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醫學造影友善指南!
大家好!你有沒有想過,醫生是如何無需動刀就能看清你體內的狀況呢?這可不是魔法,而是物理學的奧秘!本章「醫學造影技術」將會帶你探索那些令人驚嘆的物理原理,它們讓我們能夠「透視」人體,診斷疾病並檢查我們的健康狀況。我們會從利用聲波觀察未出生嬰兒,到使用X光檢查骨折,一步步拆解這些看似複雜的技術。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踏上探索體內隱形世界的旅程吧!
第一部分:非電離輻射造影
首先,我們會探討一些非常安全的造影技術,因為它們不使用會損害細胞的高能量輻射。這裡的主角就是超聲波和內窺鏡。
超聲波掃描:用聲音看世界
你大概在電影裡看過,超聲波是用來檢查孕婦的。但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這一切都與迴聲有關!
超聲波背後的物理原理
- 甚麼是超聲波? 它其實就是一種頻率非常高的聲音(醫學上通常大於2兆赫),高到人類耳朵根本聽不到。
- 如何產生(與偵測): 超聲波利用一種特殊的裝置,稱為壓電換能器。
類比: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特殊的晶體。當你施加電壓時,它會振動並發出超聲波脈衝。當一個迴聲(回來的超聲波脈衝)擊中它時,晶體會被擠壓並產生電壓。這是一種雙向運作的裝置! - 聲阻抗 (Z):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基本上衡量了一種材料對聲波通過的阻力有多大。你身體裡的每一種組織(皮膚、脂肪、肌肉、骨骼)都有不同的聲阻抗。
公式是:$$Z = \rho c$$ 其中:
Z = 聲阻抗
ρ (rho) = 組織的密度
c = 聲音在組織中的速度 - 反射與透射: 當超聲波從一種組織傳播到另一種組織時(例如,從脂肪到肌肉),一部分會被反射回來,一部分則會穿透過去。被反射的量取決於兩種組織的聲阻抗 (Z) 的差異。
Z的差異越大,表示反射越強(迴聲越強)。
Z的差異越小,表示反射越弱。
快速溫習:聲阻抗
高Z值差異(例如:從組織到骨骼,或從組織到空氣)= 強迴聲。這就是為什麼超聲波難以看清骨骼或肺部的原因。
低Z值差異(例如:從肝臟到腎臟)= 弱迴聲。這讓我們能夠看清不同軟組織之間的邊界。
計算迴聲強度
我們可以利用強度反射係數 (α) 來計算有多少超聲波強度被反射回來。
$$ \alpha = \frac{I_r}{I_o} = \left( \frac{Z_2 - Z_1}{Z_2 + Z_1} \right)^2 $$
其中:
Ir 是反射強度
Io 是原始強度
Z1 和 Z2 是兩種組織的聲阻抗。
如果這個公式看起來有點複雜,不用擔心!關鍵思想是,Z₁ 和 Z₂ 之間的差異越大,α 的值就越接近1,這意味著更多的反射。
衰減:為何信號會減弱
當超聲波深入體內時,它會變得越來越弱。這種現象稱為衰減。這是由於能量被組織吸收或散射所致。
重要提示: 衰減對於高頻超聲波更為明顯。這導致了一個取捨:
- 高頻超聲波: 產生更清晰、更詳細的圖像(更高的解像度),但無法穿透很深。(用於身體表面附近,如眼睛的檢查)。
- 低頻超聲波: 能穿透身體更深處,但圖像細節較少(較低的解像度)。(用於體內深處的器官,如肝臟或發育中的胎兒)。
超聲波掃描的類型
1. A型掃描(幅度掃描)
- 工作原理: 發射單個超聲波脈衝,並測量迴聲返回所需的時間。迴聲的強度以圖表上波峰的高度(幅度)顯示。
- 用途: 它基本上是一個測距儀。它用於測量不同邊界的深度。例如,在白內障手術前,它可用於測量眼球的長度。
- A型掃描顯示的解讀: 你會看到一系列的尖峰。尖峰在橫軸上的位置告訴你組織邊界的深度,而尖峰的高度則告訴你超聲波被反射的強度。
2. B型掃描(亮度掃描)
- 工作原理: B型掃描本質上是由多個A型掃描組合而成。換能器在皮膚表面掃過。它不顯示尖峰,而是以光點的亮度來表示迴聲的強度。強迴聲是亮點,弱迴聲是暗點。
- 用途: 這會生成身體「切片」的2D圖像。這就是你在電影中看到的,用於懷孕檢查的那種!
