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筆記:旅遊概念與原則
大家好!歡迎來到「旅遊概念與原則」的溫習筆記。這是我們學習旅遊與款待學的基礎,非常重要!我們會一起探索究竟什麼是旅遊、為何人們會去旅行,以及旅遊如何影響我們身邊的世界。就算有些詞語聽起來有點陌生,都不用擔心,我們會將所有概念拆分成易於理解的部分。我們一起開始吧!
1. 旅遊學基礎概念
(i) 什麼是旅遊?一門綜合學科
試想像旅遊不是單一科目,而是一個有許多不同「餡料」的薄餅,每種餡料都代表一個學科!旅遊會借鑑地理學(人們去哪裡旅行?)、商科(酒店如何賺錢?)、社會學(遊客與本地人如何互動?)等等的知識。所以,我們稱之為一門綜合學科——它將許多不同的學習範疇整合(即是結合)在一起。
(ii) 旅行(Travel) vs 旅遊(Tourism) vs 遊客(Tourist)——有什麼分別?
這些詞語經常一起使用,但其實它們意思不同。這是一個許多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讓我們來解釋清楚!
- 旅行(Travel):這是最簡單的。它僅指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例如,由尖沙咀搭港鐵去旺角就是旅行。
- 旅遊(Tourism):這是一種特殊的旅行。它是指人們為了消閒、商務或其他目的,前往並逗留於慣常環境之外的地方,而且逗留時間不超過連續一年。關鍵點是它是暫時性的,而且是離開家園去到另一個地方。
- 遊客(Tourist):從事旅遊活動的人!最常見的定義是指在目的地停留至少24小時(即一夜)的人。如果逗留時間少於24小時,通常會被稱為一日遊旅客或即日遊客。
(iii) 影響旅遊發展的因素
為何有些地方會成為旅遊熱點,而有些卻不會呢?主要由促進與阻礙因素決定。
促進旅遊發展的因素(推動旅遊業增長):
- 更多可支配收入:人們在支付了基本生活開支之後,仍有額外金錢可以用於假期上。
- 更多閒暇時間:縮短的工作週與更多的公眾假期,意味著人們有更多時間旅行。
- 更優的交通科技:更快的飛機、高鐵令出行更方便且便宜。
- 更優的資訊科技:現在可以輕易地在網上預訂機票與酒店,並且可以看到評論。
- 政治穩定:人們會覺得前往和平的國家旅行比較安全。
阻礙旅遊發展的因素(阻止旅遊業增長):
- 經濟衰退:人們資金減少,假期通常是他們首先會削減的開支。
- 政治不穩定或戰爭:遊客會避免前往他們覺得危險的地方。
- 自然災害:地震或颱風等事件會破壞基礎設施,嚇跑遊客。
- 疫症爆發:像新冠肺炎(COVID-19)這樣的大流行病,可能完全關閉全球旅遊業。
(iv) 旅遊業的就業前景
修讀旅遊與款待學可以為您開啟許多機會!不只是擔任導遊這麼簡單。您可以在以下範疇工作:
- 航空公司:機艙服務員、地勤人員、市場推廣。
- 酒店:前台、客戶關係、活動策劃。
- 旅行社:策劃及銷售旅遊套票。
- 政府機構:例如香港旅遊發展局,負責推廣香港這個城市。
- 旅遊景點:在主題公園、博物館或自然保護區工作。
您知道嗎?旅遊業是全球最大的僱主之一,它為全球創造了數以百萬計的職位!
(v) 做個好遊客:行為準則
一個負責任的遊客是指尊重他們所到訪地方的人。這意味著:
- 尊重當地文化與習俗:例如,參觀廟宇時穿著合適的服裝。
- 保護環境:切勿亂拋垃圾,切勿破壞珊瑚礁,在酒店要節約用水。
- 支持當地經濟:向當地藝術家購買紀念品,在當地餐廳用餐。
- 注意安全與保安。
遊客亦有他們的關注事項與特殊需求。例如,一個帶著小孩的家庭可能需要一間設有兒童俱樂部的酒店,而一位年長的遊客可能需要輪椅通道。
重點提示:旅遊業是一個複雜的行業,涉及人們暫時離開家園旅行。它受金錢、安全與科技影響,而做一個好遊客則意味著要尊重您所到訪的目的地。
2. 人們為何會去旅行,以及如何去旅行
(i) 不同形式的旅遊
人們去旅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以下是您必須知道的主要旅遊形式:
- 消閒/度假旅遊:最常見的類型!為了玩樂、放鬆與觀光而旅行。(例如:一家人去海洋公園遊玩)。
- 商務旅遊:為了工作而旅行,例如出席會議、參加大型會議或展覽(MICE)。通常預算會比較高。
- 文化旅遊:為了體驗一個地方的歷史、藝術與文化遺產而旅行。(例如:參觀埃及的金字塔或京都的歷史寺廟)。
- 生態旅遊:負責任地前往自然區域的旅遊方式,旨在保育環境與改善當地居民的福祉。(例如:參加米埔自然保護區的導賞團,觀賞候鳥)。
- 考察旅遊:為了教育目的而旅行,例如參加暑期課程或大學交換生計劃。
- 宗教朝聖:為了宗教原因前往神聖或聖地。(例如:穆斯林前往麥加進行朝覲)。
- 醫療旅遊:前往另一個地方接受醫療護理或參與水療度假等健康活動。
- 探親訪友(VFR):這是一個很大的類別!它指前往探訪或與您認識的人一起逗留。
- 體育旅遊:為了觀看體育賽事(像奧運會或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或參加體育活動(像跑東京馬拉松)而旅行。
(ii) 遊客分類:他們是哪種人?
