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現代世界的形成

第二章:西方擴張與殖民帝國的建立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這份世界歷史重要課題的筆記。在本章,我們將深入探討西方國家(例如英國、法國和德國)如何在全球擴張其勢力,並特別在19世紀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

理解這段歷史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助於解釋我們現今所處的世界——從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到許多亞洲和非洲國家的現有邊界。別擔心內容看起來很多,我們會將它拆解成簡單易懂的部分。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驅動力:西方為何擴張?

想像一下,西方擴張就像一場熊熊大火。這並非偶然發生,它需要燃料和火花。我們之前學到的「西方霸權的基礎」(例如新科技、新思想和更強大的政府)就是這場大火的燃料。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引發這場大火的火花——也就是擴張的主要原因或動機

一個簡單記住主要動機的方法是「三G」,但考慮到19世紀的背景,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個「S」:黃金(Gold)、榮耀(Glory)、上帝(God)和優越性(Superiority)

1. 經濟動機(黃金)

這是最大的驅動力,尤其受到歐洲工業革命的影響。

  • 對原材料的需求:歐洲的工廠就像飢餓的怪獸。它們需要大量在歐洲本土無法取得的廉價原材料,例如棉花(用於製作衣物)、橡膠(用於輪胎)和棕櫚油(用於肥皂和潤滑劑)。最簡單的獲取方式是甚麼?就是控制這些原材料的產地!
  • 對新市場的需求:工廠生產的商品超出了歐洲人能夠購買的數量。因此,西方國家需要新的顧客。殖民地成為了專屬市場(captive markets),當地居民往往被迫或被鼓勵購買宗主國的商品。

比喻:想像你開了一家成功的麵包店(工業革命)。很快地,你發現需要比本地商店所能提供的更多廉價麵粉和糖(原材料)。你烤的蛋糕也超出了你鄰居們的食量。於是,你決定接管附近的一個農場,以獲取廉價食材,並強迫農場工人購買你的蛋糕(殖民地作為原材料來源和市場)。

2. 政治動機(榮耀)

這一切都關乎權力和聲望。

  • 民族主義與競爭:在19世紀,歐洲各國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擁有龐大帝國是成為頂級全球強國的標誌。這就像一場競賽——如果英國佔領了非洲的一部分,法國和德國就會覺得自己也必須這麼做才能跟上。
  • 戰略優勢:有些殖民地的佔領並非因為其資源豐富,而是因為其具有戰略位置。例如,英國控制埃及是為了保護經由蘇彝士運河通往其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的海上航線。
3. 社會及意識形態動機(上帝與優越性)

這關乎人們的信念以及他們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 傳播基督教:許多歐洲人,被稱為傳教士,真心相信將基督教傳播給亞洲和非洲人民是他們的宗教義務。
  • 「白人的負擔」:這是一個著名且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觀念,認為歐洲人有責任「教化」世界各地「落後」的民族。他們相信自己為這些民族帶來現代科技、醫藥和政府體制。
  • 社會達爾文主義:這是對查爾斯·達爾文進化論的扭曲應用。一些歐洲人認為自己的種族「更適應生存」或更進化,因此他們統治「較弱」的種族是理所當然的。這是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重要藉口。

你知道嗎?「白人的負擔」一詞源自英國作家吉百齡(Rudyard Kipling)於1899年創作的一首詩。它成為了殖民擴張一個強大但具爭議性的藉口。

科技優勢:擴張如何成為可能?

動機是一回事,但要付諸行動則需要工具。新科技賦予了歐洲人巨大的優勢。

  • 蒸汽船:它們比帆船更快,而且關鍵的是,能夠逆流而上進入河流,使得歐洲人首次得以深入非洲和亞洲的內陸地區。
  • 先進武器:馬克沁機槍(Maxim gun)的發明(第一挺機槍)造成了巨大的軍事差距。一小隊歐洲士兵就能擊敗規模龐大得多的當地軍隊。
  • 醫藥:奎寧(quinine)被發現能治療瘧疾,這意味著歐洲人能夠在非洲的熱帶地區生存下來,這些地區曾被稱為「白人的墳墓」。
快速回顧:擴張的「原因」與「方式」

