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溫習筆記

課題:社會關懷的需要與在人生不同階段所擔當的角色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這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的溫習筆記!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我們常說要建立一個「關愛共融」的社區呢?又或者當有人開始與鄰居疏離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呢?這個課題就是要探討這些了!

我們將深入探討為何我們需要社會關懷,尤其是在香港這個急速的城市。我們亦會了解社會關懷的各種角色,以及其主要的兩種提供模式。這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幫助你了解身邊的世界與你身處其中的角色。不如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不斷變化的社區 —— 為何我們需要更多關懷?

想想你爺爺嫲嫲那一代,他們可能全部鄰居都叫得出名字。但是現今,我們可能連住在隔壁的人都不認識。這種轉變,我們就稱之為社區連繫斷裂。這些「連繫」就好像將社區黏合在一起的無形黏合劑一樣。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斷裂呢?

現代生活中有幾個因素令這些連繫變得脆弱。不如我們看看主要有些什麼:

• 科技發展:我們在網路上的連繫可能多了,但是與身邊真實的人的連繫卻可能少了。例如,整晚用電話上網,而不是與家人或鄰居聊天。

• 個人主義:這是一種「我」優先於「我們」的思維。雖然獨立是好事,但過度的個人主義可能意味著人們較少願意幫助他人或者參與社區事務。

• 工時長及不定時:這在香港真的好普遍!當人們工作過度又疲累的時候,他們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與鄰居交流或者參與社區活動了。

• 社區流動性高:現在的人搬家、轉校、轉工都比以前頻繁。如果自己或者人們時常搬來搬去,就很難與鄰居建立穩固而長久的關係。

社區連繫變弱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當「社區黏合劑」變得脆弱的時候,就可能導致一些嚴重的問題:

• 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我們失去了令我們有歸屬感的簡單而友善的互動。

• 資訊隔閡與孤立無援:人們可能不知道社區有什麼支援服務,又或者即使身處人山人海的城市,亦會感到孤單和脫節。

• 互相支援減少:如果你不認識你的鄰居,你又可以叫誰幫你收包裹,或者你不在家的時候幫你照看家裡呢?

• 社會問題:在極端情況下,社區連繫的缺乏可能導致更高的罪案率和社會失序,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問責意識會減低。

第一部分重點

現代生活(科技、長工時等)令我們的社區連繫變得脆弱。這種情況令我們感到更加孤立,支援亦減少,這就是為何有組織的社會關懷,對於我們的健康和福祉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第二部分:社會關懷的巨大力量

好了,我們知道有問題。那麼解決方法是什麼呢?就是社會關懷!但是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社會關懷就是為社區裡的人提供協助和支援,以提升他們的福祉。它在建立更強大的個人和社會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以下是社會關懷的主要角色。毋須擔心,我們將逐一講解。為了幫助你記住,可以想想這個縮寫 R.E.C.C.B.社會關懷幫助我們重新「連繫」(RECConnect) 和「成就更好」(Become better)!

社會關懷的五個關鍵角色 (R.E.C.C.B.)

R - 互惠互助 (Reciprocity and Mutual Care)
這就是「我幫你,你幫我」的概念。社會關懷教導我們如何施予和接受支援。它建立了一個互相幫助的循環。例如,一個大學生自願為小學生補習,從中獲得寶貴的教學經驗以及一份使命感。

E - 同理心與承擔 (Empathy and Commitment)
社會關懷幫助我們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透過幫助弱勢社群(例如長者或殘疾人士),我們會培養同理心(理解他們的感受),並對將社區變得更好而建立更強烈的承擔

C - 自信心 (Confidence)
信不信由你,幫助人其實都是幫助自己!當你參與社會關懷活動,例如做義工,你會學到新技能,並看到自己可以帶來的正面影響。這是一個建立個人自信心和自尊的好方法。

C - 溝通及解難能力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社會關懷涉及與不同的人合作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這是一個培養你溝通技巧(聆聽、解釋)以及在團隊中尋找解決方案能力的絕佳練習。

B - 全面發展且具社會責任感的個人 (Balanced and Social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s)
歸根究底,社會關懷的目標是幫助人成長為全面發展和有責任感的公民。它將我們的焦點從單單的「我」轉移到「我們」,鼓勵我們對家庭、社區和社會承擔一份責任。

第二部分重點

社會關懷不單是幫助人;它亦有助於我們自己。它培養我們的同理心、自信心和各種能力 (R.E.C.C.B.),令我們成為更全面發展、有責任感,並積極貢獻社會的個人。


第三部分:兩種支援模式 —— 正式支援 vs. 非正式支援

那麼,究竟是誰提供這些支援呢?它來自兩個主要來源。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你病了,正式支援就好像看醫生(專業人員),而非正式支援就好像你媽媽煲湯給你喝(親人提供的個人支援)。

正式支援:官方支援系統

正式支援是由政府非政府機構 (NGOs) 提供的有組織、有系統的支援。

• 由誰提供?
- 政府:例如:香港社會福利署。
- 非政府機構 (NGOs):例如:東華三院、保良局、香港青年協會。 這些是非牟利團體,為社區提供服務。

• 形式是怎樣?
- 資訊和支援服務:這些是你看到和用得到的東西,例如社區中心、安老院、輔導熱線和食物銀行。
- 建立關愛社會的政策:這些是政府的「規例」和計劃,旨在幫助市民,例如提供經濟援助(例如: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通過保護兒童的法例,以及資助社區項目。

非正式支援:人際網絡的力量

非正式支援是我們從身邊的人獲得的非官方、日常的支援。它是一個強大社區的基礎,來自個人生活層面(你的個人生活)和廣闊的社區

• 由誰提供?
- 家人、朋友、鄰居、同事。基本上,就是你個人圈子裡的任何一個人!

• 形式是怎樣?
- 它主要是圍繞著社會支援網絡。這是你個人可以依靠的「團隊」。
- 例子:朋友在你感到壓力時聆聽、鄰居幫你婆婆買菜、家庭成員互相照應、同事在你緊急情況下幫你頂替。

快速回顧:正式支援 vs. 非正式支援

特點 ---- 正式支援 ---- 非正式支援

提供者: ---- 政府及非政府機構 ---- 家人、朋友、鄰居

結構: ---- 有組織、專業 ---- 自然自發、非官方

例子: ---- 社區中心、政策 ---- 幫助朋友、家庭支援

你知道嗎?

正式支援和非正式支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相輔相成。例如,一個正式的政府計劃可能會向家庭提供資助(正式支援),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照顧家中長者(非正式支援)。

第三部分重點

社會關懷主要以兩種方式提供。正式支援是來自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有組織支援。非正式支援則是來自家人、朋友和社區的日常支援。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兩者之間強而有力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