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不只是一個數字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失業」這個課題的學習筆記。聽起來可能有點嚴肅,但別擔心,我們會將它拆解成一個個簡單易懂的部分。
了解失業狀況超級重要,因為它不只是一個你在新聞上看到的數字。它影響著真實的人、他們的家庭,以及整個香港經濟的健康狀況。在這一章,我們會學習如何定義和衡量失業,以及為什麼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主要關注的問題。讓我們開始吧!
1. 勞工市場中的「他們」是誰?
定義關鍵參與者
在我們計算失業率之前,我們需要非常清楚我們到底在談論誰。想像一下這就像一支運動隊伍——你需要知道誰在隊伍中(勞動人口),誰坐在後備席上(失業),才能理解這場比賽。
誰被視為「失業」?
在經濟學中,這個定義相當具體。一名失業人士是指有能力並想工作,但未能找到工作的人。
例如,陳大文剛剛大學畢業。他正積極申請會計職位,每週都去面試,但他尚未被錄用。陳大文是失業人士。
重要提示: 沒有工作的人不一定就是失業。一位專注於文憑試的學生,或一位享受閒暇時光的退休人士,都不被視為失業,因為他們沒有尋找工作。
那「就業不足」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稍微不同的情況。一名就業不足人士是指非自願地工作時間少於指定工時的人。這裡的關鍵詞是非自願地——這表示他們想工作更多時間,但找不到足夠的工時。
例如,小芬是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廚師,她想找一份全職工作(每週約40小時)。然而,由於經濟不景氣,她只能在一家咖啡店找到一份每週18小時的兼職工作。她正積極尋找全職職位。小芬是就業不足人士。
什麼是「勞動人口」?
這是經濟體中可供工作的人口總數。這是一個簡單的計算:
勞動人口 = 就業人數 + 失業人數
勞動人口包括所有有工作或正在積極尋找工作的人。非勞動人口包括全日制學生、家庭主婦(不尋求有償工作者)、退休人士以及無法工作的人。
--- 快速溫習 ---
失業: 想工作,但找不到工作。
就業不足: 有工作,但非自願地工作時間少於期望。
勞動人口: 就業人數 + 失業人數。可供工作人士的總「隊伍」。
---------------------------
2. 量化問題
計算比率:衡量指標
經濟學家和政府使用比率(百分比)來衡量失業和就業不足。這使得比較不同時間點或不同國家之間的狀況變得容易。即使你不擅長數學也別擔心——這些公式都非常符合邏輯!
失業率
這是你最常聽到的衡量指標。它告訴我們目前失業的勞動人口所佔的百分比。
這是逐步的邏輯:
1. 找出失業人數。
2. 找出勞動人口總數。
3. 將失業人數除以勞動人口,然後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
公式是:
$$ \text{Unemployment Rate} = \frac{\text{Number of Unemployed}}{\text{Labour Force}} \times 100\% $$
例子: 想像一個經濟體的勞動人口為5,000,000人。其中,有200,000人失業。
失業率將會是:(200,000 / 5,000,000) x 100% = 4%。
就業不足率
這也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運作,但我們計算的是就業不足人士,而非失業人士。
$$ \text{Underemployment Rate} = \frac{\text{Number of Underemployed}}{\text{Labour Force}} \times 100\% $$
例子: 在勞動人口同樣為5,000,000的同一個經濟體中,假設有100,000人就業不足。
就業不足率將會是:(100,000 / 5,000,000) x 100% = 2%。
要避免的常見錯誤!
錯誤一: 用總人口來計算。永遠要用勞動人口來計算。記住,嬰兒或退休人士不可能失業,所以我們不會將他們納入主要計算!
錯誤二: 認為任何沒有工作的人都是「失業」。請記住定義:他們必須積極尋找工作才能被計入失業人數。
重點歸納
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是衡量一個經濟體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它們衡量的是勞動人口(而非總人口)中,沒有工作並正在尋找工作,或非自願地工作時間少於期望的百分比。
3. 失業與整體經濟
產出缺口:經濟表現不佳還是過熱?
失業率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整個經濟體表現的一個重要線索。我們可以將經濟體的實際產出(目前正在生產的)與其潛在產出(在充分就業下可以生產的)進行比較。這個差異被稱為「產出缺口」。
緊縮性(產出)缺口
當均衡產出少於充分就業產出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簡單來說: 經濟運行低於其潛力。這就像一輛高性能跑車被困在緩慢的車流中。
• 存在勞工供過於求。這意味著尋找工作的人比現有職位更多。
• 這直接導致高失業率。
• 企業有未使用的廠房空間,資源閒置。
記憶小貼士: 緊縮性產出缺口表示經濟不景氣,資源閒置,導致失業率高企。
通脹性(產出)缺口
這是相反的情況。當均衡產出大於充分就業產出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簡單來說: 經濟過熱。它正以不可持續的速度生產,就像馬拉松開跑時就全力衝刺一樣。
• 存在勞工供不應求。這意味著企業急於招聘工人,但可供選擇的人手很少。
• 這表示失業率非常低。
• 為了吸引少數可用的工人,企業不得不提供更高的工資,這可能會推高物價(通貨膨脹)。
你知道嗎? 「充分就業」不代表失業率為0%。在任何健康、充滿活力的經濟體中,總會有一些人在不同工作之間流動。因此,經濟學家認為「充分就業」是一個低但正的失業率。
重點歸納
產出缺口顯示了失業與整體經濟表現之間的關聯。一個緊縮性產出缺口意味著高失業率和經濟低迷,而一個通脹性產出缺口則意味著極低的失業率和經濟過熱。
4. 我們為何如此重視失業問題
失業的高昂代價
失業是一個主要問題,因為其影響嚴重且廣泛,不僅傷害個人,也損害整個國家。
對失業人士的代價(個人層面)
對於沒有工作的人來說,其後果是直接且往往痛苦的。
- 收入損失:這是最明顯的代價。沒有薪水,難以支付房屋、食物及其他必需品。生活水平會下降。
- 技能流失:長時間失業會使你的工作技能變得生疏或過時。在科技等快速變化的行業中尤其如此。這使得日後更難找到工作。
- 心理代價:失去工作會導致自尊心受損、壓力和焦慮,甚至抑鬱。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健康及其家庭。
對社會的代價(宏觀層面)
當許多人失業時,整個經濟體都會受損。
- 產出(本地生產總值)損失:這是最大的經濟代價。失業人士無法生產貨品或服務。這意味著經濟體的總產出(其本地生產總值)低於其潛在產出。整個國家會變得更貧窮。這正是緊縮性產出缺口的實際後果。
- 政府開支增加:政府必須在社會福利和失業援助金上花費更多金錢(例如香港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簡稱綜援)來支援那些沒有收入的人。
- 稅收減少:工作人口減少意味著政府從薪俸稅中獲得的收入減少。經營困難的企業可能獲利較少,導致利得稅收入下降。這使政府用於醫院、學校和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的資金減少。
- 社會問題:長期和高失業率的地區有時會出現犯罪率上升和社會不安的情況。
重點歸納
失業的代價對個人(收入、技能和福祉的損失)和社會(本地生產總值損失、政府財政壓力及潛在的社會問題)都非常嚴重。這就是為什麼維持低失業率是經濟政策的一個關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