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我們能做甚麼?
各位同學大家好!在這一章,我們將會探討一些關於氣候變化最重大的問題。我們已經學會了甚麼是氣候變化,以及造成它的原因,但現在我們要深入了解它對人類和地區的實際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會看看我們可以為此做些甚麼——從本地行動到全球合作。我們還會嘗試理解,為何世界各國要就一個解決方案達成共識會如此棘手。這是一個龐大的議題,但別擔心!我們會一步步地,一起拆解它。理解這些內容對你們來說超級重要,不僅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我們的未來!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的影響——贏家與輸家
當我們談論氣候變化時,很容易會以為所有人受到的影響都一樣。但現實卻更為複雜。這些影響在全球各地有著不同的體會,有時會產生我們所說的「贏家與輸家」。(重要提示:「贏家」通常也會面臨其他負面影響,所以這個詞語只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的影響。)
1. 海平面上升與沿海洪水
這是甚麼?隨著地球變暖,會發生兩件事:冰蓋和冰川融化,將水注入海洋;以及海水變暖後會膨脹。這兩者都會導致海平面上升。
誰是「輸家」?
- 低窪島國:像圖瓦盧(Tuvalu)和馬爾代夫(Maldives)這樣的國家面臨被海水完全淹沒的風險。它們的存亡受到威脅。
- 沿海城市:像達卡(Dhaka,孟加拉)、威尼斯(Venice,意大利),甚至是上海的部分地區,都面臨更頻繁、更嚴重的洪水。這會損害房屋、基礎設施和經濟。
- 河口三角洲:像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這樣重要的農業區,會因為海水向內陸推進而變得更鹹,導致難以種植農作物。
有任何「贏家」嗎?在這個情況下,並沒有。這是一個廣泛的威脅。
2. 極端天氣事件
這是甚麼?氣候變化正在使天氣模式變得更劇烈和難以預測。這意味著更強大的颱風、更嚴重的乾旱、更猛烈的熱浪和更大的降雨。
誰是「輸家」?
- 熱帶地區:像菲律賓和加勒比海地區正在經歷更強大、更具破壞性的颱風和颶風。
- 半乾旱地區:像非洲的薩赫勒地區(Sahel)正經歷更長、更嚴重的乾旱,導致農作物失收和飢荒。
- 基本上是所有人:沒有任何地區能完全倖免於極端天氣。想想歐洲創紀錄的熱浪,或澳洲猛烈的叢林大火。
3. 新的農業機會
這是甚麼?隨著氣溫升高,一些寒冷地區變得更溫暖,使得過去因為太冷而無法種植的農作物變得可能。
誰是「贏家」?
- 高緯度國家:隨著永久凍土融化和生長季節延長,像西伯利亞(俄羅斯)、加拿大和格陵蘭等地可能發展新的農地。它們甚至可以種植小麥或葡萄等作物。
誰是「輸家」?
- 傳統農業區:靠近赤道的主要糧食生產區,像印度和巴西的部分地區,正遭受熱應力和乾旱的影響,這會降低它們的農作物產量。它們的糧食安全面臨風險。
4. 健康風險
這是甚麼?氣候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健康。
誰是「輸家」?
-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暖的氣溫使得蚊子等攜帶疾病的昆蟲能夠擴大其活動範圍。這意味著瘧疾和登革熱等疾病可能會蔓延到新的地區。
- 長者和弱勢群體:更猛烈的熱浪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尤其是在城市熱島效應強烈的城市中。
第一部分重點總結
氣候變化的影響分佈不均。通常,欠發達國家(LDCs),特別是位於低窪沿海地區或熱帶地區的國家,是最大的「輸家」,因為它們較為脆弱,並且應對這些變化的資源較少。一些氣候較冷的已發展國家(MDCs)可能會看到一些短期好處,例如新的農地,但它們也面臨來自極端天氣和其他影響的巨大風險。
第二部分:我們可以做甚麼?減緩和適應
好的,我們已經了解了問題。那麼解決方案呢?應對氣候變化有兩種主要方法:減緩(Mitigation)和適應(Adaptation)。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超級重要!
