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研習指南

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個超重要章節的學習筆記: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倫理與宗教課需要上一堂歷史課呢?」這可是個很好的問題!你可以這樣想:要理解一部電影,你必須了解它的背景設定和角色人物。這個章節的重點,就是為耶穌的生平與教導奠定基礎。當時的政治局勢、不同的宗教團體,以及重大的歷史事件,都對你在《新約》中讀到的故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理解這些背景,會讓之後的一切都變得更加清晰!

一開始如果覺得人名和團體很多,別擔心。我們會把它們拆解成簡單、容易記住的部分。我們開始吧!


政治局勢:誰在掌權?

首先要知道的是,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並不是一個獨立國家。它處於龐大而強大的羅馬帝國的控制之下。這是關於當時政治局勢最重要的一點。

羅馬佔領

想像一下你的學校被一間來自另一個國家、規模更大、勢力更強的學校接管了。他們會做重大決定,徵收金錢(稅收),並派駐自己的士兵來維持秩序。這正是猶太人在羅馬佔領下的真實寫照。這造成了很大的緊張關係,因為許多猶太人認為只有上帝才是他們的統治者,而不是外來的皇帝。

主要統治者

那麼,日常發號施令的究竟是誰呢?羅馬人採用了一種有兩種主要統治者體系的制度。

希律王(及其子嗣)

羅馬人經常任命一位本地的「附庸國王」來替他們管理一個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希律王(常被稱為大希律)。

  • 他是誰:一位權力來自羅馬的本地國王。他以其驚人的建築項目聞名,例如對耶路撒冷猶太聖殿進行了大規模而華麗的翻新。
  • 問題所在:他並非出自傳統的猶太王室血統,而且他以極其殘酷和多疑而聞名。許多猶太人視他為羅馬的傀儡,而非真正的國王。
  • 在他之後:他死後,他的王國被分給了他的兒子們(例如希律安提帕,你會在《福音書》中讀到他)。
巡撫(羅馬總督)

在某些地區,特別是像猶大這樣的「麻煩」地區,羅馬人會派遣自己的官員直接統治。這就是巡撫

  • 他是誰:一位強大的羅馬官員,其主要職責是為皇帝徵稅並維持和平(利用羅馬士兵)。
  • 實際權力:儘管可能有本地國王的存在,但巡撫掌握著最終的軍事和司法權力。他甚至可以下令處決。最著名的例子是本丟·彼拉多,這位總督監督了耶穌的審判。
本節重點:

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是一個處於羅馬控制下的緊張之地。日常事務由本地的「傀儡」國王(如希律)和強大的羅馬總督(如彼拉多等巡撫)共同管理。耶穌就誕生在這樣一個政治高壓鍋般的世界裡。


宗教版圖:不同的猶太教派

就像今天一樣,並非所有同一宗教的人都有相同的信仰或行為方式。公元一世紀的猶太人分為幾個重要的群體,或者說「教派」。你可以把他們想像成同一民族內的各種俱樂部,甚至是不同的政黨。他們都認為自己是猶太人,但對於信仰以及如何應對羅馬人,他們卻有著非常不同的想法。

公會:猶太最高議會

在我們認識這些教派之前,先來談談他們的「議會」吧。公會是耶路撒冷最高的猶太議會和法庭。它由71名成員組成,其中包括來自兩大主要教派——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的成員。他們對猶太人的宗教和民事事務擁有管轄權,但他們的權力受到羅馬人的限制(例如,他們不能自行執行死刑)。

主要教派(黨派)

