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受難:釘十字架與安葬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的筆記。這次我們會深入探討耶穌生命中最後的時刻:祂被釘十字架、死亡以及安葬。大家不用擔心聽起來很沉重,我們會一步一步深入了解。明白這些事件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是基督教信仰核心中,關於上帝的愛、犧牲和救贖的絕對基礎。不如我們立刻開始吧!


1. 釘十字架:發生了什麼事? (馬可福音 15:16-41)

耶穌被本丟.彼拉多判罪之後,祂就被交給羅馬士兵去執行死刑。之後發生的事,既殘酷又公開,而且意義深遠。

前往各各他

士兵首先戲弄耶穌。他們讓祂穿上紫色袍(代表君王的顏色),又將一個荊棘冠冕戴在祂頭上,諷刺地稱呼祂為「猶太人的王」。這樣做是為了羞辱祂,並且發出政治警告。

因為受了鞭傷,耶穌身體很虛弱,無法自己背起十字架。士兵就強迫了一個在人群中的人去幫忙。

  • 重要人物:古利奈人西門。西門只不過是個普通人,是個來耶路撒冷的旅客,但他在人群中被人隨意選了出來,去背負耶穌的十字架。他強有力地象徵著普通人如何被上帝的故事吸引,並且分擔受苦的重擔。
什麼是釘十字架?

釘十字架是羅馬人常用的處決方法,對象是非羅馬公民、奴隸和叛亂者。這種方法旨在盡可能緩慢、痛苦和公開羞辱。受刑者會被釘或者綁在一個大木製十字架上面,任由他們因失血、休克和窒息而死亡。這種公開處決的性質,是為了警示其他人:「不要挑戰羅馬的權威。」

在各各他(「骷髏地」)

耶穌在兩個強盜中間釘十字架。在祂頭頂,士兵放了一個寫著「猶太人的王」的牌。這是彼拉多對祂的正式控告,但對基督徒來說,這是一個事實的宣稱,即使本來是為了侮辱祂。

士兵抽籤分祂的衣服,基督徒相信這個舉動應驗了舊約(詩篇 22:18)的預言。


重點總結:釘十字架是一個真實、歷史性,而且極度殘酷的事件。每個細節,由戲弄到西門的幫助,都記載下來,為了展現耶穌受苦和被羞辱的深度。


2. 在十字架下的反應:誰看到了什麼?

課程要求我們比較不同人對釘十字架事件的反應。這個很重要,因為它顯示了人如何可以見證同一個事件,但看到完全不同的東西。你們可以想像一下,就好像一群人看著一場有爭議的足球比賽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

以下是主要群體的分析:

  1. 士兵、祭司和文士(嘲笑者):
    這些群體積極地侮辱耶穌。宗教領袖大叫:「祂救了人,但祂救不了自己!」他們將釘十字架看作是耶穌是個騙子的證據。如果祂真是彌賽亞,祂應該可以運用神聖的力量逃脫。

  2. 兩個強盜(同苦者):
    根據馬可福音記載,兩個同耶穌一起被釘十字架的強盜,都向祂口出惡言。即使是同祂共患難的人,都不明白祂是誰。

  3. 旁觀者(群眾):
    這些是來圍觀的一般民眾。他們亦都戲弄耶穌,重複宗教領袖的挑戰。他們的反應顯示了群眾是多麼容易被人煽動。

  4. 婦女們(忠心的守望者):
    雖然大部分耶穌的男性門徒都嚇得逃走了,但一群婦女,包括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內,在遠處觀看。她們無法阻止發生的事,但她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忠誠、愛和勇氣的表現。她們是直到最後的關鍵證人。

  5. 羅馬軍官(確信的百夫長):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捩點!百夫長是個強悍、經驗豐富的羅馬士兵,統領一百人。看到耶穌如何死之後,他宣稱:「這個人真是上帝的兒子!」一個非猶太人的羅馬士兵,竟然是馬可福音中第一個在耶穌斷氣的一刻,正確地認出耶穌身份的人,這點極具意義。

