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史:兩個宇宙觀的故事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界其中一個最扣人心弦的故事:天文學史。這不單是關於舊有的理論;這更像一個偵探故事,講述我們如何逐步弄清楚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們將會回到過去,看看我們對宇宙的看法,是如何從一個以地球為中心的系統,演變到今天我們所認識的以太陽為中心的系統。這絕對是科學如何運作的一個絕佳例子:觀察、質疑,然後尋找證據。我們現在就開始吧!



1. 舊有觀點:地心說(地球在中心)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相信地心說。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觀點:

  • 地球是靜止不動的,並位於宇宙的中心。
  • 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都以完美的圓形軌道圍繞地球轉動。

這個理論,由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詳細闡述並聞名於世,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抬頭望向天空,的確看起來萬物都在圍繞著我們轉動!但這個模型有一個它不容易解釋的大問題。

問題所在:逆行現象

有時,像火星這樣的行星,在天空中似乎會做出一個小小的「迴圈」運動。它們向前移動,然後似乎停下來,倒退一段時間,然後再向前移動。這種向後移動的現象被稱為逆行現象

比喻時間到!想像你正駕著車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駛,並超越了隔壁車道上一輛較慢的車。當你經過它時,那一瞬間,相對於遠處的樹木,那輛較慢的車看起來像是向後移動。逆行現象基本上就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主角換成了行星!

托勒密巧妙(但複雜)的解決方案:本輪

為了要解釋逆行現象,托勒密的地心說模型變得非常複雜。他提出行星會沿著一些稱為本輪的小圓圈移動,而這些本輪本身又沿著一個更大的圓圈繞著地球移動。你可以想像成行星在它的主要軌道上,同時進行著小小的迴圈運動。

它確實起作用了……某程度上是。但它既混亂又不夠優雅。這就像是為了修理機器,卻只是隨便加上膠帶和膠水,而不是重新設計它一樣。

地心說的重點

地心說將靜止不動的地球置於中心。它是被接受了超過1500年的理論,但它需要像本輪這樣複雜的附加條件,才能解釋像逆行現象這些奇怪的觀測。


2. 新觀點:日心說(太陽在中心)

在16世紀,一位名叫哥白尼的波蘭天文學家提出了一個劃時代的新觀點:日心說

  •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
  • 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著太陽公轉。
逆行現象的簡潔解釋

日心說的巧妙之處在於它能簡潔而自然地解釋逆行現象,完全不需要複雜的本輪!

再次使用我們的汽車比喻:行星就像是在不同車道(軌道)上,以不同速度行駛的汽車。地球所在的「車道」比火星快。當地球超越「較慢的」火星時,火星在背景恆星的映襯下,會在短時間內看起來像是向後移動。是不是很簡單?!

儘管日心說如此優雅,但它並沒有立即被接受。它與當時的「常識」相悖,而且當時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至少當時還沒有。

日心說的重點

日心說將太陽置於中心。它最大的優勢在於,能為逆行現象提供一個簡潔自然的解釋,而無需像本輪那樣複雜的修補。


3. 證據:伽利略的發現

日心說方向正確的「證據」,來自一位名叫伽利略·伽利萊的意大利科學家。他並非望遠鏡的發明者,但他卻是首批將望遠鏡指向天空的人之一,而他所看到的,徹底改變了一切。他就像一位尋找線索的偵探。

發現一:木星的衛星

伽利略觀察到有四顆小小的「星星」圍繞著木星轉動。他意識到它們是環繞木星運行的衛星。

其意義: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它證明了並非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圍繞地球運行。這直接挑戰了地心說的核心理念。

發現二:金星的盈虧(相位)

伽利略觀察到金星會像我們的月亮一樣,經歷完整的盈虧週期(新月、半月、凸月、滿月)。

其意義:這種現象只有在金星繞著太陽公轉時才可能發生。在舊的地心說模型中,金星被困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所以我們永遠不可能看到「滿」的金星。看到一個「滿」的金星,是推翻托勒密模型並支持哥白尼學說的決定性證據。

發現三:天體並非完美無瑕

伽利略觀察到月球並非一個完美、光滑的球體;它有山脈和隕石坑。他還看到太陽表面有黑色的斑點(太陽黑子)。

其意義:這表明天體並非完美無瑕的「天堂球體」。它們像地球一樣,是實質的、不完美的地方。這打破了舊有關於天堂完美無缺的哲學觀念。

快速回顧:伽利略的證據

- 木星的衛星:並非所有事物都繞地球運行。
- 金星的盈虧:金星必定繞太陽公轉。
- 太陽黑子和隕石坑:天體並非完美無缺。

伽利略的重點

伽利略的望遠鏡觀測,為日心說提供了第一個有力的觀測證據,並揭示了地心說的重大缺陷。


4. 運行規則: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那麼,行星確實圍繞著太陽公轉。但它們是如何運行的呢?它們是以完美的圓形軌道運行嗎?速度是恆定的嗎?這就是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登場的地方了。他利用數十年的精確觀測數據,弄清楚了支配行星軌道的數學規則。

別擔心,這些數學原理很容易理解的!開普勒給了我們三條定律。

開普勒第一定律:軌道定律

定律內容:所有行星都沿著橢圓軌道運行,而太陽位於其中一個焦點上。

簡單來說:行星的軌道並非完美的圓形。它是一個稍微被壓扁的圓形,稱為橢圓。太陽並不在正中心,而是在橢圓內一個稱為焦點的特殊位置。這意味著行星有時會離太陽較近,有時則較遠。

開普勒第二定律:面積定律

定律內容:連接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掃過相等的面積

簡單來說:這聽起來很複雜,但它只意味著一件事:行星在接近太陽時移動較快,而在遠離太陽時移動較慢。當行星靠近太陽時,它必須加速,才能「掃過」與在遠離太陽時緩慢移動所掃過的相同面積。

開普勒第三定律:週期定律

定律內容:行星軌道週期的平方與其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即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簡單來說:這條定律是比較不同行星的。它意味著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完成一次軌道運行所需的時間就越長。例如,它解釋了為什麼火星上的一年(離太陽較遠)比地球上的一年長,而木星上的一年就更長了!

記憶輔助:開普勒定律的3個關鍵詞

1. 形狀:橢圓
2. 速度:面積相等(近時較快)
3. 時間:週期(越遠年份越長)

開普勒的重點

開普勒的三大定律,為行星如何運動,提供了精確的數學描述。它們用橢圓取代了舊有完美的圓形軌道觀念,並顯示了行星在軌道運行期間速度會發生變化。他的工作為牛頓後來解釋它們為何以這種方式移動(萬有引力!)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