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大氣過程!

大家好!準備好一起探索每日塑造我們世界的無形力量了嗎?這一章,我們會深入了解大氣過程——即是驅動天氣與氣候的引擎。我們會探討三大關鍵元素:熱力(能量)、運動(風)與水分(水)。

為何這如此重要?因為理解這些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弄清楚由香港為何會有颱風,到沙漠為何會於特定地方出現等等所有事情。雖然看起來可能很複雜,但我們會將它們拆解成易於明白的部分。一起開始吧!


第一部分:大氣的引擎——熱力與能量

將太陽想像成我們地球的終極能量來源。地球如何接收與運用這些能量,就是所有天氣現象的起點。

地球能量收支:一場平衡大戲

正如銀行戶口一樣,地球也有它的能量收支。地球需要平衡由太陽獲得的能量,與它散發回太空的能量。如果收入多過支出,地球就會變暖。如果支出多過收入,就會變冷。

  • 收入:主要的能量「收入」是太陽入射輻射(英文INcoming SOLar radiATION的縮寫,即是insolation)。這些是由太陽到達地球的能量,屬於一種短波輻射
  • 支出:地球會將熱力輻射回太空。這叫做地表輻射,屬於一種長波輻射

為了讓地球保持穩定的溫度,能量收支必須平衡:太陽入射輻射 = 地表輻射

影響溫度的因素

為何北極那麼冷,但香港又熱又濕?因為不同地方接收與保存熱力的方式都不同。以下是主要原因:

1. 緯度(最主要的!)

這是最重要的因素。關鍵在於太陽的入射角

比喻:想像你拿著手電筒。如果你垂直照射(好似在赤道那樣),光線會集中在一個細小、光亮的圓形範圍。但如果你斜角照射(好似在兩極那樣),同樣的光線會分散在一個大很多的範圍,所以強度會減弱。

  • 赤道附近(低緯度地區):太陽在天空高處。太陽能集中。結果?溫度更高。
  • 兩極附近(高緯度地區):太陽在天空低處。太陽能分散。結果?溫度更低。
2. 海拔

有沒有留意到,即使在熱帶國家,山頂都是冷冰冰?這就是海拔的影響。

  • 海拔越高,溫度就越低。原因是因為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密度較低),所以難以保存熱力。大氣層主要是由地表輻射從地面向上加熱,所以你離地面越遠,溫度就越低。
3. 距離海洋的遠近(大陸性)

說到溫度變化,水的反應真的很慢。

  • 加熱與冷卻都很慢
  • 陸地加熱與冷卻都很快

這意味著:

  • 沿海地區(好似香港)溫和的氣溫。夏天比內陸地區涼爽,冬天比內陸地區溫暖。這叫做海洋影響
  • 內陸地區(好似中國內陸)極端的氣溫。夏天非常熱,冬天非常冷。這叫做大陸性
4. 雲量

雲扮演雙重角色,好似遮陽傘又好似棉被。

  • 日間:雲會將陽光反射回太空,讓地面天氣涼爽些。
  • 夜間:雲會困住由地球散發出來的長波輻射,好似棉被那樣,讓天氣溫暖些。

你知道嗎?這就是為何冬天晴朗無雲的夜晚會比多雲的夜晚冷很多!所有熱力都直接散發去太空。

熱力與能量的重點提要

- 能量收支:地球平衡接收到的短波輻射(太陽入射輻射)與散發出的長波輻射。
- 緯度是關鍵:赤道因為陽光集中而炎熱;兩極因為陽光分散而寒冷。
- 高處較冷:溫度隨著海拔增加而降低。
- 陸地與海洋:沿海地區氣溫溫和;內陸地區氣溫極端。


第二部分:萬物移動——大氣運動

熱力是燃料,但現在我們需要引擎。這個引擎由氣壓差異驅動,而氣壓差異就會產生風。風就是空氣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的簡單運動。

什麼是氣壓?

它就是你上方空氣柱的重量向下壓。你感受不到它,因為它由四面八方壓著你,但它一直都在!

  • 高氣壓(H):寒冷、下沉的空氣形成。這些空氣密度高,比較重。通常會帶來晴朗與穩定的天氣。
  • 低氣壓(L):溫暖、上升的空氣形成。這些空氣較輕。當它上升時,會冷卻並形成雲。通常會帶來多雲、有雨與不穩定的天氣(好似颱風那樣!)。

記憶小貼士:「H」字頭的「Happy」(開心),代表晴朗天氣;「L」字頭的「Lousy」(惡劣),代表下雨天氣。

三圈環流模式:全球風力機器

不用驚,如果一開始覺得有些難懂都沒關係!這是一個簡化的模型,展示了空氣如何在全球以巨大的「環流圈」或者「環流」形式循環。它解釋了為何我們會在某些緯度有沙漠,而在其他緯度有熱帶雨林。

每個半球有三個環流圈:

  1. 經圈環流(哈得萊環流)(0° 至 30°):最簡單與最強大的環流圈。

    步驟一:赤道(0°),強烈的加熱讓溫暖、潮濕的空氣上升。這產生一個有大量降雨的低氣壓帶(嘿,熱帶雨林就是這樣來的!)。
    步驟二:空氣在大氣層高處向兩極移動,然後冷卻,並在南北緯30°附近下沉
    步驟三:下沉空氣形成一個乾燥的高氣壓帶(嘿,全球的沙漠就是這樣來的!)。然後空氣以地面風的形式流回向赤道。

