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十字架:耶穌預言受難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我們的研習筆記,我們將探討耶穌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祂對自己受苦和死亡的預言。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沉重,但它其實是我們將會學習到最有力量、最有意義的課題之一。

在本章中,我們將會探討:

  • 耶穌實際預言自己會遭遇什麼事。
  • 為什麼祂最親密的門徒就是無法理解。
  • 一個稱為「彌賽亞秘密」的奧秘概念。
  • 以及一個重大的問題:彌賽亞為什麼必須受苦?

理解這一點,有助我們明白耶穌的死亡並非一場悲劇性的意外,而是一個有計劃、有目的的事件,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讓我們深入探討吧!


首先,什麼是「彌賽亞」?(以及為何人人都感到困惑)

在我們看耶穌的預言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當時的人們抱持著什麼樣的期望。猶太人當時正在等待一位由上帝而來的特殊領袖,稱為彌賽亞(意思是「受膏者」)。

打個比方:想像你最喜歡的足球隊正大幅落後,所有人都希望一位超級巨星球員能夠上場,射入致勝的一球。對於當時受強大羅馬人統治的猶太人來說,彌賽亞就是那位超級巨星。

大多數人期望彌賽亞會是:

  • 一位像著名大衛王般大有權力的君王
  • 一位會擊敗羅馬人的軍事領袖
  • 一位會為以色列帶來權力與榮耀的人。

現在,請將那位征服者的形象記在腦海中。因為耶穌即將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觀念:一位受苦的彌賽亞。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個巨大的衝擊!

核心要點

當時普遍的期望是一位大有能力、會征服的彌賽亞。耶穌提出的受苦彌賽亞概念,令祂的追隨者感到困惑和震驚,因為這完全與他們的期望背道而馳。


三次預言:耶穌闡明計劃

在《馬可福音》中,耶穌不只一次、兩次,而是三次清楚地告訴祂的門徒自己將會遭遇什麼事。每一次,祂都說得更詳細。讓我們來逐一分析。

第一次預言:震驚的揭示(馬可福音8:31-33)

這是耶穌第一次清楚地說出來。祂剛剛問門徒覺得祂是誰,彼得正確地回答說:「祢是彌賽亞。」但耶穌隨後便告訴他們,祂將會是怎樣的一位彌賽亞。

  • 耶穌說了什麼:祂教導門徒,人子(耶穌對自己的稱呼)必須受許多苦,被猶太領袖棄絕被殺害,並且在三天後復活
  • 彼得的反應:彼得嚇壞了!這聽起來不像勝利。他甚至把耶穌拉到一旁,開始責備祂(斥責)。彼得基本上是在說:「不可能,耶穌!彌賽亞不是這樣贏的!」
  • 耶穌的強烈回應:耶穌轉向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面去吧!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事,只體貼人的事。」

別擔心!耶穌並不是說彼得是魔鬼本身。祂是在說彼得的思想是一種誘惑(「撒但」意指敵對者或試探者)。彼得當時是像人一樣思考,只著重權力和勝利。而耶穌則專注於上帝的計劃,這個計劃涉及犧牲。

快速溫習框

第一次預言:受苦 -> 棄絕 -> 被殺 -> 復活。
彼得的反應:「不!這不對!」(責備)。
耶穌的重點:你思考的方式像人,不像上帝。

第二次預言:私下的提醒(馬可福音9:30-32)

過了一會兒,耶穌再次嘗試解釋,這次是在他們旅途中,更私密地進行。

  • 耶穌說了什麼:「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害之後,過了三天他要復活。」
  • 門徒的反應:這次他們沉默了。聖經記載「門徒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他們可能太過困惑和害怕,連提都不敢提。這實在是他們難以接受的。
你知道嗎?

