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天文學:你的宇宙探索指南

你有無試過仰望夜空,好奇外面到底有啲乜嘢呢?呢個課題就係講緊呢樣嘢!我哋將會由我哋嘅太陽系出發,一路去到最遙遠嘅星系。我哋會探索科學家點樣揭示宇宙嘅結構、行星點樣乖乖地循軌道運行,仲有恆星奇妙嘅一生。呢個課題唔單止係背誦資料,更重要係明白支配宇宙一切嘅物理定律,由環繞地球嘅人造衛星,到成個宇宙嘅膨脹。咁我哋就開始啦!


1. 從不同尺度看宇宙

宇宙龐大得超乎想像。為咗理解佢,我哋需要用唔同嘅尺度去思考,就好似喺地圖上面放大縮小咁。

我們的宇宙地址:結構的層級

想像一下,如果你要寫你喺成個宇宙嘅地址,會係點樣呢?大概會由細到大咁排列:

  • 衛星:圍繞行星運行嘅物體。(例如:環繞地球運行嘅月球)
  • 行星:圍繞恆星運行嘅大型天體。(例如:地球)
  • 恆星:一個巨大嘅熾熱氣體球,會自己發光發熱。(例如:太陽)
  • 星團:一大群恆星。
  • 星雲:太空中巨大嘅塵埃同氣體雲,通常係新恆星誕生嘅地方。
  • 星系:由恆星、星團、氣體同塵埃組成,並由重力束縛埋一齊嘅龐大系統。(例如:我哋嘅銀河系)
  • 星系團:由重力束縛埋一齊嘅一組星系。

呢種「十的次方」嘅方式,可以幫助我哋體會一切事物嘅巨大尺度。我哋身處嘅係一顆細小嘅行星,圍繞住一顆普通嘅恆星,喺一個浩瀚嘅星系入面,而呢個星系只不過係數十億個星系嘅其中一個咋!

量度宇宙:宇宙單位

喺太空用公里嚟量度距離,就好似用毫米嚟量度香港同倫敦之間嘅距離咁!我哋需要更大嘅單位。

天文單位 (AU)

呢個係用嚟量度比較「近」嘅距離,例如喺我哋太陽系入面。
1 個天文單位 (AU) 係地球同太陽之間嘅平均距離(大約 1.5 億公里)。

光年 (ly)

呢個係用嚟量度恆星同星系之間嘅距離。
光年就係光喺一年內所行駛嘅距離。光係宇宙中最快嘅嘢,速度大約係 3 億米每秒!

常犯錯誤注意!光年係距離單位,唔係時間單位嚟㗎!千祈唔好搞錯啊!

重點提示

宇宙嘅結構係由行星到星系,分層級咁排列。我哋會用特別嘅單位,例如天文單位 (AU)(用於太陽系尺度)同埋光年 (ly)(用於星際尺度)嚟量度佢浩瀚嘅距離。


2. 天文學發展史

我哋對宇宙嘅理解隨住時間有咗巨大嘅變化。呢個過程需要卓越嘅觀察力,仲有敢於挑戰舊有觀念嘅勇氣。

行星運動模型:地球中心說 vs. 太陽中心說

地心說 (以地球為中心)
  • 由托勒密等古代天文學家提出。
  • 信念:地球靜止不動,位於宇宙中心。
  • 其他所有嘢(太陽、月球、行星、恆星)都以完美嘅圓形軌道環繞地球運行。
  • 問題:要解釋行星奇怪嘅「逆行」(倒退)運動非常複雜。
日心說 (以太陽為中心)
  • 由哥白尼提出。
  • 信念:太陽位於太陽系嘅中心。
  • 地球同其他行星都環繞太陽運行。
  • 優點:呢個模型更簡單咁解釋咗行星嘅「逆行」運動。就好似地球喺軌道上「超車」咁,令到行星睇落好似向後郁。

