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造影:利用輻射透視身體
大家好!有沒有試過骨折去照X光?或者在醫療劇集裡聽過CT掃描?這一章我們將會探索一些神奇的物理學原理,讓我們醫生無需手術就能透視我們的身體。我們會學習如何利用一種特殊的輻射——電離輻射——來進行診斷。
我們會探討三種主要的技術:
- X光造影:檢查骨骼的經典方法。
- CT掃描:X光造影的強大3D版本。
- 放射性核素:利用微小的放射性「追蹤劑」來觀察器官如何運作。
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別擔心!我們會一步步地,用簡單的解釋和真實世界的例子來為大家拆解這些概念。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1. X光射線造影:最初的「透視」
X光影像,或稱為射線照片,就像一張影子圖。但不同於阻擋可見光,我們的身體部位會以不同程度阻擋X光。
什麼是衰減?
當X光穿過物質時,有些會被吸收或散射。這種X光束強度的減弱就稱為衰減。
類比:你可以把X光想像成光線,你的身體部位則像是不同深淺的太陽眼鏡。空氣就像透明玻璃(幾乎沒有衰減)。軟組織(肌肉、脂肪)就像淺色太陽眼鏡(有少量衰減)。骨骼就像非常深色的太陽眼鏡(高度衰減)。
這種衰減的差異正是形成影像的關鍵!骨骼吸收大量X光,而軟組織則允許更多X光穿過。
衰減公式
我們可以用這個公式來計算X光強度的減弱程度:
$$ I = I_0 e^{-\mu x} $$讓我們來分解一下:
- I 是X光束穿過材料後的最終強度。
- I₀ 是X光束進入材料前的初始強度。
- μ(希臘字母 'mu')是線衰減系數。這是一個數字,告訴我們某種材料阻擋X光的效能。μ值越大,表示衰減越多(例如,骨骼的μ值很高)。
- x 是X光穿過材料的厚度。
- e 是一個數學常數(約為2.718)。
快速回顧:關鍵概念
半值厚度(HVT或x₁/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半值厚度是指將X光束強度降低到其原始值一半所需的材料厚度(即 I = 0.5 I₀)。
具有高衰減系數(μ)的材料,其HVT會比較低,因為不需要很厚的材料就能阻擋一半的X光。它們是反比關係!連接它們的公式是 $$ HVT = \frac{\ln(2)}{\mu} $$。
X光影像的形成方式
X光機透過你的身體發射X光束,投射到一個探測器上(例如攝影底片或數碼感應器)。
- X光容易穿過的區域(例如充滿空氣的肺部)會以高強度撞擊探測器,使影像的該部分看起來很暗。
- X光被嚴重衰減的區域(例如骨骼)無法到達探測器,使影像的該部分看起來很亮或白色。
因此,射線照片實際上是X光束穿過身體時衰減的分佈圖。
讓影像更清晰:顯影劑
由於胃或腸道等軟組織與周圍物質的衰減系數非常相似,因此很難在X光片上清楚看到它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醫生會使用顯影劑。
例子:鋇餐。病人會飲用含有硫酸鋇的液體。鋇具有非常高的衰減系數。它會附著在胃和腸道的內壁,使它們在X光片上清晰地顯示出來。
X光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 快速且無痛。
- 相對便宜。
- 非常適合對骨骼等緻密結構進行造影。
缺點:
- 它產生的是2D影像,因此重疊的結構可能會造成混淆(這稱為疊影)。
- 在沒有顯影劑的情況下,難以顯示軟組織的細節。
- 使用電離輻射,帶有輕微的健康風險。
X光重點回顧
- X光影像的形成是基於身體組織對X光不同的衰減程度。
- 骨骼衰減高(顯示為亮色);軟組織衰減低(顯示為暗色)。
- 公式 $$ I = I_0 e^{-\mu x} $$ 描述了衰減。
- 顯影劑(如鋇)用於使軟組織可見。
2. 電腦斷層掃描 (CT掃描):3D X光
CT掃描將X光造影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它不是一張平面的影像,而是創建身體的詳細3D影像。
CT掃描儀的工作原理
類比:想像一條切片麵包。傳統的X光就像從側面看麵包——你無法看到裡面的細節。CT掃描就像取出每一片,單獨觀察,然後再把它們疊放回一起,看到整條麵包的3D視圖。
以下是分步的過程:
- X光源和一圈探測器被安裝在一個巨大的甜甜圈狀機器中,稱為掃描機架。
- 掃描機架會圍繞病人旋轉,從數百個不同角度穿透身體發射X光束。
- 探測器測量穿過X光的強度。
- 強大的電腦會處理所有這些數據,並執行一個複雜的過程,稱為影像重構。它計算身體該「切片」內每個微小點的衰減系數。
- 結果是一張詳細的橫截面影像。病人的床會稍微移動,然後重複這個過程以創建另一片。這就構築出一個完整的3D視圖。
CT影像與X光影像的比較
CT影像比標準X光影像詳細得多。以下是快速比較:
- 影像類型:
X光:2D影像,存在疊影。
CT掃描:橫截面「切片」,可組合成3D影像。沒有疊影。 - 細節:
X光:骨骼造影效果好,軟組織造影效果差。
CT掃描:軟組織和骨骼的細節都非常出色。它能區分密度非常相似的組織。 - 顯示內容:
X光:穿過身體的總衰減分佈圖。
CT掃描:切片內組織衰減系數的詳細分佈圖。 - 輻射劑量:
X光:劑量較低。
CT掃描:劑量顯著較高,因為它實質上是拍攝了數百張X光片。
CT掃描重點回顧
- CT掃描儀利用旋轉的X光源和探測器來創建橫截面影像(「切片」)。
- 電腦將這些切片重構為詳細的3D影像,避免了疊影問題。
- CT影像顯示的是衰減系數的分佈圖,並比X光提供更多軟組織細節。
- CT掃描比標準X光涉及更高的輻射劑量。
3. 醫學中的放射性核素:功能造影
X光和CT掃描在顯示結構(物體的外觀)方面表現出色,而放射性核素造影則用於顯示功能(物體的運作方式)。
基本概念是將放射性物質(放射性核素)引入體內,並追蹤它的去向。這種物質充當追蹤劑。
類比:這就像請某人喝一種夜光的液體,然後用特殊的夜視鏡來觀察他們身體的哪些部位會發光。如果腎臟運作良好,當它們過濾液體時,就應該會發光。
什麼是優良的醫學追蹤劑?
