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溫習筆記:影響聚落的社會經濟因素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地理科筆記時間,今次我哋會探討一個好有趣嘅範疇:了解點解我哋嘅城鎮會變成今日咁嘅樣。我哋會一齊探索令聚落成長、改變,甚至有時萎縮嘅社會同經濟因素。大家可以將呢啲因素,想像成每個城市背後嘅「秘密故事」——由繁華嘅香港,到寧靜嘅鄉村,都係咁話。


了解呢啲因素非常重要,因為佢可以幫我哋明白點解城市會面對人口過密同污染等問題,亦可以指導我哋點樣規劃一個更美好、更可持續嘅未來。事不宜遲,等我哋一齊深入探索!



第一部分:宏觀視角—城市為何增長?

首先,我哋要搞清楚兩個關鍵術語。佢哋聽落似,但其實有少少分別。唔使擔心,佢哋比想像中易明好多!

1. 都市增長(Urban Growth):呢個純粹係指一個城市入面嘅人口數量增加。就好似一棵植物不斷長高咁。

2. 都市化(Urbanisation):呢個係指一個國家住喺城市嘅人口比例(或百分比)增加。就好似一個花園,越來越多地方種滿植物,而唔係淨係空地咁。

咁,推動呢種增長嘅引擎係乜嘢呢?

城市唔會無緣無故自己變大㗎!有四個主要原因大家必須知道,特別係對香港呢啲地方嚟講。

  • 人口自然增長(Natural Increase of Population)
    呢個係最基本嘅原因。當出生率高於死亡率時就會發生。出生嘅嬰兒多過離世嘅人口,就代表總人口自然會增加。

  • 鄉城遷移(Rural-Urban Migration)
    呢個係一個超重要嘅原因!佢指嘅係人口由鄉郊地區(農村)搬去城市(都市地區)。人們搬遷主要受「推力」同「拉力」因素影響:
    - 推力因素(離開鄉郊嘅原因):工作機會較少、工資較低、缺乏良好教育同醫療等服務、耕作困難。
    - 拉力因素(搬來城市嘅原因):更多工作機會、潛在收入更高、更好嘅教育同醫療設施、刺激同娛樂。

  • 區域重新劃分(Reclassification of Areas)
    有時,一個曾經被視為「鄉郊」嘅地方,會因為發展得太快太大,政府會正式將佢重新定義為「都市」。好似香港嘅荃灣沙田咁,佢哋就係由鄉郊地區轉型成為主要嘅新市鎮。佢哋啲樓冇郁過,只係隨住發展而被重新劃分身份!

  • 經濟與交通發展(Economic and Transport Development)
    當一個城市興建新嘅交通網絡(例如一條新嘅港鐵線)或者發展新嘅產業,佢就會吸引人口同投資。更好嘅交通令市民喺城市生活同工作更方便,從而推動城市擴張。呢個會形成一個循環:發展吸引人,而更多人又會促成更多發展。

類比時間到!想像一下一間新開嘅人氣餐廳。佢吸引到越來越多客人(都市增長)。好快,附近越來越多人會喺嗰度食飯,而唔係留喺屋企煮(都市化)。點解?因為啲嘢食超正(拉力因素),佢哋又加咗外賣服務(交通發展),仲擴充到隔離舖位添(區域重新劃分)!

重點歸納

都市增長係由人口自然增長,以及更重要嘅,人們為咗更好嘅社會同經濟機會而移居城市所共同推動嘅。政府規劃同基礎設施發展亦扮演住舉足輕重嘅角色。



第二部分:城市內部重組—城市如何由內而外改變?

當城市增長時,佢哋唔止會變大;佢哋嘅內部結構亦會隨之改變。人口同商業活動會喺都市區內不斷移動。呢個過程通常被稱為都市化周期

都市化周期的四個階段:

1. 都市化(Urbanisation):我哋剛才討論嘅經典階段。人們從鄉郊地區移居到市中心,令到市中心變得密集同擁擠。

2. 郊區化(Suburbanisation):當市中心變得過於擁擠、嘈吵或昂貴時,有能力嘅居民會開始搬到城市邊緣,即係所謂嘅郊區。佢哋尋求更大嘅居住空間、更清新嘅空氣同更好嘅生活質素,但仍然希望距離城市夠近,方便返工。
香港例子:一家人從旺角嘅細單位搬到將軍澳等新市鎮嘅大單位。