伽利略的發現:日心說的證據

伽利略並冇發明望遠鏡,但佢係最早將望遠鏡指向天空嘅人之一。佢嘅發現改變咗一切,並為駁斥地心說提供咗有力嘅證據。

  • 木星的衛星:佢睇到木星有四粒衛星圍繞住佢運行。呢個證明咗唔係所有嘢都圍繞地球轉。
  • 金星的相位:佢觀察到金星會經歷完整嘅相位變化,就好似我哋嘅月球咁。呢種現象只有喺金星圍繞太陽運行嘅情況下先有可能發生,而唔係圍繞地球。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約翰尼斯·克卜勒利用仔細嘅觀測數據,推導出行星運行嘅精確規律。佢提出咗三個定律:

  1. 軌道定律:行星以橢圓軌道運行,太陽位於橢圓其中一個焦點上(而唔係中心!)。
  2. 面積定律:行星喺相同時間內掃過相等嘅面積。(呢個定律簡單嚟講,就係話行星喺接近太陽嘅時候移動得快啲,離太陽遠嘅時候就慢啲)。
  3. 週期定律:行星軌道週期(T)嘅平方,同佢距離太陽嘅平均距離(r)嘅立方成正比。我哋好快就會研究佢嘅數學公式㗎啦!
重點提示

我哋嘅宇宙觀由地心說轉變為日心說。伽利略嘅觀察提供咗關鍵證據,而克卜勒定律就精確咁描述咗行星嘅橢圓軌道。


3. 重力下的軌道運動

點解行星會環繞太陽運行?點解佢哋唔會飛走去太空呢?答案就係重力。呢個部分會將力同能量嘅概念,同天體嘅運動聯繫埋一齊。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意識到,令蘋果跌落地面嘅力,同令月球環繞地球運行嘅力,係同一種力。每個有質量嘅物體都會吸引其他有質量嘅物體。

兩個質量(M 和 m)之間嘅重力(F),當佢哋距離為 r 時:

$$F = \frac{GMm}{r^2}$$

其中 G 係萬有引力常數。呢種力永遠係引力,並沿住連接兩個物體中心嘅直線方向作用。

推導克卜勒第三定律(適用於圓形軌道)

我哋可以用牛頓物理學嚟證明克卜勒第三定律㗎!假設一顆行星(質量 m)以半徑 r 嘅完美圓形軌道環繞一顆恆星(質量 M)運行。

  1. 重力提供咗行星喺圓形軌道上運行所需嘅向心力
  2. 所以,我哋將兩種力設為相等:
    重力 = 向心力
  3. $$ \frac{GMm}{r^2} = \frac{mv^2}{r} $$
  4. 我哋知道,對於圓形軌道嚟講,速度 v 等於距離/時間,所以 $$v = \frac{2\pi r}{T}$$。我哋將佢代入公式入面。
  5. $$ \frac{GMm}{r^2} = \frac{m}{r} \left( \frac{2\pi r}{T} \right)^2 = \frac{m}{r} \frac{4\pi^2 r^2}{T^2} $$
  6. 而家,我哋將條公式簡化並重新排列,令到 T² 喺一邊。
  7. $$ \frac{GM}{r^2} = \frac{4\pi^2 r}{T^2} $$ $$ T^2 = \left( \frac{4\pi^2}{GM} \right) r^3 $$

由於 G、M 同 4π² 都係常數,我哋證明咗 T² 同 r³ 成正比 ($$T^2 \propto r^3$$)。呢個就係克卜勒第三定律,適用於圓形軌道!

對於橢圓軌道嚟講,呢個定律都好相似:

$$T^2 = \frac{4\pi^2 a^3}{GM}$$

其中 'a' 係橢圓嘅半長軸(就好似平均半徑咁)。

視重減輕

點解太空人喺國際太空站 (ISS) 入面會飄浮?係咪因為嗰度冇重力呢?

