping demand curve and upward-sloping supply curve intersect. The intersection point is labelled 'E'. A dotted line goes from E to the vertical (Price) axis, labelled 'P* = $80'. Another dotted line goes from E to the horizontal (Quantity) axis, labelled 'Q* = 5000'.)

重點總結

市場均衡發生在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相交之處。在這一點上,需求量 = 供應量。這為我們提供了均衡價格 (P*) 和均衡數量 (Q*)。


2. 當市場不平衡時:短缺與過剩

如果市場價格不在均衡價格 (P*) 上,會發生什麼?市場會變得不穩定,並會受到力量推動,使其回到均衡。這就像一場平衡的表演!

短缺(或超額需求)

當當前價格低於均衡價格 (P < P*) 時,就會發生短缺

  • 在這個低價格下,消費者希望購買很多(需求量高)。
  • 但生產者不想出售太多(供應量低)。
  • 結果:需求量 > 供應量。產品供不應求!

現實例子:當新款熱門iPhone發布時,每個人都搶著購買。首批存貨很快就銷售一空,造成短缺。人們甚至可能為了得到一部而支付比官方價格更高的費用!

市場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1. 買家因為買不到產品而感到沮喪。有些人甚至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
  2. 賣家看到這一點,意識到他們可以提高價格。
  3. 隨著價格上升:
    • 需求量減少(需求定律)。
    • 供應量增加(供應定律)。
  4. 這個過程持續進行,直到價格達到P*,此時需求量 = 供應量,短缺現象消失。

(Diagram showing a D&S graph. A price line 'P1' is drawn BELOW P*. The points where P1 hits the D and S curves are marked, showing Qd > Qs. The gap between them is labelled 'Shortage'.)

過剩(或超額供應)

當當前價格高於均衡價格 (P > P*) 時,就會發生過剩

  • 在這個高價格下,生產者很興奮能出售大量產品(供應量高)。
  • 但消費者不想購買太多(需求量低)。
  • 結果:供應量 > 需求量。賣家有太多存貨賣不出去。

現實例子:中秋節過後,商店裡堆滿了賣不出去的月餅。為了清貨,他們會進行大減價並降低價格。這就是過剩。

市場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1. 賣家有未售出的商品,並希望清貨。
  2. 他們開始降低價格以吸引更多買家。
  3. 隨著價格下降:
    • 需求量增加(需求定律)。
    • 供應量減少(供應定律)。
  4. 這個過程持續進行,直到價格達到P*,此時需求量 = 供應量,過剩現象消失。

(Diagram showing a D&S graph. A price line 'P2' is drawn ABOVE P*. The points where P2 hits the D and S curves are marked, showing Qs > Qd. The gap between them is labelled 'Surplus'.)

常見錯誤,切勿混淆!

短缺 vs. 稀少性:別搞混了!

  • 稀少性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即我們的慾望是無限的,但資源是有限的。所有有價格的東西都是稀少的。稀少性永遠存在。
  • 短缺是一種市場狀況,即P < P*。它是暫時的,可以通過提高價格來解決。
重點總結

如果價格 < P*,則會出現短缺(需求量 > 供應量),價格將會被推
如果價格 > P*,則會出現過剩(供應量 > 需求量),價格將會被推
這就是市場的「無形之手」,將價格推向均衡!


3. 讓我們動起來:市場均衡的變化

在現實世界中,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名人代言產品、新技術的發明,或者收入的變化,這些事件都會使需求或供應曲線移動,從而產生一個全新的均衡點。

分析變化的黃金三步曲:

無論何時,當你被問到一個事件如何影響市場時,務必遵循這三個步驟。這會讓一切變得簡單得多!

  1. 判斷:這個事件是影響需求曲線還是供應曲線?(提示:它影響的是買家的行為還是賣家的行為?)
  2. 方向:曲線向哪個方向移動?(增加 = 向右移動;減少 = 向左移動)
  3. 圖示:在新的需求與供應圖上畫出移動。比較新的均衡點 (E2) 和舊的均衡點 (E1),看看均衡價格 (P*) 和均衡數量 (Q*) 發生了什麼變化。
情景一:需求曲線的移動

事件:香港熱浪來襲,令每個人都想購買冷氣機。

  1. 判斷:這影響了買家的偏好。這是需求的移動。
  2. 方向:人們在任何價格下都想購買更多冷氣機。需求增加(向右移動)。
  3. 圖示:

    (Diagram shows an initial equilibrium E1 at P1, Q1. The demand curve shifts right from D1 to D2. The new intersection with S1 is at E2. The new equilibrium is at a higher price P2 and higher quantity Q2.)

