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我們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城市

各位同學,大家好!你們有沒有曾經看著香港壯麗的天際線,然後好奇一個如此人口稠密、高樓林立的城市,是如何持續發展下去呢?我們又怎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城市,不只對我們這一代人,對我們的子孫後代來說,都是一個宜居的好地方?這正是我們在本章將要探討的課題!

我們將會學習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稱為可持續發展,並了解香港等城市如何利用智慧城市規劃綠色基建節能建築等巧妙的策略,建設一個更美好、更環保、更健康的未來。讓我們開始學習吧!


甚麼是可持續發展城市?

在我們深入探討這些嶄新的策略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主要目標: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城市

背後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你可以這樣理解:這是關於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例如住屋、工作和交通),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我們不能耗盡所有資源或過度污染地球,以致我們的孩子將來一無所有。

可持續發展城市的三大支柱

一個真正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就像一張有三條堅固椅腳的凳子。只要其中一條腿不穩,整張凳子就會倒塌。這三條「腿」或「支柱」必須保持平衡:

  • 1. 環境質素(地球):這是我們常提及的「環保」部分。它意味著擁有清潔的空氣和水源、適當地管理廢物、保護自然和公園,以及善用資源。

  • 2. 社會公平(人民):這是關於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公平和優質的生活。它意味著人們可以負擔得起的住屋、良好的公共交通、醫療服務和安全的社區空間。這是關於為所有市民創造一個宜居和具包容性的城市。

  • 3. 經濟活力(繁榮):城市需要穩健的經濟以提供就業機會和服務。但這必須以不損害環境或剝削人民的方式進行。這是關於長期的經濟健康發展,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利潤。

助記:三個「E」

為了更容易記住這三大支柱,只需記住三個「E」

環E(Environment)+ 公E(Equity)+ 經E(Economy)= 可持續發展城市!


--- 快速回顧 ---
可持續發展城市:一個能夠平衡環境、社會和經濟需求,以確保當前和未來居民擁有良好生活質素的城市。
-------------------


工具箱:如何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實現這種平衡呢?城市規劃師和政府擁有一套策略「工具箱」。這些都屬於課程指引中提及的「更佳及周詳的城市規劃」。讓我們來看看其中三個最重要的工具。

工具一:智慧城市規劃

甚麼是智慧城市規劃?
智慧城市利用科技、數據和互聯網,更有效地管理其資源和服務。想像一下,這就像為城市安裝了「大腦」和「神經系統」,幫助它運行得更順暢。

類比:智慧城市就像人體的神經系統。感應器(如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收集資訊,這些資訊會傳送到大腦(數據中心),以作出明智的決策並迅速作出反應。

它如何有助於可持續發展?

  • 智慧交通:實時交通數據有助於調整交通燈號的時間,以減少交通擠塞和車輛排放。像香港的《香港出行易》應用程式,便能幫助市民規劃公共交通路線,鼓勵減少使用私家車出行。

  • 智慧廢物管理:有些垃圾桶設有感應器,在垃圾桶滿載時會向收集隊伍發出提示。這意味著垃圾車可以沿著最高效的路線行駛,節省燃料並減少空氣污染。

  • 智慧能源:「智能電網」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電力分配,減少能源浪費,並更容易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常見誤區!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認為智慧城市就只是擁有花哨的小玩意和應用程式。真正的目標是利用科技解決城市問題,並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

重點:智慧城市規劃利用數據和科技,使城市更有效率、減少浪費,並創造更美好的居住環境。


工具二:綠色基建

甚麼是綠色基建?
綠色基建是指利用自然系統和綠色空間作為城市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只建造混凝土排水渠,我們不如設計可以自然管理水流的河流和公園。這是關於與大自然「合作」,而非「對抗」。

為何它如此重要?