- 估計尺寸: 醫生可以利用B型掃描圖像上的比例尺來測量器官或胎兒的尺寸。
超聲波的優點與限制
優點:
- 非電離: 非常安全,沒有有害輻射。
- 實時: 你可以看到實時的動態(就像嬰兒踢腿一樣!)。
- 便攜且相對便宜。
限制:
- 無法穿透骨骼或空氣: 聲阻抗不匹配程度太高,因此不適用於腦部(被顱骨阻擋)或肺部(充滿空氣)的造影。
- 解像度可能有限: 圖像質量不如其他一些方法高。
超聲波重點歸納
- 使用高頻聲波迴聲。
- 壓電換能器發送並接收脈衝。
- 圖像是由具有不同聲阻抗 (Z) 的組織邊界處的反射形成。
- A型掃描測量深度;B型掃描創建2D圖像。
- 它安全且實時,但無法穿透骨骼或空氣。
光纖內窺鏡:光線隧道
內窺鏡就像一個微型、柔軟的攝像機,醫生可以將其通過自然開口(如口腔)引導進入體內,以觀察胃部或腸道等內部器官。
內窺鏡背後的物理原理
- 光纖: 關鍵技術是光纖,這是一種非常細、柔軟的玻璃或塑料線。
- 全內反射 (TIR): 這就是神奇的原理!光線會沿著一束光纖傳播。當光線沿著光纖傳播時,它會以大角度(大於臨界角)不斷撞擊內壁,並完全反射回內部。這就像一個完美的鏡面隧道,所以光線可以繞過彎角而不會逸出。
- 內窺鏡的結構: 內窺鏡有兩束主要的光纖:
- 一束非相干光纖束,用於將光線引入體內以照亮器官。(這束光纖中的纖維是隨機排列的)。
- 一束相干光纖束,用於將圖像(反射的光線)傳出體外到攝像機/目鏡。在相干光纖束中,纖維在兩端排列的位置完全相同,因此圖像不會混亂。
- 額外通道: 內窺鏡還有額外通道,用於泵入空氣或水,或插入微型工具以進行採樣(活組織檢查)或進行小型手術。
內窺鏡的優點與限制
優點:
- 直接觀察: 醫生可以全彩觀察器官的實際表面。
- 微創: 無需進行大型手術。
- 可採集樣本(活組織檢查): 對於診斷癌症等疾病非常有用。
限制:
- 侵入性: 儘管不是大型手術,但對病人來說可能不舒服。
- 到達範圍有限: 只能用於檢查從外部可觸及的區域(例如,消化道)。
內窺鏡重點歸納
- 使用帶有光纖的柔性管來觀察體內。
- 其工作原理是全內反射 (TIR)。
- 相干光纖束在圖像傳輸過程中保持圖像完整。
- 可直接進行彩色觀察並採集組織樣本。
第二部分:電離輻射造影
現在,我們將轉向使用高能量輻射的技術,例如X光和伽馬射線。這種輻射被稱為電離輻射,因為它有足夠的能量將電子從原子中「敲」出來,這可能會損害活細胞。因此,在使用這些方法時,安全是超級重要的!
X光射線造影:經典的骨骼影像
這是最古老、最常見的醫學造影類型。非常適合發現骨折!
X光背後的物理原理
- X光的產生: 高速移動的電子撞擊重金屬靶。電子的快速減速會產生X光。(這部分內容來自放射性一章的課程大綱)。
- 差異衰減: 這是形成圖像的關鍵。當X光束穿過身體時,不同的組織會以不同程度吸收(衰減)X光。
- 像骨骼一樣的密度較高的物質會吸收大量X光。
- 像軟組織和肌肉一樣的密度較低的物質會讓大部分X光穿透。
- 圖像: 穿過身體的X光會擊中探測器(如攝影膠片或數碼感應器)。
- 許多X光穿過的區域(軟組織)在圖像上顯示為深色/黑色。
- 很少X光穿過的區域(骨骼)顯示為白色。
計算衰減
X光束穿過材料時,其強度會呈指數級衰減。公式為:
$$ I = I_o e^{-\mu x} $$
其中:
I = 穿過材料後的最終強度
Io = 初始強度
μ (mu) = 線性衰減係數(一個取決於材料和X光能量的值)
x = 材料的厚度
半值厚度 (HVT 或 x1/2): 這是將X光強度降低到其原始值一半所需的材料厚度。它與 μ 的關係如下:
$$ x_{1/2} = \frac{\ln(2)}{\mu} \approx \frac{0.693}{\mu} $$
改善圖像:顯影劑
有時候,醫生需要觀察衰減係數非常相似的軟組織(例如胃和腸道)。為了使它們可見,他們會使用顯影劑。這是一種能強烈吸收X光的物質。
例子:病人可能會飲用鋇餐。鋇非常緻密,會填充胃和腸道,使它們在X光片上清晰地顯示為白色。
X光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 非常適合對骨骼等緻密結構進行造影。
- 快速、無痛且廣泛可用。
缺點:
- 使用電離輻射: 存在小幅健康風險,特別是重複暴露時。
- 不善於軟組織造影: 在標準X光片上,不同的軟組織看起來非常相似。
- 2D圖像: 3D結構被「扁平化」為2D圖像,因此重疊的器官可能會造成混淆。
電腦斷層掃描 (CT掃描):3D X光
想像一下,從身體周圍的許多不同角度拍攝X光圖像,然後利用電腦將它們組合成詳細的3D圖像。這就是CT掃描!
