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耶穌受難——被捕(基督教)

同學們,大家好!歡迎來到這份關於耶穌生平中一個非常重要且戲劇性部分的學習筆記,這部分常被稱為耶穌受難。這裡的「受難」(Passion)並不是指浪漫的愛情;它源自一個拉丁詞,意思是「受苦」。在本章中,我們會探討耶穌被捕前的一系列事件,包括他自己對將要受苦的預言,以至他在宗教領袖面前所受的不公義審訊。

就算有些概念一開始看來有點難,也別擔心!我們會一步步地,用簡單的解釋和例子,為大家拆解所有內容。我們開始吧!


1. 十架的陰影:耶穌預言他的受苦

想像一下,如果你知道自己將會經歷一些困難的事情,你會怎樣去預備你的朋友?耶穌在這部分做的正是這樣。他知道自己作為彌賽亞的使命,是包括受苦和死亡的,但這對他的跟隨者來說,卻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想法。

彌賽亞為何必須受苦?

那時大多數猶太人期望彌賽亞會是一位大有能力、得勝的君王,能擊敗羅馬人,恢復以色列的榮耀。耶穌的信息卻完全不同。他教導說,他必須受苦、被棄絕,並且死去,為要拯救人們脫離罪惡。這對他的門徒來說,是一個非常激進且令人困惑的觀念。

三次預言

在《馬可福音》中,耶穌清晰地三次告訴他的門徒,他將在耶路撒冷經歷什麼。(參閱《馬可福音》8:31-33,9:30-32,10:32-34

他預言自己將會:

1. 被長老、祭司長和律法教師棄絕。
2. 被殺。
3. 三日後復活。

彼得的重大錯誤(以及為何我們能感同身受!)

第一次預言後,彼得把耶穌拉到一邊,責備他!他不能接受彌賽亞竟然要受苦。這就好比你期望你最喜歡的超級英雄能輕鬆贏得一場大戰,但他們卻告訴你,他們必須故意落敗才能拯救所有人。你很可能會反駁,就像彼得一樣!

耶穌的回應非常嚴厲。他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彼得是從人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從神的角度。

彌賽亞的秘密:暫時保密!

在耶穌傳道的整個過程中,他經常吩咐人們不要告訴別人他是彌賽亞。這被稱為彌賽亞的秘密。為何要保密呢?

  • 錯誤的期望: 如果他宣佈自己是君王,人們會立刻期望一場針對羅馬的軍事起義,但這並非他的使命。
  • 完美的時機: 他需要掌控身份揭示的時機。他希望人們在他的身份完全公開之前,先明白他是一位受苦的彌賽亞。
重點摘要

耶穌努力讓門徒為他的受苦和死亡作好準備,但他們難以理解,因為這與他們對一位大能彌賽亞的期望背道而馳。這為接下來的衝突和困惑埋下了伏筆。


2. 君王駕臨:受難前的事件

當耶穌和他的門徒臨近耶路撒冷,準備參加逾越節時,氣氛漸趨緊張。耶穌這時開始更公開地展示他的身份,但方式非常特別。

進入耶路撒冷(棕枝主日)

這是個重要的時刻!耶穌騎著一匹小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應驗了關於一位謙卑君王的古老預言。群眾興奮不已,把衣服鋪在路上,揮舞著棕櫚枝,高喊「和散那!」(意思是「求你拯救!」)。(參閱《馬可福音》11:1-10

  • 驢駒: 象徵他是一位和平的君王,而非戰爭的君王(因為戰爭君王會騎戰馬)。
  • 棕櫚枝: 這是猶太勝利和民族主義的象徵。群眾以為他們正在歡迎一位將把他們從羅馬手中解放出來的政治英雄。
  • 誤解: 人們以他們自己所期望的彌賽亞方式歡迎他,卻不明白他真正的使命是受苦。

