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國民收入!

大家好!準備好深入學習宏觀經濟學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課題了嗎?本章將會探討「國民收入」。它就像是一個國家的年度成績表,告訴我們經濟運行的表現如何。

我們將會學習經濟學家如何利用本地生產總值(GDP)等工具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總產出和總收入。這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助於政府制定決策、讓我們比較本地經濟與其他經濟體、並為我們提供關於生活水平的線索。聽起來可能有點複雜,但別擔心;我們會利用簡單的例子,一步步地將它拆解分析!


第一部分:本地生產總值(GDP)— 全面透視

官方定義

讓我們從最重要的概念開始:本地生產總值(GDP)。它是衡量經濟規模最常用的方法。

其正式定義是:「在特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境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物品及服務的市場總值。」

讓我們逐一拆解這個定義:

  • 市場總值:我們利用價格(例如港元)來把所有不同種類的產出加總起來,從珍珠奶茶到銀行服務,所有東西都以同一單位 — 金錢 — 來衡量。
  • 最終物品及服務:這非常重要!我們只計算最終產品,而不計算構成最終產品的部件。這是為了避免重複計算(稍後會詳細說明!)
  • 所生產的:GDP衡量的是生產的產品。涉及二手汽車或二手電話的交易不計入GDP,因為沒有新產品被生產出來。
  • 一個國家境內:GDP衡量一個國家地理邊界內的所有生產活動,無論公司由誰擁有。這是基於「常住生產單位(RPUs)」的概念 — 任何在國家境內生產物品/服務的個人、住戶或公司。例如,即使蘋果公司是美國公司,在中國組裝的iPhone的價值仍然計入中國的GDP。
  • 特定時期:GDP通常以季度(三個月)或年度計算。

為什麼是「最終」物品及服務?避免重複計算

想像一下,一家麵包店以200元出售一個生日蛋糕。為了製作這個蛋糕,他們購買了20元的麵粉和10元的糖。如果我們計算麵粉的價值(20元)、糖的價值(10元),再加上最終蛋糕的價值(200元),總數將是230元。但是麵粉和糖的價值已經包含在蛋糕的價格中!這就是所謂的「重複計算」,它會使GDP看起來比實際大得多。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增加價值法」。

逐步範例:從小麥到三文治

讓我們看看在生產的每個階段如何增加價值。「增加價值」是指企業的產出市場價值減去它從其他企業購買的中間物品的價值。

  1. 農民種植小麥並以3元賣給磨坊主。(農民增加的價值 = 3元)
  2. 磨坊主將小麥磨成麵粉,並以8元賣給麵包店。(磨坊主增加的價值 = 8元 - 3元 = 5元)
  3. 麵包店用麵粉烘焙麵包,並以15元賣給咖啡店。(麵包店增加的價值 = 15元 - 8元 = 7元)
  4. 咖啡店用麵包製作三文治,並以25元賣給你。(咖啡店增加的價值 = 25元 - 15元 = 10元)

對GDP的總貢獻是每個階段增加的價值之和:3元 + 5元 + 7元 + 10元 = 25元。請注意,這正是最終物品(三文治)的價格!

包含與排除:GDP的「應做與不應做」

弄清楚這一點是常見的考試題目!這裡有一個快速指南:

GDP包含的項目:
  • 新生產的物品及服務:一輛新車、一次理髮、一次看醫生、一個新建成的公寓。
  • 來自現有資產的服務:例如,業主居住在自己的物業所獲得的估計租金價值(這稱為設算租金)。
GDP不包含的項目:
  • 二手物品:出售你的舊教科書。交易發生了,但沒有新產品被生產出來。
  • 純金融交易:購買股票或債券。這只是金融資產所有權的轉讓。
  • 轉移支付:政府支付的金錢,但沒有物品或服務作為回報。例子: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或長者津貼。
  • 非市場活動:沒有獲得報酬的工作。例子:父母為家人煮晚餐、自己洗車或做義工。這些活動有價值,但難以衡量。
  • 非法活動:「地下經濟」。

快速回顧:常見錯誤

- 錯誤:將出售一個已有五年樓齡的公寓計入GDP。
更正:只包括新建物業的價值。然而,物業代理在銷售中賺取的佣金則包括在內,因為這是對新提供服務的支付。

- 錯誤:將政府轉移支付計入GDP。
更正:只包括政府在物品及服務上的開支(例如建造橋樑或支付公務員薪金)。轉移支付則不包括在內。


第二部分:三個角度,一個數字 — 計算GDP的方法

國民收入循環流動

我們如何能用三種不同方式來衡量GDP呢?想像一個非常簡單的經濟體,只有兩個群體:住戶和企業。住戶從企業購買物品和服務(開支),而作為回報,企業向住戶支付其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的報酬(收入)。這形成了一個循環。

這個簡單模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基本觀念:總產出的價值必須等於購買這些產出的總開支,而這也必須等於從生產中賺取的總收入。

生產 = 開支 = 收入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三種方法來計算GDP!

