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蹟——治癒

大家好!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耶穌事奉中最奇妙的一個部分:治癒神蹟。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耶穌醫治人們的故事如此重要呢?它們遠不止是炫酷的魔術表演呢!在本章中,我們會探索這些治癒神蹟真正的意義。我們會看看耶穌為何行這些神蹟、人們如何回應,以及這些不可思議的事件教導我們關於祂身份和使命的甚麼。剛開始覺得有點難也不用擔心——我們會一起拆解它的!


耶穌為何行治癒神蹟?宏觀視角

耶穌的神蹟並非隨機發生。它們是祂工作的一個核心部分,並且總有更深層的目的。把它們看作是指向祂身份的路標吧。為了應付HKDSE考試,請記住以下幾個關鍵原因:

  • 彰顯祂的能力和權柄:這些治癒顯示耶穌擁有神聖能力,不單止凌駕於疾病之上,更凌駕於世上一切不妥的事物,包括罪和苦難。
  • 展現祂的憐憫:耶穌並非只是炫耀。祂真心憐憫那些受苦的人,並渴望幫助他們。憐憫是指「與人一同受苦」,而耶穌的行動是出於愛。
  • 鼓勵信心:治癒往往與一個人的信心(他們對耶穌的信任或相信)息息相關。神蹟幫助人們相信祂以及祂關於上帝國度的信息。
快速溫習箱:核心主題

當你分析任何治癒神蹟時,請留意課程大綱中的這些概念:

1. 耶穌的能力:祂有醫治的權柄。
2. 耶穌的憐憫:祂被人們的苦難所動。
3. 信心的角色:尋求治癒者的信念往往至關重要。
4. 人們的反應:群眾和領袖如何回應?(例如:驚訝、恐懼、憤怒)。
5. 隱藏的身份(彌賽亞的秘密):耶穌為何有時會吩咐人們保守神蹟的秘密?



讓我們看看《馬可福音》中的故事

故事1:耶穌醫治患大痲瘋病的人(馬可福音 1:40-45)

你知道嗎?

在古代,「大痲瘋病」是許多皮膚病的統稱。患有大痲瘋病的人被視為「不潔淨」,被迫住在城外。他們是社會的棄兒,與家人、朋友和宗教生活完全隔絕。觸摸痲瘋病人也會使你「不潔淨」。

故事逐格看
  1. 情景:一個患大痲瘋病的人打破規矩,直接來到耶穌面前。他跪下說:「你若願意,你就能使我潔淨。」這展現了驚人的信心——他並不懷疑耶穌的能力,只懷疑祂的意願
  2. 行動:課程大綱強調耶穌的憐憫。祂「心中充滿憐憫」,伸手,做了不可思議的事——祂觸摸了那人。然後祂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
  3. 結果與意義:那人立刻得著醫治!耶穌不僅醫治了他的身體,也恢復了他在社會上的地位。但隨後,耶穌嚴厲警告他:「你要小心,不可告訴任何人。」這是彌賽亞的秘密的一個關鍵例子。
這個神蹟教導我們甚麼?
  • 憐憫超越規條:耶穌為了對人的愛,打破了社會和宗教規條(藉著觸摸痲瘋病人),因為這份愛更為重要。
  • 能力凌駕於疾病與不潔淨:耶穌的能力是如此之大,以致那人的「不潔淨」沒有傳染給祂,反而是祂的「潔淨」和能力傳給了那人。
  • 隱藏的身份:耶穌不想單單因為「行奇事的人」或一位政治君王而聞名。祂想人們明白祂真正的使命,這使命將引向十架。

故事2:枯手的人(馬可福音 3:1-6)

故事逐格看
  1. 情景:那天是安息日(休歇的日子),耶穌在會堂裡。祂的敵人法利賽人正密切注視祂。他們想看看祂會否透過醫治人來違犯安息日律法,好藉此控告祂。
  2. 行動:耶穌知道他們心裡在想甚麼。祂叫那人上前,並提出一個有力的問題:「在安息日做善事或做惡事,救命或害命,哪樣是合法的呢?」法利賽人保持沉默。耶穌因他們心裡的剛硬而憤怒和憂傷,對那人說:「伸出你的手。」
  3. 結果與意義:那人的手完全復原了。這個神蹟不僅僅是關於醫治;它是對宗教領袖的直接挑戰。
這個神蹟教導我們甚麼?
  • 顯示不同的反應:雖然那人得了醫治,但法利賽人並沒有慶祝。相反,他們變得非常憤怒,甚至出去與他們的敵人(希律黨人)密謀殺害耶穌。這顯示了神蹟如何使人們產生分裂。
  • 突顯耶穌的權柄:耶穌顯示祂對安息日律法擁有權柄。祂教導說,行善和幫助人們才是律法的真正目的。
  • 證明能力:醫治毫不費力。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命令,就顯示了祂的神聖能力。

故事3:睚魯的女兒與摸耶穌衣裳的婦人(馬可福音 5:22-43)

這是一個「故事中的故事」,也是信心重要性的一個絕佳例子!