    結果:均衡價格上升(P1 → P2),均衡數量增加(Q1 → Q2)。

情景二:供應曲線的移動

事件:一台新的、更高效的咖啡豆收割機被發明出來。

  1. 判斷:這降低了賣家的生產成本。這是供應的移動。
  2. 方向:賣家現在可以在任何價格下供應更多咖啡。供應增加(向右移動)。
  3. 圖示:

    (Diagram shows an initial equilibrium E1 at P1, Q1. The supply curve shifts right from S1 to S2. The new intersection with D1 is at E2. The new equilibrium is at a lower price P2 and higher quantity Q2.)

    結果:均衡價格下降(P1 → P2),均衡數量增加(Q1 → Q2)。

情景三:同時移動(棘手的情況!)

如果兩條曲線同時移動會怎樣?例如,在農曆新年期間,鮮花的需求增加,但惡劣天氣卻減少了鮮花的供應。

  • 需求增加(向右移動)。這會推高P*並增加Q*。
  • 供應減少(向左移動)。這會推高P*並減少Q*。

結果:

  • 價格 (P*):兩個移動都推高價格。因此,均衡價格將必定上升
  • 數量 (Q*):一個移動推高數量,另一個推低數量。最終結果取決於哪個移動的幅度更大。因此,均衡數量的變化是不確定的(或不明確的)。
快速回顧:移動總結
  • 需求 ↑ => P* ↑, Q* ↑
  • 需求 ↓ => P* ↓, Q* ↓
  • 供應 ↑ => P* ↓, Q* ↑
  • 供應 ↓ => P* ↑, Q* ↓
  • 需求↑ 和 供應↑ => P* ?, Q* ↑
  • 需求↓ 和 供應↓ => P* ?, Q* ↓
  • 需求↑ 和 供應↓ => P* ↑, Q* ?
  • 需求↓ 和 供應↑ => P* ↓, Q* ?

(「?」表示在不知道移動幅度大小的情況下,結果是不確定的。)

重點總結

市場的變化通過需求或供應曲線的移動來顯示。使用三步曲來找到新的均衡價格和數量。當兩條曲線同時移動時,其中一個變數(P*或Q*)的結果將是不確定的。


4. 市場效率與「滿足感」:消費者盈餘與生產者盈餘

我們知道市場會找到一個均衡點。但這個均衡點是個「好」結果嗎?經濟學家利用盈餘的概念來衡量買家和賣家所獲得的利益。

消費者盈餘 (CS)

消費者盈餘是消費者願意為某種商品支付的最高價格與他們實際支付的價格(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

比喻:你非常口渴,願意花20港元買一瓶水。你走到7-Eleven,發現它只賣8港元。你的消費者盈餘就是20 - 8 = 12港元。這就是你所感受到的「額外滿足」或「划算」的感覺!

在圖上,消費者盈餘是需求曲線下方均衡價格上方的區域,直到均衡數量為止。

(Diagram showing a D&S graph. The triangle area above the P* line and below the D curve is shaded and labelled 'Consumer Surplus (CS)'.)

生產者盈餘 (PS)

生產者盈餘是生產者為某種商品實際收到的價格(市場價格)與他們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他們的生產成本)之間的差額。

比喻:你正在出售一本二手教科書。你的最低價格是100港元(你不會低於這個價格出售)。一個買家以市場價格150港元向你購買。你的生產者盈餘就是150 - 100 = 50港元。這是你高於最低價格所賺取的「額外利潤」。

在圖上,生產者盈餘是供應曲線上上方均衡價格下方的區域,直到均衡數量為止。

(Diagram showing a D&S graph. The triangle area below the P* line and above the S curve is shaded and labelled 'Producer Surplus (PS)'.)

