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與失業率:你的溫習攻略
各位同學,歡迎來到經濟科一個最熱門嘅課題:失業!你有冇諗過,點解搵工對成個經濟嚟講,而唔係淨係對搵工嘅人嚟講,都係一件好重要嘅事呢?呢一章就會為你解答。我哋會深入探討失業嘅真正意義、點樣量度失業率,以及點解佢係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狀況嘅重要指標。唔使擔心聽落好複雜,我哋會一步步咁用簡單例子講解。快啲開始啦!
第一部分:基礎概念——勞動市場有邊啲人?
喺我哋講失業之前,首先要明白我哋究竟係講緊邊啲人。我哋唔可以隨便將所有人包括在內!經濟學家有佢哋特定嘅分類。
1. 勞動人口:經濟嘅「隊伍」
想像一下,一個國家嘅經濟就好似一支龐大嘅運動隊伍。而勞動人口就係所有正式「加入咗呢支隊伍」嘅人——佢哋可能喺場上比賽,又或者喺後備席上,隨時準備好並希望上場。
喺經濟學上,勞動人口係指所有就業人口同埋失業人口嘅總和。
勞動人口 = 就業人口 + 失業人口
快速回顧:邊啲人唔計入勞動人口?
有啲人根本就唔喺呢支「隊伍」入面,而咁樣係完全冇問題嘅!佢哋唔會被計入勞動人口。呢啲人包括:
- 全日制學生
- 家庭主婦
- 退休人士
- 因為任何原因而冇搵工嘅人
例如,你七十歲、開開心心退休嘅爺爺就唔屬於勞動人口。專心讀書嘅大學生都唔計入勞動人口。
2. 定義「失業人士」
咁,後備席上嘅球員又係邊個呢?失業人士唔係單純指冇嘢做嘅人。經濟學上嘅定義係更嚴謹嘅。
一個失業人士係指一個想搵工但又搵唔到工嘅人。
這通常意味著他們:
- 沒有工作。
- 正在積極尋找工作。
- 隨時可以開始工作。
例子:小強上個月冇咗廚師份工。佢每日都喺網上搵工同申請職位,仲可以即刻開工。小強係失業人士。佢朋友阿輝辭咗職去環遊世界一年,冇搵緊工。阿輝唔係失業人士;佢唔屬於勞動人口。
文憑試DSE重要提示!
課程指引說明,你無須掌握統計處收集數據時使用嘅非常技術性或法律定義。你只需要專注於核心嘅經濟意義:想搵工但又搵唔到工。
3. 定義「就業不足人士」
呢個情況有啲唔同。就業不足人士有工作,但份工唔夠佢哋所需。
一個就業不足人士係指一個非自願地工時少於指定工時嘅人。
這意味住佢哋想做更多工時(例如全職),但只搵到兼職工作,或者佢哋嘅僱主削減咗佢哋嘅工時。
例子:May 係一位受過專業訓練嘅建築師,但因為樓市放緩,佢公司將佢嘅工時由每週40小時減到得15小時。佢想做全職但搵唔到。May 係就業不足人士。
第一部分重點提示
要成為失業人士,你必須屬於勞動人口但冇工作。要成為就業不足人士,你有工作但工時少於你所想。冇搵工嘅人則唔計入勞動人口。
第二部分:計數時間——計算比率
宜家我哋知道咗啲定義,等我哋學吓點樣計算你喺新聞會見到嘅主要統計數字啦。其實都只係簡單嘅百分比計算!
1. 失業率
失業率量度勞動人口中有幾多百分比嘅人係失業嘅。
公式如下:
$$ \text{Unemployment Rate} = \frac{\text{Number of Unemployed}}{\text{Labour Force}} \times 100\% $$逐步示例:
等我哋想像一下紫荊城有以下人口數據:
- 就業人口 = 950,000
- 失業人口 = 50,000
- 非勞動人口 = 200,000
步驟1:找出勞動人口。
記住,勞動人口 = 就業人口 + 失業人口。
勞動人口 = 950,000 + 50,000 = 1,000,000
步驟2:將數字代入公式。
$$
\text{Unemployment Rate} = \frac{50,000}{1,000,000} \times 100\%
$$
步驟3:計算結果。
失業率 = 0.05 x 100% = 5%
2. 就業不足率
公式非常相似!就業不足率量度勞動人口中有幾多百分比嘅人係就業不足嘅。
$$ \text{Underemployment Rate} = \frac{\text{Number of Underemployed}}{\text{Labour Force}} \times 100\% $$用返我哋紫荊城嘅例子,如果嗰度有20,000個就業不足人士,咁就業不足率就會係 (20,000 / 1,000,000) x 100% = 2%。
提提你!一個常犯錯誤要避免
最常見嘅錯誤係用總人口嚟做除數,而唔係用勞動人口。失業率唔係關乎總人口,而係淨係關乎經濟活躍人口(即係「隊伍」入面嘅人)。所以永遠都要首先計算勞動人口!