不是所有遊客都一樣。研究人員根據遊客的性格與旅遊風格,創造了模型來將他們分類。不用擔心,這些模型聽起來複雜,但其實很簡單!
科恩遊客分類(主要集中於與旅遊業的互動)
您可以想像這是一個由「喜歡所有事情都計劃好」到「想完全自由」的刻度。
- 有組織大眾遊客(The Organised Mass Tourist):購買旅行團套票。行程固定。逗留於一個「旅遊氣泡」裡面,與當地人接觸很少。(例如:典型旅行團跟著導遊舉旗而行)。
- 個別大眾遊客(The Individual Mass Tourist):與上一種相似,但行程有少許自由度可以更改。仍然會使用主要的旅遊設施。
- 探險者(The Explorer):自己安排行程,嘗試去非旅遊熱點。希望與當地人互動,但仍然會尋找舒適的住宿。
- 流浪者(The Drifter):嘗試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完全避免旅遊熱點。沒有固定計劃,而且逗留時間長。他們與有組織大眾遊客完全相反。
普洛格遊客分類(主要集中於性格)
您可以想像這是一個由「冒險」到「偏好熟悉」的刻度。
- 求新遊客(Allocentric,冒險型):這些遊客喜歡探索新奇、異國情調的地方。他們是冒險家,想體驗不同的文化。他們是第一批「發現」新目的地的人。
- 求穩遊客(Psychocentric,可靠型):這些遊客偏好熟悉的目的地。他們喜歡所有事情都計劃好與可預測。他們可能每年都返回同一個地方。(例如:每年都去泰國一個度假村的人,因為所有事情都舒適與可預測)。
- 中間型遊客(Mid-centric,中間型):大部分人屬於這一類!他們喜歡嘗試新事物,但亦想要一些熟悉的舒適感。他們沒有求新遊客那麼冒險,亦沒有求穩遊客那麼猶豫。
(iii) 旅遊動機:為何我們會去旅行?
是什麼「火花」令人決定要預訂一次旅行呢?這就是旅遊動機理論想解釋的。
推拉理論(最重要的一個!)
- 推動因素(Push Factors):這些是令您「推」離家園的內在原因。它們關乎您的需求。例子:工作壓力(需要放鬆)、沉悶(需要刺激)、想與家人相處的願望。
- 拉動因素(Pull Factors):這些是目的地的外在特點,將您「拉」向它。它們關乎目的地的吸引力。例子:美麗的沙灘、著名地標(像巴黎鐵塔)、美食、良好的購物體驗。
記憶小貼士:推動因素來自您內在(內部),拉動因素來自您所去的地方。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是一個心理學理論,指我們有不同層次的需求。旅行可以幫助我們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
- 社交需求(愛/歸屬感):探親訪友、與家人旅行。
- 尊重需求:去一次奢華旅行或者冒險假期,之後可以與朋友分享。
- 自我實現(發揮潛力):去一次有挑戰性的旅行,像爬山或者在國外學一項新技能。
赫德曼旅遊動機
這只是一個列出人們旅行常見原因的清單。它很直接:
- 健康
- 對世界的好奇心
- 運動
- 樂趣
- 宗教
- 家人與朋友(探親訪友)
- 身份地位(為了炫耀)
重點提示:人們去旅行有許多原因(旅遊形式)。我們可以根據遊客的冒險程度(普洛格)或他們對旅遊業的依賴程度(科恩)來將他們分類。旅行的願望來自將我們「推」離家園的原因,以及將我們「拉」向目的地的吸引力。
3. 旅遊規劃
(i) 旅遊產品與目的地規劃
旅遊產品不是一個您可以握住的實體物品。它指整個旅程的完整體驗。它包括:
- 旅遊景點(例如:太平山頂、迪士尼樂園)
- 設施(例如:酒店、餐廳、商店)
- 可達性(例如:機場、港鐵系統)
- 形象(例如:香港作為一個充滿活力、「中西文化匯萃」的城市形象)
- 價格(整個旅程的總費用)
目的地規劃對成功很重要。政府或旅遊發展局需要仔細規劃如何發展旅遊景點、建設基礎設施,以及將目的地推廣給合適的遊客。
(ii) 旅遊區生命週期模型(TALC)
想像一下一個旅遊目的地像一位當紅的新歌手。一開始,只有很少人認識它。然後它出名了,可能太出名,如果管理不慎,情況可能會變差。TALC模型就描述了這個過程的階段:
- 探索階段(Exploration):少數冒險型遊客(求新遊客!)到訪一個未受破壞、不為人知的地方。
- 參與階段(Involvement):當地人開始為遊客提供設施(例如:小型賓館)。旅遊旺季開始出現。
- 發展階段(Development):目的地變得聞名。大公司興建大型酒店。遊客數量迅速增長。