  2. 極地環流(60° 至 90°):極地的迷你版哈得萊環流。

    步驟一:兩極(90°),非常寒冷、濃密的空氣下沉,形成高氣壓
    步驟二:這些空氣以地面風的形式流向赤道。
    步驟三:南北緯60°附近,這些寒冷的極地空氣遇到來自南方較暖的空氣,迫使較暖空氣上升。這產生一個低氣壓帶

  3. 費雷爾環流(30° 至 60°):中間的「齒輪」。它並不是直接由溫度驅動,而是由經圈環流與極地環流的運動所驅動。它完成了整個循環模式。

行星風系

這些環流圈中空氣的運動產生了我們主要的全球風。由於地球自轉,風並不是由高氣壓直接吹向低氣壓;它們會彎曲。這叫做科里奧利效應

  • 信風:由副熱帶高氣壓帶(30°)吹向赤道低氣壓帶(0°)。水手以前會利用這些風進行貿易航線。
  • 西風:由副熱帶高氣壓帶(30°)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60°)。這些風影響了大部分歐洲與北美洲。
  • 極地東風:由極地高氣壓帶(90°)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60°)。
大氣運動的重點提要

- 高至低:風是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的運動。
- 上升與下沉:溫暖、上升空氣 = 低氣壓(有雨)。寒冷、下沉空氣 = 高氣壓(乾燥)。
- 三圈環流模式:解釋了全球氣壓與風的模式,每個半球有三個環流圈(經圈環流、費雷爾環流、極地環流)。
- 全球風:這個模式讓我們認識到信風、西風與極地東風。


第三部分:大氣的水源——水分

現在來到最後一個元素:水。水如何進入空氣?更重要的是,它又如何以雨的形式離開空氣?

濕度與凝結:基礎知識

  • 濕度:空氣中水蒸氣(氣態水)的含量。

    比喻:將空氣想像成一塊海綿。一塊溫暖的海綿可以比寒冷的海綿吸納更多水。同樣地,溫暖的空氣可以比寒冷的空氣容納更多水蒸氣。

  • 飽和與露點:當空氣這塊「海綿」完全充滿水蒸氣時,我們就說它達到飽和狀態。發生這種情況的溫度叫做露點溫度
  • 凝結:如果飽和空氣再進一步冷卻,它就無法容納所有水蒸氣。多餘的水蒸氣會變回微小的液態水滴。這個過程叫做凝結。雲與露水就是這樣形成的!

快速複習:雲的形成要素
1. 含有水蒸氣的空氣必須冷卻到它的露點。
2. 空氣中必須有微小的粒子(塵埃、花粉、鹽粒)作為水凝結的依附點。這些叫做凝結核

降水類型(雨的形成方式)

要下雨,大量空氣就需要上升、冷卻與凝結。主要有三種方式讓空氣上升:

1. 對流雨

這就是你經典的夏季雷暴雨。

步驟一:太陽強烈加熱地面。
步驟二:地面直接加熱其上方的空氣。
步驟三:這團熱空氣變得比周圍空氣輕,並迅速上升,好似熱氣球那樣。
步驟四:當它上升時,會冷卻,凝結形成又大又高的積雨雲,導致大雨、雷暴與閃電。
在哪裡出現?常見於熱帶地區(好似新加坡)的下午,以及香港的夏季。

2. 地形雨

這發生在風遇到山脈或山丘的時候。

步驟一:來自海洋的潮濕空氣到達山脈時,被迫上升。
步驟二:當空氣沿山坡上升時,會冷卻、凝結並形成雲。
步驟三:迎風坡(面向風的一邊)會下大雨。
步驟四:當空氣越過山脈時,它已經失去大部分水分。然後它會在另一邊下沉並變暖。這會在背風坡形成一個乾燥區域,叫做雨影區
在哪裡出現?香港山脈的迎風坡(好似大帽山)會接收到更多降雨。

3. 鋒面雨

這發生在兩個不同溫度的大氣團相遇的時候。這個交界點叫做鋒面

步驟一:一個溫暖、輕的氣團遇到一個寒冷、濃密的氣團。
步驟二:溫暖的空氣無法推開沉重的寒冷空氣,所以被迫向上爬升,越過寒冷空氣之上。
步驟三:當溫暖空氣上升時,會冷卻,並在鋒面沿線形成廣泛的雲與雨。
在哪裡出現?這與冷鋒颱風等天氣系統有關,這些在香港的天氣裡面非常重要。

水分的重點提要

- 下雨的條件:空氣必須上升冷卻凝結
- 對流雨:由炎熱地面加熱空氣,導致空氣上升氣流而引起。
- 地形雨:由空氣被迫越過山脈而引起,形成濕潤的迎風坡與乾燥的背風坡(雨影區)。
- 鋒面雨:由暖空氣被迫上升到冷空氣之上而引起。


融會貫通:全球氣候帶

當你將全球的熱力(溫度)、運動(氣壓與風)與水分(降水)模式結合起來,你就會得到世界上主要的氣候帶!

  • 赤道區全年炎熱潮濕,因為有直接陽光(熱力)以及在赤道低氣壓帶的上升氣流(運動與水分)。
  • 熱帶沙漠區(南北緯30°附近)炎熱乾燥,因為在副熱帶高氣壓帶有下沉的乾燥空氣(運動)。
  • 極地地區極度寒冷乾燥,因為太陽入射輻射微弱(熱力)以及在極地高氣壓帶有下沉空氣(運動)。

就是這樣了!你現在已經明白了形成地球多樣天氣與氣候的基本過程。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