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與經濟倫理:賺錢有道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精彩的商業與經濟倫理世界。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複雜,但其實都是我們每天會接觸到的事物:例如公司如何賺錢、為何有些人富有而有些人貧窮,以及電視廣告是否句句真言等。

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一些重大課題,關乎金錢、商業和職場世界中何謂「對」與「錯」。了解這些概念極為重要,因為有朝一日你都會成為打工仔、消費者和公民,會作出影響經濟的選擇。事不宜遲,讓我們開始吧!


1. 經濟領域中的公義、公平與平等

經濟倫理的核心有三大概念:公義、公平與平等。它們三者相關,但略有不同。別擔心,我們會為你逐一拆解這些概念。

那麼,這些詞語到底有甚麼意思呢?

你可以想像一下和朋友分享薄餅:

  • 平等:這表示每個人都得到一模一樣大小的薄餅。很簡單吧!
  • 公平(或衡平):這表示每個人都得到他們所需的份量。或許你那位整天沒吃東西的朋友會得到稍大一點的份量,而你那位剛吃過大餐的朋友則得到較小的份量。這不算是「平等」,但卻是「公平」,因為它考慮了每個人的情況。
  • 公義:這關乎確保分享薄餅的規則本身是公平的。由誰來決定薄餅的切法呢?切薄餅的人是否公正誠實?公義是關於修正制度,以確保長遠來說對每個人都公平。

快速回顧
平等 = 每個人都得到相同份額。
公平 = 每個人根據自身情況獲得所需。
公義 = 規則和制度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看公平原則如何實踐:稅務與社會福利

政府會運用稅務及社會福利等政策,嘗試使社會更公平。

稅務:你可以把稅款想像成大家共同出資,把錢匯集到一個大「錢箱」。這些錢箱裡的錢會用作支付我們共同享有的設施,例如醫院、道路、學校和公園。在此應用「公平」的一個常見方式是累進稅制

運作方式:賺取較多金錢的人,其繳納的稅款佔其收入的百分比也較高。例如,某人年薪$500,000可能繳納17%的稅款,而年薪$50,000的人可能只繳納2%。這個理念就是,擁有較多資源的人有能力為社會貢獻更多。這是公平而非平等的例子。

社會福利:這是政府如何運用從「大錢箱」(即稅款)中得到的資金,幫助有需要的人。它包括失業津貼(為失業人士而設)、向長者及殘疾人士提供經濟援助,以及公共房屋等。這是一種建立「安全網」並促進平等的方式,旨在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基本所需。

從公義角度看現實世界倫理議題

讓我們看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公平和公義受到考驗。

公平貿易

當你買一杯咖啡時,你有沒有想過,種植咖啡豆的農民實際獲得多少報酬呢?通常,那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金額。公平貿易是一項旨在改善這種情況的運動。它確保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和工人能為其產品獲得合理價格。當你購買有公平貿易標籤的產品時,你就知道你正在支持一個對生產者更公義的制度。

銀團貸款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複雜,但其實概念很簡單。銀團貸款是指一群銀行聯手合作,向單一借款人(例如一家正在興建新機場的大型公司)提供巨額貸款。

當中的倫理問題是:如果他們貸款的公司以污染河流或使用童工而聞名,那該怎麼辦?這些銀行有道德責任去考慮其貸款所帶來的影響。他們是幫助一家公司做好事,還是為了賺取利潤而資助一些有害的事情呢?這是一個關乎公義和社會責任的問題。

貪污

貪污是濫用權力以謀取個人私利。一個典型例子是賄賂,例如建築公司向政府官員行賄以贏得合約,即使他們的建築方案並不安全。貪污是極大的不公義,因為它意味著決策是基於貪婪,而非為了公眾的最大利益。它破壞了公平制度的規則。

工業行動

這是指工人為抗議僱主而採取行動,例如進行罷工(拒絕工作)。

當中的倫理衝突是:一方面,工人的確有權要求合理薪酬和安全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罷工可能會損害公司並對公眾造成不便(想像一下巴士司機罷工便知道了!)。倫理上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工人的公義權利與公司的營運需求,以及社區對服務的需要之間取得平衡。

第一節重點回顧:
經濟倫理的重點,就是將公義、公平與平等的原則應用於現實世界。這體現於政府政策(如稅務)及複雜的議題(如公平貿易和貪污)之中,在這些議題中,我們必須平衡不同人的權利和需要。


2. 貧窮的挑戰

貧窮不僅僅是缺乏金錢。而是缺乏機會、教育和基本生活所需。讓我們探討它的根源和成因。

貧窮的根源

貧窮並無單一成因。它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因素網絡,包括:

  • 個人因素:例如疾病、缺乏教育或作出不良的人生選擇。
  • 社會及結構性因素:例如歧視、某地區缺乏就業機會,或社會福利制度薄弱。
  • 歷史因素:例如戰爭或殖民主義的長期影響。

我們必須記住,貧窮往往是「制度」不公的結果,不單是個人的過失。

全球化世界下的貧窮成因

全球化意味著我們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相連。你所使用的手機,可能在美國設計,零件來自韓國,再於中國組裝。雖然這能創造就業機會,但也可能導致貧窮。

  • 貿易不平等:富裕國家往往制定有利於自身的貿易規則,使貧窮國家難以以合理價格出售其產品。
  • 勞工剝削: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將工廠遷往貧窮國家,利用低廉工資及薄弱的勞工保障法例。人們長時間在惡劣環境下工作,報酬卻非常微薄。
  • 人才外流:貧窮國家的人才(如醫生和工程師)往往會移居到較富裕的國家,以尋求更好的機會,導致其母國缺乏技術工人。
有甚麼解決方案呢?