方法一:開支面計算法(最重要的一個!)

這種方法通過將經濟體中所有用於最終物品及服務的開支加總來計算GDP。這是你最常見到的公式。

這是神奇的公式:

$$GDP \equiv C + I + G + NX$$

讓我們用這個助記詞來記住它:「Consumers(消費者) Invest(投資) in Government(政府) and Net eXports(淨出口)。」

C = 私人消費開支

這是GDP最大的組成部分。它指的是住戶在物品(如食物、衣服、電話)和服務(如港鐵車程、電影、學費)上的總開支。

I = 總投資開支

這是用於創造新資本的開支,這些新資本將在未來生產更多物品及服務。它包括:

  • 企業購買新機器和設備。
  • 建造新建築物(工廠、辦公室、住宅公寓)。
  • 存貨變動(未售出的物品)。如果一家公司生產了100輛汽車但只售出90輛,那10輛未售出的汽車則計作存貨投資。
G = 政府消費開支

這是政府在物品及服務上的開支。例子:興建新道路和醫院、支付警員和教師的薪金、為政府部門購買新設備。
請記住,這不包括轉移支付!

NX = 淨出口(出口 - 進口)

出口(X)是指在香港生產但出售給外國人的物品及服務。它們是我們生產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將它們加進去。

進口(M)是指在國外生產但由香港人購買的物品及服務。這部分開支已經計入C、I或G中,但由於它不是在本地生產,我們必須將其減去。

所以,淨出口(NX) = 出口(X) - 進口(M)

方法二:生產面(增加價值)計算法

正如我們在三文治例子中看到的,這種方法將經濟體中所有不同行業(例如:金融、旅遊、建造)所增加的價值加總起來。在香港,這通常被稱為「按經濟活動劃分的本地生產總值」。

方法三:收入面計算法

這種方法將所有從生產物品及服務中賺取的收入加總起來。這包括工人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的租金、資本所有者的利息,以及企業家的利潤。課程大綱指出,你無需了解這種方法的詳細組成部分,只需知道它存在,並且與其他兩種方法產生相同的結果!


重點總結

無論你使用哪一種方法 — 開支面、生產面或收入面 — 你都應該得到相同的最終GDP數字。它們只是從不同角度審視相同的經濟活動。


第三部分:實質與名義 — 經濟是否「真正」增長?

如果香港去年的GDP是2萬億元,今年是2.2萬億元,經濟是否增長了10%呢?不一定!如果所有增長都只是因為價格上漲(通脹)呢?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區分名義GDP和實質GDP。

名義GDP:按標價計算的價值

名義GDP使用當前年份的價格(當時市價)來衡量生產價值。這是一個簡單的計算,但它可能具有誤導性,因為它包含了生產量和價格的變化。

例子:如果香港在2023年只生產了100杯奶茶,每杯20元,那麼名義GDP是2,000元。如果在2024年,它仍然生產100杯,但價格升至22元,名義GDP就會變成2,200元。這看起來像增長,但我們實際上並沒有生產更多奶茶!

實質GDP:按「實際物品」計算的價值

實質GDP使用固定基年的價格(不變市價)來衡量生產價值。這是衡量經濟增長的一個更好的指標,因為它消除了價格變化的影響,並告訴我們物品及服務的實際數量是否發生了變化。

例子:以2023年作為基年(價格 = 20元),2024年的實質GDP仍將是100杯 x 20元 = 2,000元。這顯示實際增長為零,這才是真實情況。

你知道嗎?關於環比物量計算方法

香港政府統計處現在使用一種更先進的方法,稱為「環比物量計算方法」,來計算實質GDP。這有點複雜,但其目標是提供隨時間推移的實質經濟增長更準確的圖景。你只需要知道這個術語及其目的;你不需要掌握其計算方法。