3. 逆都市化(Counter-urbanisation):呢個比郊區化更進一步。人們直接搬離城市及其郊區,去小城鎮或鄉村居住。隨著交通改善同遠程工作可能性增加,佢哋可以享受鄉郊生活,同時保持與外界聯繫。
香港例子:有人從中環搬去大嶼山或西貢嘅鄉村居住。

4. 再都市化(Re-urbanisation):當舊有嘅、通常係破舊嘅市區核心地帶得到改善同重建時,就會發生呢個階段。新建嘅、有吸引力嘅房屋同設施會吸引人們重新遷回市中心。呢個過程通常由政府主導嘅都市更新項目推動。
香港例子:觀塘等舊區嘅重建項目,吸引新居民同企業重返該區。

推動內部重組嘅關鍵過程:
  • 都會衰落(Urban Decay):指市區核心地帶因建築物老化、缺乏投資以及商業遷出而變得破舊失修。

  • 都市蔓延/入侵(Urban Sprawl / Encroachment):城市無序地向外擴展到周邊鄉郊地區,往往侵佔農地同自然棲息地。

  • 都會重建與更新(Urban Redevelopment and Renewal):改善都市地區嘅過程。佢可以包括拆除舊建築並興建新建築(重建),或者改善現有建築(更新)。

常犯錯誤要避免

唔好將郊區化逆都市化撈亂呀!
- 郊區化係搬去城市嘅邊緣
- 逆都市化係完全搬城市。


快速溫習框

都市化周期:市中心增長(都市化)-> 人口遷往邊緣(郊區化)-> 人口遷往鄉郊(逆都市化)-> 人口遷回改善咗嘅市中心(再都市化)。



第三部分:理性選擇?居住於高風險地區

有時,聚落會喺一啲看似危險嘅地方發展,例如活火山附近或者地震帶。喺嗰度居住係咪理性嘅選擇呢?答案係複雜嘅,呢個正好說明社會同經濟因素點樣可以蓋過感知到嘅風險。

點解人們仍然居住喺災害高危地區?

等我哋睇吓一啲可能會令人選擇留低嘅優勢(機會)。

經濟優勢:
  • 肥沃土地:火山灰會令土壤異常肥沃,非常適合耕種。對農民嚟講,呢個經濟效益可能比火山爆發嘅風險更具吸引力。

  • 旅遊業:自然災害可以創造出壯麗嘅景觀,吸引遊客。想像一下火山附近嘅溫泉,或者板塊活動形成嘅優美山脈。呢啲會為酒店、餐廳同導遊等行業創造就業機會。

  • 資源:板塊活躍地區通常蘊藏豐富嘅礦物同地熱能,提供就業機會同能源。

  • 缺乏其他選擇:對好多人嚟講,尤其係發展中地區,搬遷並唔係一個選擇。佢哋可能冇足夠金錢或技能去其他地方開展新生活。災害高危地區係佢哋唯一嘅家園同生計來源。

社會與政治優勢:
  • 家庭與社區聯繫:人們可能喺一個地區住咗幾代人。佢哋嘅家族歷史、朋友同埋整個社交網絡都喺晒嗰度。離開就意味住要放棄佢哋嘅社區。

  • 風險感知:人們可能唔覺得風險好高。佢哋可能會諗:「我呢世人都未見過佢爆發,所以都唔會發生喺我身上」,或者佢哋可能對自己嘅安全有強烈嘅信念。

  • 對防護措施有信心:喺較發達嘅地區,人們相信有監測、預警系統同工程技術(例如防震建築)可以保障佢哋嘅安全,從而降低佢哋對危險嘅感知。

你知唔知?意大利嘅那不勒斯市住咗幾百萬人,佢就喺維蘇威火山隔離,呢座係一座著名又危險嘅火山。人們留低嘅原因係因為呢個城市擁有豐富嘅歷史、文化同經濟機會,佢哋亦相信科學家正密切監測緊火山。

重點歸納

選擇喺一個特定聚落居住,唔單止係關於自然地理。佢係一個基於社會聯繫經濟需求感知風險水平之間複雜平衡嘅理性選擇。對好多人嚟講,當中嘅好處遠遠蓋過潛在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