就在這次嚴肅的預言之後,門徒們竟然開始私下爭論他們當中誰最大!這顯示他們仍然深陷於權力與地位的心態中,完全錯過了耶穌關於受苦與服侍的信息。

第三次預言:最後的警告(馬可福音10:32-34)

當他們正走向耶路撒冷,這個一切即將發生的地點時,耶穌給出了至今最詳細的預言。

  • 耶穌說了什麼:祂把十二門徒拉到一旁,告訴他們,他們正前往耶路撒冷,人子將會在那裡:
    1. 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
    2. 被判死刑。
    3. 被交給外邦人(羅馬人)。
    4. 他們會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身上、鞭打他並殺害他。
    5. 而在三天後,他會復活。
  • 門徒的反應: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此之後,雅各和約翰竟然向耶穌請求在祂榮耀的國度裡坐最好的位置!他們仍然在想著權力和榮耀,而不是耶穌剛剛描述的受苦之路。
核心要點

耶穌三次作出了關於祂受難的預言,而且一次比一次詳細。每一次,門徒都表現出他們不理解。他們的心思仍然停留在一個榮耀、政治性的彌賽亞身上,而不是一位受苦的彌賽亞。


「彌賽亞秘密」:為何如此隱密?

在耶穌的事奉生涯中,祂經常施行神蹟後便告訴那個人:「不要告訴任何人這件事!」祂也曾吩咐門徒不要告訴人祂就是彌賽亞。這就是所謂的彌賽亞秘密

但祂為何要將自己的身份保密呢?這聽起來很奇怪吧!

類比:想想一位電影導演,他不想發布任何會劇透結局的預告片。如果人們知道了結局,他們可能會誤解整個故事。耶穌所做的也有些相似。

以下是保密的主要原因:

  1. 避免誤解:正如我們所見,人們對彌賽亞有錯誤的觀念。如果耶穌大聲宣稱:「我就是彌賽亞!」,人們可能會試圖強迫他成為一位軍事君王,領導一場對抗羅馬的叛亂。這將完全偏離祂真正的使命。
  2. 神聖的時機:耶穌知道祂的受苦、死亡和復活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耶路撒冷的逾越節)發生,才能成就上帝的計劃。一場過早的政治起義將會破壞這個完美的時機。

這個「秘密」只有在復活之後才能完全被揭示和理解。唯有在那時,人們才能回顧並看清全局:彌賽亞必須受苦才能真正拯救世界。

核心要點

彌賽亞秘密是耶穌為了防止人們誤解祂的使命為政治性的,並確保上帝的救贖計劃在恰到好處的時機展開的策略。


綜合歸納:彌賽亞為何必須受苦

因此,我們回到課程大綱中的大問題:解釋彌賽亞為何必須受苦。根據耶穌的預言和祂門徒的反應,我們可以找出幾個關鍵原因。

  • 這是上帝有目的的計劃:這些預言證明耶穌的死不是失敗或意外。這從一開始就是計劃好的。耶穌知道即將發生的一切,並甘願地走向它。
  • 重新定義權力:耶穌向世界展示,真正的力量和真正的王權並非來自擊潰敵人。真正的權力在於無私的愛、犧牲和服侍他人。祂的受苦就是服侍的終極表現。
  • 預備祂的門徒:儘管門徒當時不明白,但耶穌正在播下種子。在祂被釘十字架並復活後,他們會想起祂的話。他們會這樣想:「等等……耶穌告訴過我們這會發生!這就是計劃!祂真的是上帝的兒子!」這將他們的恐懼和絕望轉化為強大的信心。

本章總結:核心要點

讓我們總結一下,溫習應考啦!

  • 在《馬可福音》中,耶穌清晰地作出了三次預言,關於祂的受苦、被棄絕、死亡和復活。
  • 祂的預言每一次都變得更加詳細和具體
  • 門徒,尤其是彼得,一直都誤解了這些預言,因為他們期待的是一位有能力、會征服的彌賽亞,而不是一位受苦的彌賽亞。
  • 耶穌運用了「彌賽亞秘密」,以避免被強迫擔任政治君王的角色,並按照上帝的計劃控制祂受難的時機。
  • 彌賽亞的受苦至關重要,它顯示這是上帝故意的計劃,為要成就救贖,並教導我們真正的力量源於犧牲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