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災害:颱風與乾旱

大家好!歡迎來到這份關於兩種截然不同但威力同樣強大的天氣災害——颱風乾旱的學習筆記。一個帶來太多水,另一個則帶來不足!了解這些災害對我們尤其重要,特別是身在香港和更廣闊的中國地區,因為我們都曾親身經歷。在這份筆記中,我們會深入探討它們的形成過程、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應對。準備好開始了嗎?


第一部分:颱風——旋轉的巨獸

你一定經歷過八號風球,學校停課,窗外狂風呼嘯。但到底什麼是颱風呢?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吧。

什麼是颱風?

颱風是一種在西北太平洋溫暖海域上空形成的強大旋轉風暴系統,伴隨強風和暴雨。它是熱帶氣旋的一種。

你知道嗎?這些風暴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稱,但它們是相同的氣象現象!
- 在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它們被稱為颶風 (hurricanes)
- 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它們被稱為氣旋 (cyclones)
- 而在我們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我們稱之為颱風 (typhoons)

颱風如何形成?——完美風暴的「食譜」

剛開始覺得有點複雜?別擔心,把它想像成烘焙蛋糕——你需要合適的材料和正確的步驟。以下是颱風形成的必要條件

  • 溫暖的海水:海面溫度必須至少達到攝氏26.5度,並持續到約50米的深度。這些溫暖的海水是風暴的燃料,提供所需的熱能和水分。

  • 位置(科里奧利效應):颱風在赤道南北緯5度到20度之間形成。它們不能在赤道正上方形成,因為它們需要科里奧利效應——一種由地球自轉產生的力,使風開始旋轉。打個比方:想像你在一個旋轉的籃球上畫一條直線;這條線會彎曲。科里奧利效應對風也產生同樣的作用!

  • 低風切變:不同高度的風必須沿著相同方向、以相近的速度吹動。這有助於風暴垂直發展成高大、有組織的結構,而不會被「吹散」。

循序漸進的形成過程
  1. 上升:海洋上空的溫暖、潮濕空氣迅速上升,在地表附近形成一個低壓區。

  2. 增強:隨著空氣上升,它冷卻並凝結形成雲。這個過程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稱為潛熱。這些熱能使周圍空氣變暖,導致它上升得更快,並使中心區域的低壓變得更低。

  3. 開始旋轉:來自周圍高壓區域的空氣被推向低壓中心。科里奧利效應使這些空氣彎曲,並開始繞著中心旋轉。

  4. 全速發展:只要風暴停留在溫暖的海水上空,它就會像一台巨大的引擎,不斷吸收熱能和水分,發展成一個巨大、旋轉的颱風。

颱風的結構

一個成熟的颱風有三個主要部分:

  • 風眼:颱風的平靜、清晰中心。這裡風力微弱,通常沒有降雨,因為涼爽、乾燥的空氣正在這裡下沉。

  • 眼壁:這是最危險的部分!它是環繞著風眼的一圈高聳的雷暴,擁有最強的風力最猛烈的降雨

  • 螺旋雨帶:這些是從中心向外延伸的長條形雲和雨帶。

快速溫習

颱風形成需要:
料(溫暖海水 > 26.5°C)
開赤道(南北緯5°-20°以產生科里奧利效應)
降氣流(低壓)
風切變(有利垂直發展)

颱風會造成什麼影響?

颱風具有破壞性。其影響可分為直接(主要)影響和連鎖反應(次要)影響。

主要影響(直接衝擊)
  • 強風:風速可超過每小時200公里。它們破壞建築物,連根拔起樹木,並將鬆散的物件變成危險的拋射物。

  • 暴雨:可導致嚴重水浸,特別是在低窪地區。

  • 風暴潮:這是由颱風的強風和低壓將海水推向海岸所引起的海平面異常升高。它通常是最致命的影響,導致大規模沿海地區水浸。

次要影響(後續影響)
  • 水浸:由暴雨和風暴潮共同引起的廣泛水浸。

  • 山泥傾瀉:暴雨使山坡飽和,導致泥土和岩石滑落。在香港這樣多山的地方,這是一個主要風險。

  • 服務中斷:停電、食水供應中斷,以及交通(機場、港鐵、渡輪)完全停頓。

  • 經濟損失:財產和基礎設施的損壞維修成本高達數十億。企業被迫關閉,導致收入損失。

我們如何應對颱風?