  • 減少水浸:綠色空間就像巨大的海綿,吸收雨水,減輕排水系統的壓力。

  • 為城市降溫:樹木和公園提供遮蔭並釋放水蒸氣,有助於降低空氣溫度。這有助於對抗城市熱島效應(城市比周邊鄉郊地區溫度高得多的現象)。

  • 改善空氣和水質:植物能夠自然地過濾空氣和土壤中的污染物。

  • 提升幸福感:公園和綠色空間非常適合休閒、運動和促進心理健康。

綠色基建的例子:
  • 綠化屋頂和垂直綠化(綠牆):用植物覆蓋屋頂和牆壁。這能為建築物隔熱(節省冷氣能源!)、吸收雨水,並為野生生物創造棲息地。你在香港的新建築上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設計。

  • 透水路面:使用特殊的道路和行人路面材料,讓雨水滲入地下,而不是直接流入排水渠。

  • 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這是一個描述以更自然方式管理雨水的術語。一個很好的香港例子是活化後的啟德河,它從一條混凝土明渠轉變為一條美麗的城市河流,兩旁種植了植物並設有行人徑,既有助於管理水浸風險,又創造了一個宜人的社區空間。

你知道嗎?

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擁有著名的「超級樹」,它們實際上是巨大的垂直花園!這些「超級樹」能夠產生太陽能、收集雨水,並為附近的溫室提供降溫系統。這就是最具創意的綠色基建!

重點:綠色基建將大自然融入城市,以解決水浸和高溫等環境問題,同時也使城市成為一個更宜居的地方。


工具三:節能建築

甚麼是節能建築?
在像香港這樣人口稠密且炎熱的城市,建築物約佔總用電量的九成,主要用於空調!節能建築(或稱「綠色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旨在盡可能減少能源消耗。

如何實現節能?
主要有兩種方法:

  1. 被動式設計(「非科技」方法):這包括從一開始就做出明智的設計選擇。

    • 建築物朝向:將建築物定位,以避免最猛烈的夏季陽光直射最大的窗戶。

    • 自然通風:設計窗戶和佈局,以鼓勵自然微風穿過建築物。

    • 遮陽:利用建築特色,如遮陽鰭或屋頂懸挑,阻擋陽光直射,減少對空調的需求。


  2. 主動式設計(「高科技」方法):這涉及使用現代科技來節省能源。

    • 高性能窗戶:使用帶有特殊塗層的雙層或三層玻璃窗戶,以阻擋熱量進入。

    • 高效系統:安裝節能LED燈和高效空調系統。

    • 可再生能源: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以產生清潔電力。

香港的實踐

香港設有名為綠建環評(BEAM Plus)的綠色建築認證系統,根據建築物的環保表現進行評級。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位於九龍灣的零碳天地(ZCB),它結合了被動式設計和超過1,500塊太陽能板,旨在產生與其消耗量相等的能源!

重點:透過巧妙地設計建築物和使用高效科技,我們可以大幅減少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碳足跡。


挑戰:知易行難!

發展可持續發展城市聽起來很棒,但它也伴隨著一系列問題和衝突。這就是課程指引中所謂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城市的代價」。

  • 高昂的初期成本:建造綠化屋頂或安裝智慧科技的初期成本可能比傳統方法更高。這可能引發關於誰應為這些升級買單的爭論。

  • 利益衝突:不同的群體(持份者)有不同的優先事項。
    例如:物業發展商可能希望建造一棟高大、能帶來豐厚利潤的住宅大廈。環保團體可能希望保護該大廈將佔用的綠地。當地居民可能擔心新建築物會阻擋他們的景觀和陽光。政府的艱鉅任務就是設法平衡這些衝突。

  • 空間限制:在像香港這樣超級稠密的城市,尋找土地來建造新公園或大型綠化項目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往往導致艱難的抉擇,例如關於是否開發郊野公園部分土地作房屋用途的持續辯論。

  • 行為改變:一個城市即使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回收箱,但如果人們不正確使用它們,也將毫無用處。可持續發展需要公眾教育以及每個人都願意採取更環保的生活習慣。

重點: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涉及做出艱難的抉擇,並平衡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相互競爭的需求。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只有權衡和妥協。


總結:你在可持續發展香港中的角色

我們已經看到,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城市是一項複雜但至關重要的任務。透過結合智慧城市規劃、採用綠色基建和建造節能建築,我們可以應對污染、水浸和高能源消耗等主要的城市問題。

雖然挑戰真實存在,但這些策略為我們的城市提供了一條通向未來的路線圖,讓城市不僅繁榮充滿活力,而且環保、健康,並對每個人都公平。請記住,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不僅僅是政府和規劃師的工作——它需要我們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