為了使放射性核素安全且可用於診斷,它必須具有以下特定特性:
- 輻射類型:它必須只發射伽馬 (γ) 射線。阿爾法粒子和貝他粒子電離能力太強,會被身體阻擋並造成傷害,而無法被探測到。伽馬射線可以輕易穿出體外被相機探測到。
- 短半衰期:物理半衰期應該很短(通常是數小時)。這確保了它能提供足夠強的訊號進行造影,但會迅速衰變,這樣病人就不會長時間保持放射性。
- 適當能量:伽馬射線的能量必須高到足以穿出體外,但又要低到足以被設備準確探測到。
- 化學適用性:必須能夠將放射性核素附著到一種分子上,這種分子會被身體輸送到感興趣的特定器官(例如,將其附著到甲狀腺會吸收的化合物上)。
醫學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鎝-99m (Tc-99m)。它幾乎是完美的:它有6小時的半衰期,並發射能量合適的伽馬射線。
半衰期:物理、生物及有效
這是一個常見的混淆點,讓我們來澄清一下!
- 物理半衰期 (Tₚ):樣品中一半放射性原子核衰變所需的時間。這是我們在核心放射性課題中學過的半衰期。
- 生物半衰期 (Tb):身體通過自然生物過程(例如排尿)清除一半物質所需的時間。這與放射性無關。
- 有效半衰期 (Tₑ):這結合了物理衰變和生物清除。它代表一半原始放射性核素從身體中被清除的實際時間。這是計算病人劑量最重要的數值。 $$ \frac{1}{T_e} = \frac{1}{T_p} + \frac{1}{T_b} $$
常見錯誤:不要簡單地將半衰期相加!你必須將它們的倒數相加。有效半衰期將總是比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都短。
影像如何產生:伽馬相機
追蹤劑被引入病人體內後,會使用一種特殊的機器,稱為伽馬相機。它不發射任何輻射;它只探測來自病人的伽馬射線。這部相機會建立一張影像,稱為閃爍圖,它是一種體內放射性同位素分佈圖。
影像上的亮點(「熱點」)顯示追蹤劑濃度高的區域,這可能表示代謝活動旺盛(例如腫瘤)。暗點(「冷點」)可能表示功能低下的區域。
將放射性核素影像與X光片比較時,最重要的區別是放射性核素影像顯示的是生理功能,而X光片顯示的是解剖結構。
你知道嗎?
測量輻射生物風險的單位是希沃特 (Sv)。它考慮了吸收的能量和輻射的類型。一次胸部X光檢查的劑量約為0.1毫希沃特 (mSv),而一次全身CT掃描可以超過10毫希沃特。我們每人每年僅從自然背景輻射中就接受約2-3毫希沃特的劑量!
健康風險與安全預防措施
所有電離輻射都帶有健康風險,主要由於潛在的DNA損傷而增加患癌症的風險。對於醫學造影,原則是診斷的好處必須大於相關的小風險。
為確保安全,醫護人員和病人都會遵循關鍵的預防措施:
- 減少曝露時間:盡可能縮短在輻射源附近的時間。
- 增加距離:輻射強度會隨距離迅速減弱。
- 使用屏蔽:使用鉛等材料(如鉛圍裙或屏蔽牆)來阻擋輻射。
- 小心處理:放射性源必須按照嚴格的安全規程儲存和處理。
放射性核素重點回顧
- 放射性核素用作追蹤劑,以顯示器官功能。
- 一個好的追蹤劑(如鎝-99m)只發射伽馬射線,並且半衰期短。
- 有效半衰期結合了物理衰變和生物清除。
- 伽馬相機探測輻射,以創建追蹤劑分佈圖。
- 通過減少時間、增加距離和使用屏蔽來管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