按市價計算的GDP 與 按要素成本計算的GDP

我們還可以做最後一個調整。

  • 按市價計算的GDP是我們一直在談論的 — 它是使用你在商店支付的價格計算的價值,這些價格通常包括間接稅(如煙草稅)。
  • 按要素成本計算的GDP衡量的是生產者在向政府繳納間接稅並從政府獲得補貼後實際收到的金額。

兩者關係很簡單:

按要素成本計算的GDP = 按市價計算的GDP - 間接稅 + 津貼

例子:一張電影票價格為120元(市價)。如果這包括10元的娛樂稅,電影院只收到110元。這110元就是要素成本。


第四部分:超越GDP — 其他關鍵統計數據

人均GDP:如何分配大餅

總GDP告訴我們整個經濟大餅的大小。但要了解生活水平,我們需要知道每個人分到多大一份。這就是人均GDP

人均GDP = 總GDP / 總人口

它代表人均平均收入。一個國家可能有非常高的總GDP,但如果它也有龐大的人口,那麼人均GDP可能會相當低。

GDP增長率:我們發展有多快?

這衡量了GDP從一個時期到下一個時期的百分比變化。我們通常最關心的是實質GDP增長率,因為它顯示了產出的真實變化。

公式:$$Growth \ Rate = \frac{(GDP_{current \ year} - GDP_{previous \ year})}{GDP_{previous \ year}} \times 100\%$$

國民總收入(GNI):把錢帶回家

GDP關乎生產地點。但賺取了收入呢?

國民總收入(GNI)衡量一個國家居民賺取的總收入,無論他們在哪裡賺取。

公式是:

國民總收入 = 本地生產總值 + 境外淨原始收入流動

境外淨原始收入流動只是(居民從海外賺取的收入)減去(非居民在本地經濟體賺取的收入)的正式名稱。

  • 例子一(流入):一位香港居民在倫敦擁有一套公寓並收取租金。這筆收入計入英國的GDP,但計入香港的GNI。
  • 例子二(流出):一位日本行政人員在香港工作一年,並將部分薪金寄回日本。她的薪金計入香港的GDP,但在計算香港的GNI時會被減去。

這樣想吧:GDP關乎一個地方的生產,GNI關乎那個地方的人們的收入。


第五部分:GDP就是一切嗎?用途與局限

GDP和其他國民收入統計數據非常有用,但它們並沒有講述全部故事。了解它們的優點和缺點至關重要。

為什麼我們使用國民收入統計數據

  • 衡量經濟的整體表現和增長。
  • 幫助政府制定明智的政策決策(例如,關於稅收或開支)。
  • 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
  • 追蹤經濟隨時間的變化。

隱藏的故事:GDP沒有告訴我們的

GDP是衡量生產的好指標,但它在衡量福祉或福利方面並不完美。以下是它遺漏的一些內容:

  • 收入分配:人均GDP是一個平均值。一個國家可能有人均GDP很高,但也存在極端的不平等,只有少數人非常富有,而許多人卻很貧窮。
  • 產出組成:無論是來自建造新學校還是製造更多武器,GDP增加1億港元都同樣對待。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卻大相徑庭。
  • 非市場生產:所有無償進行的有價值工作,如在家烹飪、清潔、育兒和義工服務,都沒有被計算在內。
  • 未申報經濟活動:「地下」或非法活動沒有被記錄,因此GDP可能被低估。
  • 閒暇時間的變化:如果每個人都開始工作更長時間,GDP可能會上升,但人們的福祉可能會因為空閒時間減少而下降。GDP沒有捕捉到這種權衡。
  • 負外部性:GDP沒有減去生產可能帶來的「壞處」,如污染、噪音和交通擠塞。一家工廠可能增加GDP,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會損害人們的健康。

國際比較的問題

比較兩個國家的GDP很棘手,原因如下:

  • 不同貨幣:我們需要使用匯率進行換算,而匯率可能會波動。
  • 不同物價水平:一美元在泰國可能比在香港能買到更多東西。
  • 不同的統計方法和數據準確性。
  • 未申報經濟活動規模不同。

重點總結

國民收入統計數據,如GDP,是理解經濟的重要工具。它們為我們提供了經濟生產的強大快照。然而,請務必記住,它們並不是衡量幸福或整體福祉的完美指標。高GDP是好事,但它並不是構成一個美好社會的唯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