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溫習筆記:香港發展成國際都會的歷程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香港歷史有趣篇章的溫習筆記!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這個城市,為何會由以前的寧靜漁村,變成今日這個繁華熱鬧、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會呢?本章就是講述這段不可思議的旅程!

我們會探討香港的經濟如何成長、它獨特的文化如何誕生,以及它如何成為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了解這段歷史不但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認識我們這個家的身份與根源。不用擔心內容很多,我們會一步步來拆解。準備好了嗎?一起開始吧!


第一部分:經濟引擎——香港如何致富?

香港的經濟發展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你可以想像成玩遊戲角色升級一樣!從最初的簡單貿易商,變成工廠老闆,再到最終的全球金融奇才。

階段一:轉口港時期(20世紀初至1950年代)

首先,到底什麼是轉口港(entrepôt)呢?其實它是一個專有名詞,指貨物從一個國家進口後,再轉運出口到另一個國家,而這些貨物並不會在轉口港本地被使用。你可以想像香港就好像一個巨大的國際貨運中心,或是為全世界而設的「買賣」平台。

為何香港能成為成功的轉口港呢?

  • 天然深水港:香港得天獨厚,大型船隻可輕鬆停泊。
  • 中國門戶: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進出龐大中國市場的理想貿易通道。
  • 英國管治:英國殖民統治提供了穩定的政府、法治,以及自由港政策(即貨物稅收極少),這些都深受商人歡迎。

在這段時期,香港的主要職責就是協助中國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但是,一場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即將改寫一切……

階段二:工業化蓬勃發展(1950年代至1970年代)

最大的轉捩點就是韓戰(1950-53年)。由美國領導的聯合國,對中國實施了貿易禁運(即禁止貿易)。突然之間,香港的主要業務——與中國的轉口貿易——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這是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外在事件如何迫使香港轉型求存。

那麼香港該怎麼辦呢?它選擇了工業化!香港開始生產自己的產品賣給全世界。這個轉變的成功,有賴於幾個關鍵因素:

  • 資金與技術:中國內戰後,許多富有的上海工廠老闆逃難來到香港,帶來了大量資金與專業技術。
  • 勞動力:大量來自中國內地的難民湧入,提供了龐大而勤奮的勞動力。
  • 政府政策:政府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亦稱為自由放任主義),即它們大致上都任由商業自由發展,盡量減少干預。

香港的工廠開始大量生產紡織品、塑膠花、玩具及電子產品。「香港製造」的標籤,以其優良品質及物有所值而聞名全球。

階段三:全球金融及服務業中心(1970年代至今)

當香港在製造業方面做得有聲有色之際,世界又再次改變。1978年,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由於內地土地及勞動力成本較低,在內地設廠變得更加划算。

於是,香港再次轉型!大部分工廠北移至珠三角地區,形成了著名的「前舖後廠」模式。香港辦公室(「前舖」)負責設計、市場推廣及金融事務,而內地工廠(「後廠」)則負責生產製造。

工廠北移之後,哪些行業填補了空缺呢?就是服務業!這些包括:

  • 金融業:銀行、股票市場、保險
  • 貿易業:管理來自其他地方貨物的流通
  • 旅遊、物流及專業服務

香港成功轉型,成為世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

都市化與人口變遷

香港的經濟故事,與其人口息息相關。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例如中國內戰(1945-49年)大躍進(1958-62年),都導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

  • 人口激增:人口爆炸性增長,從二戰後的約60萬人,到1950年激增至220萬!
  • 都市化:這股龐大的人口洪流,導致城市迅速擴張(都市化)。人群湧入市區,山邊也出現了危險的寮屋區。
  • 政府應對:1953年石硤尾大火導致超過5萬人無家可歸後,政府啟動了大型的公共房屋計劃。其後,為了紓緩擠迫情況,政府發展了多個新市鎮,例如沙田、屯門及荃灣。