既然我們無法阻止颱風,我們就必須學會與它們共存。我們的應對措施包括風暴來臨前、期間和之後的行動。

  • 預測和預警系統:香港天文台(HKO)追蹤颱風並發出警告,例如我們熟悉的1號、3號、8號、9號和10號風球,讓市民有時間準備。

  • 減災和準備(風暴前):這包括建造更堅固的基礎設施(例如海堤)、實施嚴格的建築規例、鞏固斜坡以防止山泥傾瀉,以及教育公眾應對措施。

  • 緊急應變(風暴期間和之後):這包括救援行動、開放臨時庇護中心、清理倒塌的樹木和雜物,以及盡快恢復電力和交通。

颱風重點總結

颱風是由溫暖海水和地球自轉推動的強大熱帶氣旋。它們透過強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巨大破壞。有效的管理依賴於預測、公眾警告、堅固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應急計劃


第二部分:乾旱——無聲的災害

現在,讓我們從「水太多」轉向「水太少」。乾旱是一種不那麼戲劇化但同樣具破壞性的災害,特別是對農業而言。

什麼是乾旱?

乾旱是指一段異常低降雨量的長時間,導致嚴重的水資源短缺。請記住,「低降雨量」是相對的。熱帶雨林中的乾旱與沙漠中的乾旱截然不同!

華北地區乾旱的成因與影響

課程綱要特別要求我們重點關注華北地區,這是一個重要的農業區,但非常容易受乾旱影響。

華北地區為什麼會遭受乾旱?

成因是自然和人為因素的混合。

自然成因(氣候與地理)
  • 不穩定的季風:華北地區的降雨主要依賴夏季季風。如果季風疲弱或遲到,該地區的降雨量會遠少於所需。

  • 高蒸發量:強風和乾燥的空氣,特別是在春季,會導致土壤和河流中的大量水分在使用前蒸發掉。

人為成因(人類活動)
  • 過度抽取水資源:華北地區的人口和工業發展迅速。他們從河流和地下水供應中抽取過多的水,導致水源枯竭。

  • 砍伐森林:移除樹木會減少回收到大氣中的水分量,並增加地表徑流,這意味著更少的水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

  • 水污染:工業和農業污染會使現有的水源變得太髒而無法使用,即使水在物理上存在,也造成了水資源短缺。

華北地區乾旱會造成什麼影響?
  • 經濟影響:大規模的農作物失收,因為華北是全國主要的產麥區。這導致糧食短缺和巨大的經濟損失。由於缺水,工業可能不得不減產。

  • 環境影響:河流和水庫乾涸,地面龜裂,土壤可能變成塵土。這會導致荒漠化,使肥沃的土地變成沙漠。沙塵暴也可能變得更頻繁。

  • 社會影響:人們可能沒有足夠的飲用水和衛生用水,導致健康問題。農民可能失去生計,被迫遷徙到城市。

中國如何應對乾旱?(管理策略)

中國已採取多項大規模策略來對抗乾旱。

  • 調水工程:最著名的例子是南水北調工程。這項龐大的工程利用運河和管道,將水從南方水資源豐富的長江,輸送到北方乾旱的城市,例如北京。
    - 評估:它成功地為北方提供了水源,但造價極其昂貴,並在南方造成了環境問題和居民搬遷。

  • 改進耕作方法:鼓勵農民採用節水技術,例如滴灌(將水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並種植更耐旱的農作物品種。

  • 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管理:開展公眾宣傳活動,鼓勵人們節約用水,提高水價以減少浪費,並改善基礎設施以修復漏水管道。

常見錯誤提醒

一個常見的錯誤是認為乾旱只是一個自然問題。記住,要時常討論使乾旱情況惡化的人為因素,例如水資源過度使用和污染!

乾旱重點總結

華北地區的乾旱是由不穩定的降雨(自然因素)以及來自農場、城市和工業對水資源的巨大需求(人為因素)共同造成的。其影響嚴重,影響經濟、環境和社會。中國的主要策略包括大規模的調水計劃、提高農業效率和推廣節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