唔係呀!國際太空站仍然離地球好近,嗰度嘅重力大約有地球表面嘅 90% 強㗎。太空人感覺「失重」係因為佢哋同太空站都係喺環繞地球嘅持續自由落體狀態。呢個情況就好似電梯鋼纜斷裂嗰陣咁——你同電梯一齊向下墜,所以你會覺得相對於電梯地板係失重嘅。

發生呢個現象係因為重力加速度係獨立於質量嘅。太空人同太空站以相同嘅速率「下墜」,所以太空人唔會壓住太空站嘅牆壁。

軌道上的能量

重力勢能 (U)

喺太空,我哋定義當物體之間相距無限遠時,佢哋嘅重力勢能 (GPE) 為。由於重力係一種引力,你需要做功(加入能量)先可以將一個物體由軌道移到無限遠。呢個意味住任何喺軌道上嘅物體都擁有嘅重力勢能。

$$U = -\frac{GMm}{r}$$

物體越接近(r 越細),佢嘅重力勢能就越負。

力學能守恆

對於一顆喺軌道上嘅人造衛星嚟講,如果冇空氣阻力,佢嘅總力學能(動能 + 重力勢能)係守恆嘅。

$$E_{total} = KE + U = \frac{1}{2}mv^2 - \frac{GMm}{r} = \text{constant}$$
逃逸速度

你需要幾快咁拋一件物體,佢先可以永遠唔會跌返落嚟呢?呢個速度就係逃逸速度。佢係一個物體要擺脫行星嘅重力拉力,以零速度到達「無限遠」所需嘅最小速度。

我哋可以透過將無限遠處嘅最終能量設為零嚟搵出佢:

  • 初始能量(喺表面) = 最終能量(喺無限遠處)
  • $$ \frac{1}{2}mv_{esc}^2 - \frac{GMm}{R} = 0 $$
  • (其中 R 係行星嘅半徑)
  • 解 v_esc,我哋得到:
  • $$ v_{esc} = \sqrt{\frac{2GM}{R}} $$
重點提示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為軌道提供向心力,從而我哋可以推導出克卜勒第三定律。太空人經歷視重減輕,係因為佢哋處於持續嘅自由落體狀態。運行中天體嘅運動受力學能守恆定律支配,其中重力勢能係負值。


4. 恆星與宇宙

而家我哋將鏡頭拉遠啲,睇下恆星本身。佢哋離我哋幾遠?有幾光?由咩組成?我哋又點樣知道宇宙係膨脹緊嘅呢?

恆星的光度與分類

尋找距離:視差法

呢個係量度附近恆星距離最直接嘅方法。試下咁做:將你嘅拇指伸到手臂咁長。先閉上左眼,望住你嘅拇指同背景。然後換右眼。你會發現你嘅拇指好似郁咗咁!呢種視角上嘅位移就叫做視差

天文學家都係咁做,不過佢哋用地球嘅軌道。佢哋會喺一月量度一顆恆星嘅位置,然後喺七月再量度一次(嗰陣時地球喺太陽嘅另一邊)。恆星相對於遙遠背景恆星嘅微小視角位移,令佢哋可以計算出距離。

一個新嘅距離單位,秒差距 (pc),就係用呢種方法定義嘅。一個秒差距係指一顆恆星嘅視差角為一角秒時嘅距離。(1 秒差距約等於 3.26 光年)。

量度亮度:星等
  • 視星等 (m):一顆恆星從地球上起來有幾光。一顆好光但好遠嘅恆星,可能會比一顆好暗但好近嘅恆星睇落更暗。呢個標度係「倒轉」嘅——數字越細,代表恆星越光!
  • 絕對星等 (M):一顆恆星實際上嘅光度。佢係指如果將一顆恆星放喺 10 秒差距嘅標準距離,佢會擁有嘅視星等。咁就可以公平咁比較恆星嘅真實光度。
恆星特性:溫度、顏色與光譜
  • 溫度與顏色:恆星嘅行為好似「黑體」咁。黑體輻射曲線顯示,一個物體發出光嘅峰值波長取決於佢嘅溫度。越熱嘅恆星會發出越多藍光,而越凍嘅恆星會發出越多紅光。所以,一顆恆星嘅顏色可以話我哋知佢嘅表面溫度!(熱 = 藍/白,中等 = 黃,凍 = 紅/橙)。
  • 光譜線:當你將恆星嘅光線通過棱鏡時,你會見到彩虹光譜,但上面會有啲黑線穿過。呢啲就係光譜線。佢哋係恆星大氣層中化學元素嘅「指紋」,因為每種元素都會喺特定波長吸收光線。
  • 光譜類別:恆星會根據佢哋嘅溫度(同光譜線)被分類。主要有:O、B、A、F、G、K、M(由最熱到最凍)。
    記憶口訣:Oh Be A Fine Guy/Girl, Kiss Me」!
光度與斯特藩定律