總盈餘與效率

總社會盈餘 (TSS) = 消費者盈餘 + 生產者盈餘

這才是真正精彩的部分:競爭性市場在均衡狀態下能使總社會盈餘最大化。這稱為資源分配效率。這意味著資源以最佳方式分配,使整個社會盡可能達到最大福祉。沒有其他價格或數量組合能創造更多的總盈餘。

邊際效益 (MB) = 邊際成本 (MC) 時,就會出現效率。

  • 需求曲線代表社會的邊際效益。
  • 供應曲線代表社會的邊際成本。
  • 它們的交點(均衡點!)就是邊際效益 = 邊際成本之處,即效率點。
重點總結

消費者盈餘 (CS) 是買家獲得的利益。生產者盈餘 (PS) 是賣家獲得的利益。自由市場均衡是有效率的,因為它使消費者盈餘和生產者盈餘之和(總社會盈餘)最大化。


5. 政府干預:價格管制、配額與稅項

有時,政府認為市場均衡價格「不公平」地過高或過低。他們可能會進行干預,但這通常伴隨著代價:效率的損失。

當干預阻止市場達到有效率的均衡數量 (Q*) 時,就會產生無謂損失 (DWL)。這是總盈餘的損失,而且沒有人會得到這些損失。這是衡量效率低下的一種方式。

最高價格(價格上限)

最高價格是法律規定可以對商品收取的最高價格。

  • 只有當它設定在均衡價格以下時,才有效
  • 目的:保護消費者免受高價格影響(例如租金管制)。
  • 有效最高價格的影響:
    • 產生永久性的短缺(需求量 > 供應量)。
    • 交易數量下降(至供應量)。
    • 消費者盈餘可能增加或減少,生產者盈餘肯定減少。
    • 產生無謂損失 (DWL),因為交易數量低於均衡數量 (Q*)。

(Diagram showing a price ceiling 'Pc' below P*. Show the new quantity transacted, the shortage, and the shaded triangle of Deadweight Loss.)

最低價格(價格下限)

最低價格是法律規定可以對商品收取的最低價格。

  • 只有當它設定在均衡價格以上時,才有效
  • 目的:保護生產者免受低收入影響(例如勞動力的最低工資)。
  • 有效最低價格的影響:
    • 產生永久性的過剩(供應量 > 需求量)。
    • 交易數量下降(至需求量)。
    • 消費者盈餘肯定減少,生產者盈餘可能增加或減少。
    • 產生無謂損失 (DWL)

(Diagram showing a price floor 'Pf' above P*. Show the new quantity transacted, the surplus, and the shaded triangle of Deadweight Loss.)

配額(數量管制)

配額是法律規定可以生產或銷售的商品數量的限制。

  • 只有當它設定在均衡數量以下時,才有效
  • 目的:限制供應(例如某些城市的的士牌照)。
  • 有效配額的影響:
    • 價格上升
    • 交易數量下降(至配額數量)。
    • 產生無謂損失 (DWL)
從量稅

從量稅是對每銷售單位商品徵收的固定稅額(例如,每包香煙徵收2港元稅)。

  • 影響:它減少供應(使供應曲線垂直向上移動稅額)。
  • 結果:
    • 買家支付的價格 (Pb) 上升
    • 賣家收到的價格 (Ps) 下降
    • 交易數量 (Qt) 下降
    • 政府獲得稅收(稅額 x 交易數量)。
    • 產生無謂損失 (DWL)
  • 稅負歸宿(誰支付稅款?):稅負由買家和賣家共同承擔。市場中價格非彈性較大(對價格變化反應較小)的一方將承擔較大的稅負。想想看:如果買家對商品需求迫切(需求缺乏彈性),他們將支付大部分稅款。

(Diagram showing a tax. S1 shifts up to S2. Show the new higher price Pb, lower price Ps, new quantity Qt, the rectangle of government revenue, and the triangle of Deadweight Loss.)

重點總結

有效的最高價格、最低價格、配額和從量稅等政府干預措施會阻止市場達到有效率的均衡。這會導致交易數量減少,並產生無謂損失,代表了社會價值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