- 鞏固階段(Consolidation):旅遊業成為當地經濟的主要部分。增長放緩。目的地可能感覺有點「擁擠」。
- 停滯階段(Stagnation):目的地不再受歡迎。設施變得陳舊。訪客人數趨於穩定或開始下降。
- 衰退或復甦階段(Decline OR Rejuvenation):目的地要麼繼續衰退並失去訪客,要麼嘗試復甦(重塑)自己,透過興建新景點、尋找新市場或升級設施,再次吸引遊客。
想想吧:您覺得澳門或峇里島這些目的地,在TALC上會處於哪個階段呢?
(iii) 承載力:多少才算太多?
承載力是指一個目的地在不對其物理、環境、社會與經濟結構造成不可接受的損害的情況下,可以同時接待的最大訪客人數。它是關於找到一個平衡點。
讓我們逐一拆解:想像您在您家裡開派對。
- 實體承載力(Physical Carrying Capacity):可以實際容納在您家裡而不會太擁擠、無法移動的最大人數。(例如:長洲太平清醮期間可以容納多少人)。
- 環境承載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您的客人開始弄得一團糟、打壞東西、破壞您家裡的程度。(例如:太多行山人士破壞大嶼山鳳凰徑的小徑)。
- 社會文化承載力(Social-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您的鄰居開始因為噪音而生氣的程度。對於旅遊業來說,這是當地人覺得他們的生活方式被太多遊客擾亂的程度。
- 心理承載力(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您作為主人,感到壓力太大、太擁擠,開始不享受自己派對的程度。對於旅遊業來說,這是遊客覺得目的地太擁擠,他們的體驗被破壞的時候。
- 經濟承載力(Economical Carrying Capacity):負面經濟影響(像當地物價飛漲)開始大過收益(旅遊收入)的程度。
重點提示:旅遊產品是指整個旅行體驗。目的地會經歷一個從發現到衰退或重生生命週期(TALC)。管理遊客數量以避免超出承載力並損害目的地至關重要。
4. 旅遊業的運作模式
(i) 旅遊業的不同範疇
旅遊業是一個有許多相互關聯部分(範疇)的龐大機器:
- 酒店及餐飲業(Hospitality):提供住宿與食物。(例如:酒店、賓館、餐廳、酒吧)。
- 交通運輸業(Transportation):幫助遊客前往與在目的地周圍移動。(例如:航空公司、郵輪、火車、巴士、的士)。
- 私營機構(Private Sector):由個人或公司擁有,以賺取利潤為目標的企業。大多數旅遊企業都屬於私營機構。(例如:國泰航空、半島酒店、海洋公園)。
- 公營機構(Public Sector):這些是政府與國際組織,它們負責規劃、管理與推廣旅遊,但通常不是為了賺錢。
-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全球主要的旅遊國際組織。它在全球推廣可持續與負責任的旅遊。
- 亞太旅遊協會(PATA):在亞太地區內推廣旅遊。
(ii) 分銷渠道:我們如何購買旅遊產品
一間酒店房間或一張機票如何從公司(「生產者」)去到遊客(「消費者」)手上呢?透過分銷渠道。
中介機構的類型(「中間人」):
- 旅行社(Travel Agencies):旅遊的「零售店」。它們直接向公眾銷售來自不同供應商(航空公司、酒店、旅遊營辦商)的產品。(例如:永安旅遊、康泰旅行社)。
- 旅遊營辦商(Tour Operators):「批發商」。它們批量購買旅遊產品(例如:100間酒店房間、100個機位),然後將它們組合成套票,再透過旅行社或直接銷售。
一個旅行代理需要良好的產品知識(哪些酒店適合家庭、簽證要求等等),它的主要職能是為客戶提供資訊、預訂與策劃行程。
分銷渠道的類型:
- 直接分銷(Direct):遊客直接向供應商購買。(例如:在酒店自己的網站預訂房間)。
- 間接分銷(Indirect):遊客透過一個或多個中介機構購買。(例如:從旅行社購買由旅遊營辦商創建的套票)。
重點提示:旅遊業有許多部分,包括私營企業(像酒店)與公營機構(像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遊客可以直接向供應商購買旅遊產品,或者透過旅行代理與旅遊營辦商等中間人購買。
5. 旅遊業的影響——好處、壞處與問題