一顆恆星嘅光度 (L) 係佢每秒輻射出嚟嘅總能量。佢取決於兩樣嘢:佢嘅表面溫度 (T) 同佢嘅大小(半徑 R)。斯特藩定律描述咗呢個關係:

$$ L = 4\pi R^2 \sigma T^4 $$

其中 σ (sigma) 係斯特藩-波茲曼常數。呢個強大嘅方程式話我哋知,一顆恆星可以好光,無論係因為佢好熱、好大,或者兩者兼備!

赫羅圖 (H-R 圖)

呢個係天文學中最重要嘅圖表之一!佢係一張圖,Y 軸代表恆星嘅光度(或絕對星等),X 軸代表佢哋嘅溫度(或光譜類別)(溫度向右遞減)。

恆星並唔係隨機咁分佈;佢哋會分成唔同嘅組別:

  • 主序星:一條由左上角(熱、光)到右下角(凍、暗)嘅斜帶。大約 90% 嘅恆星,包括我哋嘅太陽,都喺呢度。
  • 巨星/超巨星:右上角。佢哋雖然凍(紅色),但非常光,所以斯特藩定律話我哋知佢哋一定好巨大!
  • 白矮星:左下角。佢哋雖然好熱(白/藍色),但光度好低,所以佢哋一定好細(大約得地球咁大咋!)。

透過搵出恆星喺赫羅圖上嘅位置,我哋可以推斷出佢嘅特性,包括佢嘅相對大小。

多普勒效應與膨脹宇宙

光的多普勒效應

你知唔知警報器嘅聲點解喺靠近你嗰陣聽落高音啲,遠離你嗰陣聽落低音啲?呢個就係聲音嘅多普勒效應。光都會有同樣嘅現象!

  • 如果一顆恆星向我哋靠近,佢嘅光波會被壓縮。波長會變短,向光譜嘅藍色端移動。呢個就係藍移
  • 如果一顆恆星遠離我哋,佢嘅光波會被拉長。波長會變長,向光譜嘅紅色端移動。呢個就係紅移

我哋可以用以下公式量度恆星嘅徑向速度 (v):

$$ \frac{\Delta\lambda}{\lambda_0} \approx \frac{v}{c} $$

其中 Δλ 係波長嘅變化,λ₀ 係原始波長,c 係光速。

多普勒效應的應用
  • 徑向速度曲線:透過觀察一顆恆星隨時間重複出現嘅紅移同藍移,我哋可以繪製徑向速度曲線。呢種「擺動」可以揭示出有未能觀察到嘅伴星,例如系外行星或另一顆恆星!我哋可以用呢條曲線嚟搵出軌道嘅週期、速度同半徑。
  • 星系自轉與暗物質:天文學家量度咗恆星環繞星系中心運行嘅速度。佢哋預期遠離中心嘅恆星會移動得慢啲(就好似我哋太陽系外圍嘅行星咁)。但係,佢哋發現啲恆星竟然都係以同樣嘅速度移動。呢個從自轉曲線得出嘅驚人結果,暗示咗宇宙中一定存在大量不可見嘅質量,提供額外嘅重力。我哋稱呢啲神秘物質為暗物質
  • 宇宙膨脹:當我哋觀察遙遠嘅星系時,我哋發現幾乎所有星系都係紅移嘅。而且星系越遠,佢嘅紅移就越大(亦即係佢遠離我哋嘅速度越快)。呢個就係成個宇宙正在膨脹嘅關鍵證據!
重點提示

我哋用視差法量度恆星距離,並喺赫羅圖上根據溫度同光度對佢哋進行分類。斯特藩定律 ($$L = 4\pi R^2 \sigma T^4$$) 將呢啲特性同恆星嘅大小聯繫起來。多普勒效應(紅移/藍移)係一個關鍵工具,揭示咗恆星嘅運動、暗物質嘅存在,以及宇宙嘅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