他們為何擴張?(動機)
- 經濟:需要原材料和新市場。
- 政治:國家競爭和戰略優勢。
- 社會/意識形態:傳播基督教和種族優越信念(社會達爾文主義)。

他們如何擴張?(科技)
- 蒸汽船、先進槍械(馬克沁機槍)和醫藥(奎寧)。


進程:從貿易站到帝國

西方擴張並非一蹴而就。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個主要階段。課程要求我們理解從16世紀開始的整個進程,但要特別關注19世紀帝國建立的巨大熱潮。

第一階段:「舊帝國主義」(16至18世紀)
  • 參與者: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和荷蘭。
  • 地點:美洲,並在非洲和亞洲建立沿海貿易站。
  • 目的:主要目標是貿易。他們並非試圖統治內陸的全部人口。他們在沿海建立堡壘和貿易站,以交易香料、絲綢和奴隸等物品。

比喻:舊帝國主義就像在新城市的商業大街上開設幾家快閃店。你只是在那裡做生意,並不是要當市長或重新制定城市法規。

第二階段:「新帝國主義」(19世紀)

這是我們主題的主要焦點。在19世紀,遊戲規則徹底改變了。歐洲列強從僅僅與非洲和亞洲進行貿易,轉變為全面控制這些地區。

  • 參與者:英國和法國是最大的參與者,但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等國家也加入了進來。
  • 地點:重點現在轉向了非洲和亞洲。最戲劇性的例子是「瓜分非洲」,在短短幾十年內(約1880-1914年),整個非洲大陸幾乎被歐洲列強瓜分殆盡。
  • 目的:目標變成了直接控制。這意味著接管被殖民地的政府、經濟和整個社會。他們希望建立龐大的殖民帝國。

比喻:新帝國主義就像是買下了整個城市。你現在擁有所有的商店,你是市長,你制定法律,你決定每個人做甚麼。這是全面的政治和經濟控制。

常見錯誤:不要混淆舊帝國主義和新帝國主義!關鍵區別在於其目的。舊帝國主義主要關乎沿海貿易,而新帝國主義則是全面政治和經濟控制整個領土。

結果:殖民帝國的建立

到19世紀末,少數西方列強控制了全球大部分地區。英國更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盛名。但這種控制實際上是怎樣的呢?

統治方式

歐洲列強運用了不同的策略來統治其殖民地。

1. 直接統治: - 定義:宗主國派遣官員到殖民地,從各級政府層面進行管理。當地人民沒有發言權。 - 使用者:主要由法國採用。 - 目的:旨在將殖民地居民同化為宗主國的文化。他們希望將殖民地居民變成「小法國人」。

2. 間接統治: - 定義:宗主國利用當地現有的統治者(例如酋長、蘇丹或王子)來管理領土。這些當地統治者被賦予一定的權力,但他們必須服從歐洲「顧問」的指示。 - 使用者:主要由英國採用。 - 目的:這比從英國派遣數千名官員更便宜、更容易。至少在初期,它也減少了當地民眾的反抗。

帝國的經濟結構

殖民帝國的建立是為了宗主國的利益。這種經濟關係是刻意的不平等。

  • 殖民地生產初級產品:它們被迫專注於農耕和採礦,以生產廉價原材料(例如馬來亞的橡膠、印度的棉花)。
  • 「宗主國」生產次級產品:它會將這些原材料,利用其工廠將其轉化為製成品(例如輪胎、衣物),然後再以高價賣回給殖民地。

這種制度阻止了殖民地發展自己的工業,並使它們在經濟上依賴於歐洲統治者。


重點歸納

19世紀的西方擴張是一個迅速且具侵略性的過程,其動力來自於經濟需求、政治競爭和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新科技賦予了歐洲人巨大的軍事和後勤優勢,使這種擴張成為可能。這導致了龐大殖民帝國的形成,主要分佈在非洲和亞洲,這些帝國為了歐洲列強的經濟利益而被直接或間接統治。這段歷史為20世紀的許多全球挑戰和關係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