CT掃描儀的工作原理
- X光源和一圈探測器安裝在一個旋轉的掃描架上。
- 掃描架圍繞病人旋轉,從各個角度拍攝數百張X光「切片」圖像。
- 然後,一台強大的電腦會處理所有這些數據,並進行影像重構。它會計算體內數千個微小立方體(稱為體素)的衰減係數。
- 最終的CT圖像就是這些衰減係數的橫截面圖,以不同的灰色深淺顯示。
CT圖像與X光射線造影的比較
- X光: 2D陰影圖。重疊結構是個問題。軟組織細節差。
- CT掃描: 詳細的2D切片或完整的3D模型。沒有重疊結構。非常擅長區分不同類型的軟組織,因為它對衰減的微小差異更敏感。
醫學放射性核素:由內而外的造影
這項技術,又稱核醫學,非常獨特。我們不是將輻射「穿過」身體,而是將少量安全的放射性物質置於身體「內部」,然後探測它發出的輻射!
放射性追蹤劑的物理原理
- 放射性同位素作為追蹤劑: 將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核素)附著到身體自然利用的生物分子(如葡萄糖)上。這種組合稱為放射性追蹤劑。它會被注射到病人體內。
- 靶向器官: 追蹤劑在體內移動,並聚集在我們想要研究的特定器官或組織中。例如,使用碘的追蹤劑會聚集在甲狀腺中。
- 伽馬發射: 放射性核素衰變並發出伽馬射線,這些射線可以很容易地穿出體外。
- 伽馬攝影機: 一種稱為伽馬攝影機的特殊探測器用於探測這些伽馬射線,並構建圖像,顯示追蹤劑積聚的位置。
- 圖像: 最終圖像是一個放射性同位素分佈圖。「熱點」(明亮區域)表示高積聚,而「冷點」(黑暗區域)表示低積聚。這告訴我們器官的功能,而不僅僅是其結構。例如,腫瘤可能代謝非常活躍,並顯示為熱點。
良好醫用放射性核素的特性
課程大綱中重點介紹了鎝-99m (Tc-99m) 作為一個完美的例子。原因如下:
- 物理半衰期短(6小時): 足夠進行掃描,但衰變迅速,因此病人不會長時間保持放射性。
- 只發射伽馬射線: 不會發射阿爾法或貝塔粒子,因為這些粒子會被身體吸收並造成不必要的細胞損害。
- 理想的伽馬能量(約140千電子伏): 強度足以穿出體外,但又足夠弱以便高效安全地被探測到。
生物半衰期
身體會通過生物過程(如排尿)不斷清除物質。生物半衰期是指身體清除一半物質所需的時間。放射性追蹤劑的整體清除率取決於其物理衰變和生物清除兩者。
放射性核素圖像與X光的比較
- X光: 顯示解剖結構。基於來自外部源的衰減。
- 放射性核素圖像: 顯示生理功能。基於來自內部源發出的輻射。圖像解像度通常比X光低得多。
電離輻射造影重點歸納
- X光射線造影: 基於差異衰減的2D陰影圖。非常適合檢查骨骼。
- CT掃描: 由多張X光圖像構建的3D圖像。具有出色的軟組織細節。
- 放射性核素造影: 使用內部放射性追蹤劑(如Tc-99m)和伽馬攝影機來創建器官功能的分佈圖。
第三部分:安全與比較
健康風險與安全預防措施
電離輻射是危險的,所以我們必須始終將劑量降到最低!對於每位病人,都必須權衡風險與益處。
- 健康風險: 高劑量的輻射會導致細胞死亡(輻射病)。較低劑量則會增加長期患癌的風險,因為可能導致DNA突變。
- 有效劑量: 這是一種用於比較不同檢查風險的量度。它的單位是希沃特 (Sv)。例如,胸部CT掃描的有效劑量比簡單的胸部X光片高得多。
- 安全預防措施(ALARA原則——合理可行地盡量降低):
- 正當理由: 僅在醫療益處大於風險時才進行掃描。
- 縮短暴露時間: 使用盡可能短的掃描時間。
- 屏蔽: 醫生和放射技師使用鉛圍裙和鉛屏蔽,並站在保護屏後面。
- 使用半衰期短的追蹤劑: 對於放射性核素造影,這確保了病人暴露的輻射劑量是有限的。
你知道嗎?
一次胸部X光檢查的有效劑量,大約等同於你約10天內所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量。而一次胸部CT掃描的劑量,則更像是2年份的背景輻射量!
最終總結:哪個工具適合哪項工作?
沒有任何一種單一造影技術是「最好」的——它們都是具有特定用途的工具。
- 檢查是否骨折? -> X光(快速、便宜,非常適合骨骼)。
- 檢查發育中的胎兒? -> 超聲波(安全、非電離、實時)。
- 尋找胃潰瘍? -> 內窺鏡(直接觀察,可進行活組織檢查)。
- 調查嚴重頭部受傷? -> CT掃描(快速、提供骨骼和軟組織如腦出血的詳細3D視圖)。
- 檢查你的甲狀腺是否正常運作? -> 放射性核素掃描(顯示功能,而不僅僅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