旅遊業很有影響力。它可以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如果管理不好,亦會造成嚴重問題。它的影響分為三個範疇。
(i) 經濟影響
正面影響(+):
- 創造就業機會:由酒店經理到紀念品銷售員。
- 提供稅收:政府可以從機場稅與旅遊業企業稅收中賺錢,這些錢可以用來提供公共服務,像學校與醫院。
- 改善國際收支平衡:旅遊業是一種「出口」,因為國際遊客的消費會帶來外匯。
- 乘數效應(The Multiplier Effect):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講述遊客的消費如何在經濟中產生漣漪效應。
- 第一級(直接):一個遊客支付$1000住宿費給酒店。酒店收到這筆錢。
- 第二級(間接):酒店將這$1000用於支付員工薪金,與向本地供應商購買食物。這筆錢現在在員工與供應商手上。
- 第三級(引導):酒店員工與食物供應商將他們的工資用於購買雜貨、交租與娛樂。這筆錢進一步傳播到社區裡面。
負面影響(-):
- 推高物價(通脹):遊客的高需求會推高商品、服務與土地的價格,令當地居民的生活變得更昂貴。
- 過度依賴旅遊業: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過度依賴旅遊業,一旦遊客停止到訪(例如在大流行期間),它的經濟就會崩潰。
- 滲漏效應(Leakage):這與乘數效應相反。它指旅遊收入「滲漏」出當地經濟。(例如:當遊客住在外資擁有的連鎖酒店時,大部分利潤會匯回公司的母國,而不是留在目的地)。
(ii) 社會文化影響
正面影響(+):
- 鼓勵文化交流:遊客與當地人可以互相學習。
- 促進文化保育:舊建築、傳統與節日可能會因為吸引遊客而得到保存。
- 改善生活質素:為遊客興建的新設施(例如:機場、更好的道路、博物館)亦可以給當地人使用與享受。
負面影響(-):
- 擠塞與過度擁擠:太多遊客會令公共交通與公共空間變得擁擠。
- 文化商品化:文化傳統與儀式被轉化為「產品」出售,失去了它們原有的意義。
- 示範效應(Demonstration Effect):當地人(特別是年輕人)見到遊客的行為與財富,可能會開始模仿外國習慣,放棄自己的文化。
- 道德問題:旅遊業有時會導致罪案與賣淫等問題增加。
衡量社會影響:多塞遊客煩擾指標(Doxey's Index of Tourist Irritation)
這個模型顯示了隨著旅遊業發展,當地人對遊客的態度如何隨時間變化。
- 興奮階段(Euphoria):當地人對遊客及其帶來的金錢感到興奮與高興。
- 冷漠階段(Apathy):遊客被視為理所當然。接觸變得更商業化。
- 煩擾階段(Annoyance):隨著遊客數量增加,當地人開始感到煩躁,並感受到負面影響(像擠塞)。
- 對抗階段(Antagonism):當地人公開對遊客表現出敵意,將城鎮的問題歸咎於他們。
(iii) 環境影響
正面影響(+):
- 環境保護與保育:旅遊收入可以用來資助保護自然區域,像郊野公園或海岸公園。
- 改善環境:區域可能會被清潔與改善,令它們對訪客更具吸引力。
- 培養環境意識:旅遊可以教育人們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負面影響(-):
旅遊業會對環境造成很大壓力。
- 對非生物環境(abiotic,非生命)的影響:
- 空氣污染:來自飛機與旅遊巴士。
- 水源污染:來自酒店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
- 噪音污染:來自旅行團、酒吧與機場。
- 視覺污染:醜陋、設計不佳的酒店會破壞美麗的景觀。
- 對生物環境(biotic,生命)的影響:
- 植被破壞:行山人士偏離小徑、興建新酒店。
- 對野生動物的干擾:野生動物園車輛太接近動物、遊客破壞珊瑚礁。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創建了一個框架來研究這些環境壓力,幫助政府理解與管理旅遊業的影響。
重點提示:旅遊業對經濟、社會與環境都有重大影響。它可以創造就業機會與保護文化(正面),但亦會導致通脹、文化衝突與污染(負面)。目標是最大化正面影響,同時最小化負面影響——這就是可持續旅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