解決全球貧窮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一些解決方案包括:

  • 促進公平貿易,確保生產者獲得合理報酬。
  • 提供以外援及投資,並重點放在教育和醫療保健上。
  • 減免最貧窮國家的債務。
  • 支持微型金融(向發展中國家的人提供小額貸款,以幫助他們開展自己的業務)。

第二節重點回顧:
貧窮是一個根源深遠的複雜問題。在我們這個緊密相連的世界裡,富裕國家和大型企業的行動,可能對較貧窮國家的貧窮狀況產生巨大影響。解決方案必須旨在建立一個更公義和公平的全球經濟體系。


3. 廣告的倫理

廣告無處不在!它們旨在說服我們購買產品。但它們總是光明正大嗎?

廣告如何傳遞訊息和價值觀

廣告不僅僅是展示產品那麼簡單。它們推銷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情感,或一個概念。它們透過以下方式傳遞價值觀:

  • 創造需求:讓你感覺若沒有他們的產品,你就缺少了甚麼。(例如:「沒有這雙型格運動鞋,你永遠不會受歡迎!」)
  • 利用情感訴求:將其產品與幸福、家庭、愛或成功的感覺聯繫起來。(例如:一個汽水廣告展示一群快樂的朋友。)
  • 推廣榜樣:利用名人或具吸引力的人士,讓你希望像他們一樣(並購買他們正在使用的產品)。

指導大多數廣告的主要價值觀,當然就是利潤。目標是銷售更多產品。

廣告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廣告並非全然是壞,亦非全然是好。它既有正面,亦有負面作用。

正面影響
  • 告知消費者關於新產品和服務的資訊。
  • 它促進企業之間的競爭,帶來更優質的產品和更低的價格。
  • 它為媒體提供資金(資助媒體),例如電視節目、網站和報紙,使我們能夠免費或以更低的價格接觸到它們。
負面影響
  • 它可能具欺騙性或誤導性,對產品作出虛假承諾。
  • 它助長物質主義——一種認為幸福源於擁有物質的觀念。
  • 它會製造並強化有害的刻板印象(例如:只展示女性做家務)。
  • 它經常針對弱勢群體,例如兒童,他們無法輕易分辨節目和廣告。

你知道嗎?許多國家都有關於向兒童發出廣告的法例。例如,廣告不能直接告訴兒童「叫你的父母買這個給你!」這是一項倫理規定,旨在保護那些最容易受廣告內容影響的人。

第三節重點回顧:
廣告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和慾望。從倫理角度來看,廣告商有責任說真話,並考慮其訊息可能對社會,特別是對弱勢群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4. 企業的社會責任

像蘋果或麥當勞這樣的公司,除了盡可能賺取利潤外,還有其他責任嗎?這正是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核心問題。

利潤動機與社會責任

利潤動機是一種基本理念,認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為其擁有者賺取利潤。長久以來,這都被視為企業的唯一目標。

然而,社會責任的理念則認為,企業亦有責任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行事,並對社會作出正面貢獻。因為它們的行動會影響許多人和環境。挑戰在於平衡盈利需求與履行社會責任的需求。

公司應向誰負責?認識持份者

持份者是指任何受公司行為影響的人或群體。一家公司對其所有持份者都負有倫理責任,而不僅僅是對其擁有者。

打個比方:想想一所學校。持份者不單只是校長(擁有者)。他們包括學生、教師、家長,甚至學校周邊社區的居民。每個人都對學校的運作方式有「一份子」(stake)。

一家企業的主要持份者包括:

股東

這些是公司的擁有者。企業對他們的主要責任是保持盈利,並為其投資提供良好回報。

消費者

這些是購買產品的顧客。企業的責任包括提供安全、可靠的產品,收取合理價格,並在其廣告中保持誠實。

社群

這包括企業營運所在的本地社區以及整個社會。企業的責任包括提供就業機會、避免造成污染、納稅,並成為一個良好的「企業公民」(例如:透過支持當地慈善機構)。

生產過程與成果中的倫理考量

一家企業的責任涵蓋其整個營運過程,從頭到尾。

  • 合乎倫理的生產過程:這關乎產品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工廠工人是否獲得合理工資?他們的工作環境是否安全?公司是否盡量減少污染並使用可持續資源?使用童工將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大倫理缺失。
  • 合乎倫理的產品成果:這關乎產品本身及其帶來的影響。產品使用起來安全嗎?它對社會有益,還是有害(例如:香煙或武器)?公司是否負責任地處理其廢棄產品?

常見誤區提示:認為企業社會責任(CSR)僅僅是向慈善機構捐款。雖然慈善行為是好事,但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將倫理行為整合到業務的每個環節,從它如何對待員工,到其產品帶來的影響。

第四節重點回顧:
現代企業被期望不單止是追求利潤。他們對廣泛的持份者——包括其股東、消費者和社區——負有社會責任,並且必須考慮其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所帶來的倫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