撒都該人
  • 他們是誰:強大而富有的精英階層。他們大多數是高級祭司,控制著耶路撒冷的聖殿
  • 主要信仰:他們非常保守,只接受《聖經》的前五卷書(即《摩西五經》)。他們相信復活、天使或來生等事物。
  • 對羅馬的立場:他們通常與羅馬人合作。為什麼呢?為了維持和平,並保護他們的財富和權力地位。
  • 記憶小貼士:撒都該人很「傷心,你看到了嗎」(Sad, you see),因為他們不相信復活!
法利賽人
  • 他們是誰:大多是普通信徒(非祭司),精通猶太律法。他們深受民眾歡迎和尊重。
  • 主要信仰:他們接受整部《舊約》以及一套「口傳傳統」(世代相傳的詮釋)。他們相信復活、天使和來生。他們專注於將上帝的律法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微小細節中。
  • 對羅馬的立場:他們不喜歡羅馬統治,但通常不支持暴力反叛。他們經常在律法詮釋上與耶穌發生衝突。
  • 記憶小貼士:法利賽人對遵循每一條規條都非常「講究」(fussy)。
奮銳黨人
  • 他們是誰:革命者!這些是熱情的猶太愛國者,他們相信武裝反抗是擺脫羅馬統治的唯一途徑。
  • 主要信仰:他們的座右銘基本上是「除了上帝,別無君王!」他們認為向羅馬皇帝納稅是對上帝的背叛。
  • 對羅馬的立場:暴力反對。他們想武力驅逐羅馬人。
希律黨人
  • 他們是誰:一個政治團體,而非宗教團體。他們是希律王家族的支持者。
  • 主要信仰:他們的主要目標是維持希律王家族的權力。
  • 對羅馬的立場:親羅馬,因為希律家族的權力來自羅馬。
  • 記憶小貼士:這個很容易記!希律黨人就是支持希律王的人。
艾賽尼人
  • 他們是誰:一個認為社會過於腐敗的群體。他們經常隱退到獨立、隔離的社區生活,幾乎像修道士一樣。
  • 主要信仰:他們專注於禮儀上的潔淨和群體生活。他們認為耶路撒冷的聖殿祭司制度已經腐敗。
  • 對羅馬的立場:完全隱退。他們不想與政治或羅馬人有任何瓜葛。
  • 你知道嗎?許多學者認為艾賽尼人就是產生了著名死海古卷的社群!
本節重點:

猶太社會並非鐵板一塊。它由富裕的、親羅馬的撒都該人、廣受歡迎並專注於律法的法利賽人、革命性的奮銳黨人以及其他團體組成。這些深刻的分歧解釋了為什麼如此多不同的人會對耶穌產生如此多樣的反應。


重大事件:聖殿的毀滅(公元70年)

這是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捩點。耶路撒冷的聖殿不僅僅是一座建築物;它是猶太教的核心。它是唯一可以向上帝獻祭的地方。它是猶太人身份、文化和敬拜的中心。

發生了什麼?

猶太人和羅馬人之間醞釀已久的緊張關係終於爆發了。

  1. 約公元66年,由奮銳黨人領導的猶太革命者發動了一場針對羅馬的全面反叛。
  2. 反叛雖然激烈,但羅馬軍隊卻更加強悍。他們派遣了最優秀的將軍來鎮壓這場叛亂。
  3. 公元70年,經過漫長而殘酷的圍攻後,羅馬軍隊佔領了耶路撒冷並做出了難以想像的舉動:他們燒毀並徹底摧毀了聖殿

後果:為何這是一個轉變局勢的關鍵點

聖殿的毀滅改變了一切,並且是永遠的改變。以下是其影響:

  • 撒都該人的終結:撒都該人的權力基礎是聖殿。聖殿一被摧毀,他們的權力、財富和影響力來源也隨之消失。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從歷史上消失了。
  • 法利賽人的崛起:沒有了獻祭用的聖殿,猶太教必須適應才能生存。焦點轉移到了學習律法、禱告,以及在各地的會堂中敬拜。這正是法利賽人所擅長的!他們的思想方式塑造了猶太教的未來,成為今天所知的拉比猶太教。
  • 基督教的新道路:早期基督徒(當時仍被視為一個猶太教派)也受到了影響。聖殿的毀滅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的信仰不再與一個實體地點綁定。這強化了「信靠耶穌就是新的聖殿」這個觀念,從而使猶太教和新興的基督教信仰之間產生了更明確的分離。
本節重點:

公元70年聖殿的毀滅是一場災難性的事件,它終結了獻祭制度和撒都該人的權力。它使得法利賽人的路線在猶太教中佔據主導地位,並幫助新興的基督教運動建立起獨特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