一個簡單的比喻:漏水的屋頂
想像一下你的房子屋頂漏水了,外面正在下雨。
- 減緩就像爬上屋頂修補破洞。你正在解決問題的根源。
- 適應就像在屋內漏水處放一個水桶。你正在管理問題的影響以減少損害。
我們需要兩者並行才能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
1. 減緩:解決根源
減緩是指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數量的行動。目標是減緩或停止氣候變化。
減緩策略的例子:
- 轉用可再生能源(本地及全球):停止燃燒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轉而使用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等清潔能源。例如,中國已成為安裝太陽能板的全球領先者。
- 提高能源效益(本地):用更少的能源做同樣的事情。這包括使用LED燈泡、建立更好的公共交通系統以減少汽車使用,以及設計節能建築。
- 保護和種植森林(造林)(全球及本地):樹木是天然的碳匯——它們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保護像亞馬遜這樣的熱帶雨林和種植新森林是強大的減緩工具。
- 可持續農業(本地):改變耕作方法,以減少牲畜的甲烷排放,並改善土壤儲存碳的能力。
2. 適應:管理影響
適應是指幫助我們應對已經發生或不可避免的氣候變化影響的行動。目標是保護社區和生態系統免受損害。
適應策略的例子:
- 建造海堤和防洪屏障(本地):這是一種「硬工程」方法。荷蘭以其廣泛的堤壩和屏障系統而聞名,以保護其低窪土地免受海水侵襲。
- 恢復沿海棲息地(本地):這是一種「軟工程」方法。種植紅樹林或恢復沿海濕地可以作為抵禦風暴潮的天然屏障,而且通常更便宜、對環境更好。
- 開發抗旱農作物(全球及本地):科學家正在開發新型農作物,它們能以較少的水生存,幫助越來越乾旱地區的農民。
- 預警系統(本地):改善天氣預報和通訊系統,以提前預警人們即將到來的熱浪、洪水或風暴,以便他們在必要時做好準備和撤離。
快速回顧:減緩 vs. 適應
減緩
- 重點:根源(溫室氣體)
- 目標:停止/減緩氣候變化
- 例子:可再生能源、植樹、減少能源使用
- 時間範圍:效益是長期的和全球性的
適應
- 重點:影響(如洪水等衝擊)
- 目標:應對變化
- 例子:海堤、新型農作物、預警系統
- 時間範圍:效益更為即時和本地化
第二部分重點總結
減緩和適應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需要減緩來防止問題在未來變得更糟,同時也需要適應來應對已經發生的變化。一個好的氣候策略會綜合運用這兩者。
第三部分:全球合作——協議與爭議
如果我們知道該怎麼做,為何卻這麼難以實現?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但要讓近200個國家達成共識是極其複雜的。這就是我們看到個別國家利益(對一個國家最有利)與共同利益(對全世界最有利)之間衝突的地方。
為何全球協議如此困難?
一開始覺得棘手也別擔心。把它想像成一個小組項目,每個人對「公平」都有不同的看法。
1. 觀點衝突:已發展國家 vs. 發展中國家
- 互相指責(歷史責任):發展中國家(LDCs)認為,像美國和歐洲國家這樣的已發展國家(MDCs)造成了大部分問題,因為它們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在燃燒化石燃料。因此,發展中國家認為已發展國家應該帶頭,並做出最大的減排貢獻。
- 經濟成本:像印度和許多非洲國家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認為,它們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讓人民擺脫貧困。它們覺得嚴格限制化石燃料會阻礙其增長。另一方面,已發展國家則擔心,如果它們減排,而像中國和印度這樣快速增長的大國卻不減,它們自己的產業就會失去競爭力。
- 由誰支付?減緩和適應都需要昂貴的費用。發展中國家認為,已發展國家作為更富裕、對問題負有更大責任的一方,應該提供財政援助和技術,幫助它們轉向綠色能源並適應影響。
衝突記憶法:D.E.C.
D - 不同的責任(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誰該為過去的行為負責?
E - 經濟顧慮(Economic Concerns):誰將承擔現在的成本?
C - 行動能力(Capability to Act):誰有資金和技術來解決問題?
2. 主要參與者的角色
這不單是政府的事。許多不同的群體在氣候辯論中都扮演著角色並擁有發言權。
政府:它們是主要的決策者。它們制定國家政策、通過法律(如碳稅),並談判國際協議,例如巴黎協定,各國在其中設定自己的減排目標。
非政府組織(NGOs):像綠色和平(Greenpeace)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這樣的團體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們提高公眾意識、向政府和企業施壓採取行動,有時也提供專業意見。
跨國企業(TNCs):大型公司既可以是問題的一部分(透過其排放),也可以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一些化石燃料公司抵制變革,而許多其他跨國企業現在正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產品,將其視為商機。
個人:我們自己!我們在購買、出行和使用能源方面的集體選擇可以產生影響。我們也可以發聲,要求我們的領導人採取行動。
你知道嗎?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這些討論中至關重要。它的意思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來發展我們的世界。這關乎平衡經濟增長、社會公平和環境保護。
第三部分重點總結
達成全球氣候變化協議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在公平、責任和成本方面存在嚴重分歧,尤其是在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有效的行動需要所有主要參與者,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為實現一個穩定的地球的共同利益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