快速回顧
經濟階段:轉口港時期 → 工業化時期 → 金融/服務業時期
關鍵轉捩點:聯合國禁運(1950年代)及中國改革開放(1978年)
人口增長原因:中國內地不穩局勢
人口增長結果:迅速都市化及公共房屋發展

第一部分總結:香港經濟成功的秘訣,在於它能夠適應全球性的轉變。它從一個貿易樞紐,轉型為製造業強國,最終再成為全球金融中心,而人口的激增也推動了城市本身的快速增長及塑造。


第二部分:東西薈萃——獨特文化融合

香港的身份認同,就是由中國傳統與西方影響這兩種文化的奇妙結合所定義。這種融合不但是兩種文化並存那麼簡單;而是它們互相交流、互動,最終創造出全新、獨一無二的事物。

比喻: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鴛鴦(Yuenyeung)。它不是咖啡與奶茶分別放在杯裡面,而是一種全新的飲品,一種屬於香港的獨特融合。這個比喻可以幫助你們好好記住文化互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融合例子
  • 語言:我們說的廣東話,經常會夾雜英文詞彙,這種現象稱為語碼混合(code-mixing)。例如「對不起囉」、「取消訂位」或是「檢查一下」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 飲食:茶餐廳就是這種文化融合的終極象徵,早餐有通粉,午餐有瑞士雞翼、焗豬扒飯。它將西式快餐與中式飲食傳統完美結合。
  • 節慶:在香港,農曆新年與聖誕節都有公眾假期,而且兩者都受到社區熱烈慶祝。
  • 本土文物與建築:在我們的建築物裡面,都可以見到這種融合。
    • 例子:灣仔的藍屋建築群,屬於中式唐樓設計,但卻加入了西式建築元素,例如鑄鐵露台。
    • 例子:法律制度採用英國的普通法,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部分中國傳統習俗(例如婚姻及繼承方面)都受到法律認可。

這種持續不斷的文化混合與搭配,幫助香港從1970年代起,塑造出強烈而獨特的香港人身份認同,這種認同也透過廣東流行音樂與香港電影在全球的流行而得以體現。

你們知道嗎?就連我們的街道名也展示了這種融合!例如皇后大道(Queen's Road)這些以英國皇室命名的街道,就正正位於文武廟街這些富有深厚中國文化意義的街道旁邊。

第二部分總結:香港的文化是東方與西方元素的動態融合,而不是簡單的並存。這種互動在我們的語言、飲食、法律及建築等各方面都顯而易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身份。


第三部分:橋樑角色——連接中國與世界

香港的地理位置與其獨特的歷史,賦予了它作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國際社會之間的特殊橋樑角色。

與內地關係的演變

香港對中國的角色在20世紀發生了重大演變。

  • 「門戶」角色(1949年前):香港是貨物、人員與思想進入中國的主要入口。連孫中山這些革命家都曾利用香港作為他們活動的基地。
  • 「窗口」角色(1950年代至1970年代):當中國大部分時間對外封閉時,香港成為它唯一可靠的「窗口」,對外溝通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外匯。
  • 「跳板」角色(1978年後):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企業率先「跳板」進入內地,帶來資金、技術與商業管理知識。香港成為中國最大的外來投資來源。
香港在亞太地區的角色

亞太地區(Asia-Pacific Rim)泛指環繞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地區,香港為自己確立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 領先的金融中心:正如之前提到,香港成為頂級的金融樞紐,管理整個地區的資金流動。
  • 貿易及物流樞紐:幾十年來,香港的貨櫃碼頭都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它的機場也是客運與空運貨物的主要樞紐。
  • 區域總部:由於低稅率、法治與資訊自由流通,許多跨國企業都選擇香港作為它們在亞洲的總部。

簡單來說,如果西方企業想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做生意,香港是最安全、最有效率的起步點。

第三部分總結:縱觀整個20世紀,香港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它扮演著一個連接者的角色。它是中國通向世界的門戶、窗口與跳板,而這個角色也鞏固了它在亞太地區作為主要經濟與金融樞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