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學習筆記:可持續發展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可持續發展」章節的學習筆記。無需擔心,即使這個題目聽起來龐大、複雜,我們都會將其分解成簡單易懂的部分。你可以試想,這個主題是教我們如何在今日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亦要確保未來的人們都能做到同樣的事。總之,就是要對地球以及對人,都更明智、更公平!
第一部分:「可持續發展」是什麼?為何要這樣做?(理念)
核心理念:滿足當代人需要之餘,不損害未來
試想你家裡有個很大、很好吃的蛋糕。你現在想吃一些,這絕對是合理的!但你也要確保有足夠的蛋糕留給你的弟妹,甚至可能留到下星期的慶祝活動。你不能自己一個人吃光整個蛋糕。
可持續發展就是如此,只不過對象變成了整個地球。聯合國提出的官方定義,值得我們記下: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們用地球的資源(例如水、樹木以及能源)來改善現在的生活,但要用得有智慧,如此未來世代才能有足夠的資源好好地生活。
三大支柱:一個平衡術
要讓可持續發展得以實行,我們需要平衡三個重要的範疇。你可以想像它好似一張三腳凳。如果你移除其中一隻腳,整張凳子就會倒塌!所以,三大支柱都必須堅固而且互相配合。
三大支柱是:
1. 環境保護: 這是要保持我們的地球健康。意即要保護空氣與水源免受污染、保育森林與海洋,以及照顧所有不同的動植物(這就是生物多樣性)。
2. 社會公平: 這是要確保所有人都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意即,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獲得教育、醫療、潔淨水源以及成功的機會。目的是為了所有人,而非僅是少數人,去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
3. 經濟效益(繁榮): 這是指要有一個健康的經濟,讓市民找到工作,企業可以蓬勃發展。但是,這個發展模式絕對不可以損害環境或者社會。重點是要達成長期的經濟成功,而非僅是為了賺取快錢而去污染環境或者剝削他人。
記憶小貼士!
記住三大支柱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三個E」:
Environment (環境) + Equity (社會公平) + Economy (經濟)
第一部分重點撮要
可持續發展不單止是「環保」那麼簡單。它是一種平衡的方法,透過同時照顧我們的環境、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以及建設一個強大的經濟,來確保當代與未來的人們都能過上美好生活。
第二部分:可持續發展在現實生活的展現(實踐經驗)
好了,我們已經了解了理論。但可持續發展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是怎樣的呢?不如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家、香港以及其他地區的真實例子吧。
1. 低碳交通系統
這是什麼? 意指以產生極少二氧化碳(一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方式運載乘客。
例子:
- 在香港,港鐵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效率超高,而且用電力運作,這就代表路上的污染車輛會更少。
- 在我們國家,高鐵網絡的發展將各城市用快速電動列車連接起來,大大減少了搭飛機與駕車的需求。
如何展現可持續性: 它減少空氣污染(環境),為數百萬人提供實惠又方便的交通(社會),並透過高效運載人流來支持經濟活動(經濟)。
2. 可持續廢物管理
這是什麼? 意指要更明智地處理我們的垃圾,而非一味丟棄到堆填區。
例子:
- 香港的「綠在區區」回收網絡與即將推出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都鼓勵市民減廢、重用以及回收。
- 許多城市現在都運用科技將廚餘轉化為沼氣,一種可再生能源。
如何展現可持續性: 它減少堆填區所需的土地面積並降低污染(環境),為社區創造更潔淨的居住環境(社會),同時亦可以在回收與能源行業創造就業機會(經濟)。
3. 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什麼? 它意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令人驚嘆的多樣性 — 從最微小的昆蟲到最大的鯨魚,以及牠們賴以生存的森林與海洋。
我們做了什麼?
- 在香港,我們劃定了郊野公園與海岸公園來保護自然棲息地與物種,例如中華白海豚。
- 在我們國家,我們亦做出了巨大努力去保護瀕危物種。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設立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幫助牠們擺脫滅絕的危機。
如何展現可持續性: 它保護大自然的微妙平衡(環境),為市民提供優美的自然空間去享受與學習(社會),同時亦可以支持生態旅遊的發展(經濟)。
4.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
這是什麼? 這是關於改變我們的習慣。它指我們在消費時會思考買什麼,而企業亦會考慮牠們生產的方式。
例子:
- 作為消費者,你可以選擇較少包裝的產品,避免使用即棄塑膠(例如飲管),以及不要浪費食物。
- 企業可以採用循環再造物料,減少工廠的能源消耗,以及設計更耐用的產品。
你知道嗎? 「惜食香港」運動是政府的一項倡議,旨在鼓勵全社區減少廚餘。
如何展現可持續性: 它有助保護自然資源(環境),可以為個人與企業節省金錢(經濟),並推廣一種對地球負責任與關愛的文化(社會)。
第二部分重點撮要
可持續發展其實無處不在!從我們出行的方式、廢物管理,到如何保護大自然與選擇消費,這些實際行動都正協助我們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第三部分:誰有責任?這是團隊合作!
那麼,這些事應該由誰去處理呢?簡而言之就是:所有人。在本學科,我們將不同的參與群體稱為持份者。持份者是指任何對某個議題有興趣或受其影響的個人或群體。對於可持續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是持份者!
不同持份者的角色與責任
政府
角色: 規則制定者與大規劃者。
責任:
- 制定環境保護法律與政策(例如香港的塑膠購物袋收費)。
- 投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例如興建可再生能源設施)。
- 向公眾宣傳保育的重要性。
- 就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議題,與其他國家合作。
商界
角色: 生產者與創新者。
責任:
- 採用更潔淨、更環保的生產流程(意即企業社會責任或CSR)。
- 減少營運產生的廢物與污染。
- 開發並銷售可持續產品(例如節能電器)。
- 確保員工獲得公平對待與有安全的工作環境。
教育界(學校與大學)
角色: 知識傳播者。
責任:
- 教導學生(例如你們!)認識可持續發展。
- 進行科學研究,尋找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
- 在校園推廣綠色生活習慣(例如設置回收箱與節約能源)。
非政府組織 (NGOs)
角色: 監察者與社區倡議者。
責任:
- 提高公眾對環境議題的意識(例如綠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會)。
- 組織社區活動,例如清潔沙灘與植樹。
- 監察政府與商界的行動,確保牠們兌現承諾。
個人(意即你們!)
角色: 日常生活的英雄。
責任:
- 實踐「3R」:減少使用、物盡其用、循環再造。
- 在家裡節約資源:隨手關燈與節約用水。
- 作為消費者,做負責任的選擇:只買你需要的東西與支持可持續品牌。
- 參與社區的保育活動。
請記住,你們每日微小的行動,累積起來,真的會帶來巨大的改變!
快速重溫:常見的誤解
一個常見的誤解就是認為:「這是政府的問題,與我無關。」正如我們所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共同責任。 只有當每個持份者,從政府到每個個人,都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功。這是一場團隊合作!
第三部分重點撮要
推動環境保育與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團隊合作。政府制定規則,商界創新,教育界傳授知識,非政府組織倡議,而個人則每日付諸行動。每個人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