記憶小貼士!想記住不同的群體,可以想想十字架下的「S.C.R.E.A.M.」
S - 文士和祭司 (嘲笑者)
C - 群眾 (旁觀者)
R - 強盜 (匪徒)
E - 執法者 (士兵)
A - 仰慕者 (婦女們)
M - 負責人 (百夫長)


3.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說話與死亡

福音書記載了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幾句話。在馬可福音中,祂只是呼喊了一句單一而有力度的話: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祢為何離棄我?」

大家起初看到這句可能覺得有些難懂,不用擔心!有些人以為這代表耶穌失去了信心。但其實祂是詩篇第22篇的第一句,一篇舊約的禱文,開頭是絕望,但結尾卻是凱旋的盼望和對上帝的信靠。耶穌說這句話,其實是:

  • 表達祂極之真實、人性化的痛苦和被離棄的感受。
  • 認同全人類的苦難。
  • 將自己的受苦直接同猶太經文裡的預言聯繫起來。

在下午三點左右,大地被一陣奇怪的黑暗籠罩之後,耶穌大叫一聲就斷了氣。祂的死亡得到羅馬百夫長的證實。


重點總結:對十字架的反應由完全拒絕,到忠心的愛,最終來自一個羅馬士兵令人驚訝的信仰告白。耶穌的遺言顯示祂對人類苦難和猶太經文都有深刻的聯繫。


4. 安葬:一個尊重與勇氣的行動 (馬可福音 15:42-47)

之後發生的事同樣重要。一個榮譽的安葬可以證明耶穌是真正死亡,為祂的復活鋪路。

亞利馬太的約瑟

一個名叫亞利馬太的約瑟的人挺身而出。祂是撒但里(就是判耶穌有罪的猶太公會!)裡面一位富有且受人尊敬的成員。祂亦都是耶穌的秘密追隨者。

約瑟表現出巨大的勇氣,他去見彼拉多,請求取走耶穌的身體。這個行為風險很大——他這麼做是將自己同一個被處決的罪犯聯繫起來,可能會失去他的聲譽、地位,甚至性命。

類比:想像一下今日一個頂級政府顧問,公開站在一個剛剛被政府處決、被視為國家敵人的人那邊。這的確是一個大膽又危險的舉動。

猶太人的安葬習俗

彼拉多批准了約瑟的請求。根據猶太人的安葬習俗,身體必須在日落之前安葬,因為安息日就快開始。

  1. 約瑟買了一塊乾淨的麻布。
  2. 他將耶穌的身體從十字架上取下來。
  3. 他用麻布將身體包好。
  4. 他將身體安放在一個新鑿的石墓裡面。
  5. 他滾動一塊大石頭,封閉墓穴入口。

見證人: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名叫馬利亞的婦女,看著耶穌被安放的地方。婦女們再次成為關鍵的見證人,確保這個故事是基於目擊者的證供。


你們知不知道?婦女們打算在安息日過後(即是星期日早上)再回來,好好地用香料膏抹耶穌的身體,因為安葬得太急了。這亦都是為何她們是第一個發現空墓穴的人!


5. 受難節:這一切的意義

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那一天,就叫做受難節。這可能會令人很困惑——為何這麼可怕的一天會叫做「好」呢?

對於基督徒來說,之所以是「好」,是因為他們相信透過耶穌的死亡,祂為全人類的罪付上了代價。祂的犧牲是上帝愛的終極表現,為世人開啟了通往赦免和永生的道路。這是一個極度悲傷的日子,但同時亦都是通往復活節主日(Easter Sunday)復活的喜樂和勝利的必要一步。


重點總結:耶穌的安葬是亞利馬太的約瑟所行的一個勇敢行為。安葬過程是根據猶太習俗進行,並得到忠心婦女們的見證。這證實了耶穌的死亡,並為復活節的事件做好準備。整個事件在受難節被記念,是一個莊嚴而又充滿盼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