故事逐格看
  1. 情景(第一部分):會堂主管睚魯懇求耶穌前來醫治他垂死、十二歲的女兒。他俯伏在耶穌腳前,表現出極大的信心。耶穌同意前往。
  2. 情景(第二部分):人群中有一位患血漏十二年的婦人。她也是個被社會排斥的人,被視為「不潔淨」。她心想:「我若只摸祂的衣裳,就必痊癒。」這是她絕望中的信心行動。
  3. 行動:她摸了耶穌的衣裳,立刻痊癒了!耶穌感覺到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便問:「誰摸我?」那婦人戰戰兢兢地走上前,將實情告訴祂。耶穌安慰她說:「女兒,你的信心救了你。」
  4. 結果與意義:就在那時,有人來報告說睚魯的女兒已經死了。但耶穌對他說:「不要怕,只要信。」祂來到屋裡,拉著那死去女孩的手,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她立刻站起來走動。耶穌再次嚴厲吩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
這個神蹟教導我們甚麼?
  • 「信心」是關鍵:睚魯和那婦人都是因為他們的信心而得著醫治。課程大綱強調了這一點。婦人的信心是積極而勇敢的,而睚魯即使在被告知為時已晚時,也必須繼續相信。
  • 耶穌的能力凌駕於疾病和死亡:這個故事顯示了耶穌對慢性疾病(那婦人)甚至死亡本身(那女孩)的權柄。
  • 對所有人的憐憫:即使在前往執行幫助社區領袖這個「重要」任務的途中,祂也會為那位「不重要」的受苦婦人停下來。對祂來說,每個人都重要。

故事4:一個婦人的大信心(敘利亞腓尼基婦人,馬可福音 7:24-30)

你知道嗎?

這位婦人是一位外邦人(非猶太人)。當時許多猶太人將外邦人視為「狗」或不屬於上帝選民的「外人」。這個故事令人震驚,因為耶穌幫助了一個來自祂自己群體以外的人。

故事逐格看
  1. 情景:耶穌在一個外邦地區,試圖休息。一位來自敘利亞腓尼基的希臘婦人找到祂,懇求祂醫治她被邪靈附身的女兒。
  2. 行動:耶穌用一個聽起來有點刺耳的比喻來考驗她:「先讓兒女吃飽,因為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是不對的。」(「兒女」指猶太人,「狗」指外邦人)。
  3. 結果與意義:那婦人沒有生氣,反而展現了驚人的智慧和堅韌的信心。她回答說:「主啊,桌子底下的狗也吃孩子們的碎屑呢。」耶穌對她的回答印象深刻,便告訴她,鬼已經離開了她的女兒。她回家後發現女兒已經痊癒了。
這個神蹟教導我們甚麼?
  • 堅韌信心的力量:那婦人拒絕放棄。她的信心強大到足以克服社會障礙和一個艱難的考驗。
  • 耶穌的使命是為所有人:這個神蹟表明耶穌的憐憫和能力不僅僅是為猶太人,而是為所有信靠祂的人。
  • 側重信心,而非地位:耶穌回應的是她信心的品質,而非她的種族或社會地位。


讓我們總結一下:重點總結

那麼,我們學到了甚麼呢?耶穌的治癒神蹟有力地證明了祂是誰,以及上帝國度是甚麼樣的。

  • 它們顯示了祂對疾病、邪惡甚至死亡的神聖能力
  • 它們總是由對受苦之人的深切憐憫所驅動。
  • 它們幾乎總是涉及被醫治者或求醫治者的信心
  • 它們引起了不同的反應——從喜樂和信心到憤怒和致命的陰謀。
  • 耶穌經常試圖隱藏祂的身份(彌賽亞的秘密),以確保人們明白祂真正的目的不是要成為一位政治君王,而是一位受苦的救主。
常犯錯誤與避免方法

錯誤一:只會複述故事。
要取得好成績,你必須解釋故事的「意義」。務必將其與關鍵主題聯繫起來:能力、憐憫、信心、反應和隱藏的身份。

錯誤二:認為所有神蹟都一樣。
每個故事都有其獨特的焦點。痲瘋病人的故事突顯憐憫和規條。枯手的故事突顯衝突。睚魯女兒的故事突顯信心凌駕於死亡。要具體說明!


你一定做得到!不斷溫習這些故事及其更深層的意義,你就能充分準備好應對任何關於耶穌治癒神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