第二部分重點提示
無論係失業率定就業不足率,都係以勞動人口為百分比嘅基礎。掌握好呢啲公式,並永遠記住使用正確嘅分母(勞動人口 = 就業人口 + 失業人口)。
第三部分:大局觀——失業與經濟健康
失業數字話我哋知成個經濟嘅故事。等我哋學吓點樣解讀呢個故事。
1. 充分就業:目標
一個健康嘅經濟係咪失業率0%呢?出奇地,唔係!充分就業係指經濟喺其可持續嘅生產能力下運作嘅狀況。總會有人喺轉工期間或者搵緊第一份工。充分就業意味住失業率低而且穩定,而唔係一定要零。
2. 通縮性產出差距:當經濟呆滯時
呢個係經濟衰退時會發生嘅情況。當經濟嘅實際產出少於充分就業時嘅潛在產出,就會出現通縮性產出差距(或稱產出差距)。
重要關聯:通縮性產出差距意味住勞動力過剩。簡單嚟講,就係搵工嘅人多過有嘅職位空缺。呢個會導致高失業率。
比喻:想像一間工廠每日可以生產1,000件玩具(充分就業)。如果佢只係生產700件玩具,好多工人就會無所事事。呢個就係通縮性產出差距同高失業率嘅情況。
3. 通脹性產出差距:當經濟過熱時
呢個係相反嘅情況。當經濟嘅實際產出大於充分就業時嘅潛在產出,就會出現通脹性產出差距。如果工廠同工人需要超時工作,呢個情況可能會暫時發生。
重要關聯:通脹性產出差距意味住勞動力需求過剩。有更多職位空缺,但冇足夠工人去填補。呢個會導致非常低嘅失業率。
比喻:玩具工廠宜家嘗試每日生產1,200件玩具。佢要俾工人加班費,仲好難搵夠人手。機器運作過熱。呢個就係通脹性產出差距同非常低失業率嘅情況。
第三部分重點提示
高失業率與通縮性產出差距(經濟表現低於潛力)有關。
非常低失業率與通脹性產出差距(經濟過熱)有關。
第四部分:點解我哋要關心——失業嘅成本
失業唔單止係一個數字;佢對個人同國家都有真實、負面嘅影響。
1. 對失業人士嘅成本
對於失業人士嚟講,成本係直接而且通常都好嚴重:
- 失去收入:呢個係最明顯嘅成本。冇咗人工,就難以支付日常生活所需同埋供養家庭。
- 技能退化:一個人失業時間越長,佢嘅工作技能就可能越生疏或者過時。
- 心理成本:失業會導致壓力、焦慮、喪失自尊心,以及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2. 對社會嘅成本
當好多人失業時,成個國家都會感受到影響:
- 產出損失:呢個係最大嘅經濟成本。每個失業人士都代表住潛在嘅貨品同服務冇被生產出嚟。呢個會導致本地生產總值(GDP)下降。
- 政府開支增加:政府可能需要喺社會福利津貼(例如香港嘅綜援)上投放更多金錢嚟支援失業人士。呢個係機會成本——呢筆錢本來可以投放喺教育或者醫療方面。
- 社會問題:高失業率有時會同較高嘅罪案率同社會動盪有關。
關於課程指引嘅最後提點!
課程指引提到你無須認識「菲臘斯曲線」(Phillips Curve)。所以如果你喺其他書見到呢個詞語,都唔使為你嘅DSE考試擔心!
第四部分重點提示
失業嘅成本非常大,對個人而言係失去收入同壓力,對社會而言則係產出損失(GDP下降)同社會負擔增加。
第五部分:解讀香港數據
喺你嘅考試入面,你可能會被要求解讀圖表或者表格,顯示香港過去幾年嘅失業率情況,並描述當中發生嘅事。
例如,如果你見到圖表上條線向上升,你可以話:「香港嘅失業率由X年上升至Y年。」如果條線向下降,你可以話佢「下跌」或者「改善中」。呢個就係點樣將呢啲概念應用到真實世界嘅數據啦!
你已經學到最後啦!呢一章主要係關於定義、公式同埋唔同概念之間嘅關聯。溫習吓粗體字嘅重點詞語,確保你能夠解釋數字背後嘅故事。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