伯大尼的膏抹:一個美麗而悲傷的時刻

就在他被捕前,耶穌在朋友家吃飯時,一位婦人走過來,把一瓶非常昂貴的香膏倒在他的頭上。(參閱《馬可福音》14:1-11

有些門徒抱怨這是浪費金錢,但耶穌為她辯護。他指出她的行為有更深層的意義:她正在為他的安葬預備身體。當門徒還在爭論時,這位婦人卻明白這個時刻的嚴重性。就在這事情發生的同時,宗教領袖們正密謀敲定逮捕耶穌的計劃,而猶大也同意出賣他。

重點摘要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公開表明自己是彌賽亞,但群眾卻誤解了他的使命。伯大尼的膏抹則顯示他的死期將近,並促成了猶大的背叛。


3. 最後的時刻:最後的晚餐與客西馬尼園

在他去世前的那一夜,耶穌與門徒分享了最後一頓深具意義的晚餐,並在一個名叫客西馬尼的園子裡禱告。

主的晚餐:不只是一頓飯

這頓飯是傳統的猶太逾越節筵席。(參閱《馬可福音》14:12-31

快速溫習:逾越節是什麼?

逾越節是猶太人的節日,慶祝上帝如何使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關鍵事件是上帝「越過」了以色列人的房屋,免去他們長子的性命,因為他們用羊羔的血塗在門框上作記號。

在這頓飯中,耶穌賦予了傳統食物新的意義:

  • 餅: 他擘開餅,說:「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他表明自己的身體將為他們而破碎。
  • 酒: 他拿起一杯酒,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許多人流出來。」他表明自己的死亡將在上帝與人類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係(一個新約)。

這個事件被稱為濯足節(或聖週四),是基督教聖餐禮(聖餐)的基礎。

客西馬尼園:痛苦與降服的禱告

晚餐後,耶穌去到客西馬尼園禱告。他知道即將發生的一切,內心極度憂傷。(參閱《馬可福音》14:32-42

這個場景展示了耶穌完全的人性。他「退縮於自己的苦難」,並問上帝是否有其他的道路。想想你曾經必須做一些你真正害怕的事情的時刻。耶穌也感受到了那種恐懼和痛苦。

但最終,他降服於上帝的計劃,禱告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當他禱告時,他的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卻睡著了,這顯示他們仍然沒有領會到情況的嚴重性。

重點摘要

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以他即將來臨的死亡重新定義了逾越節筵席。在客西馬尼園中,他展現了自己對受苦的人性恐懼,以及對順服上帝旨意的神聖承諾,即便他最親近的朋友都讓他失望。


4. 背叛與被捕

衝突的時刻終於來臨。耶穌被自己人背叛,並遭受不公的逮捕。

背叛之吻與被捕

加略人猶大帶著一群由猶太領袖派遣的武裝衛兵來到。他通過親吻耶穌來確認他的身份——一個友誼的標誌轉變為背叛的行為。(參閱《馬可福音》14:43-52

各方扮演的角色如下:

  • 猶大: 出賣並將耶穌交出的人。
  • 衛兵: 執行實際逮捕的人。
  • 門徒: 他們驚慌失措並逃跑,離棄了耶穌。
  • 猶太領袖: 他們是策劃逮捕的主謀。

在公會前:不公義的審訊

耶穌被帶到大祭司的家中,面對公會——猶太最高的宗教議會。(參閱《馬可福音》14:53-65

這場審訊不公義的原因有幾點:

  • 審訊在夜間進行,這違反了他們自己的律法。
  • 他們使用了假證人,而這些證人的證詞甚至自相矛盾。

最後,大祭司直接問耶穌:「你是不是基督(彌賽亞),那應受稱頌者的兒子呢?

耶穌徹底放下「彌賽亞的秘密」,宣稱:「我是。

對於公會來說,這是褻瀆(聲稱自己是上帝的罪行)。他們立刻根據耶穌自己的話判他死刑。

常犯錯誤提醒

不要把這次猶太審訊與後來在本丟·彼拉多面前的羅馬審訊混淆。第一次審訊是宗教性質的,耶穌因褻瀆罪被定罪。由於猶太領袖沒有處決人的法律權力,他們只好把他交給羅馬人。

重點摘要

耶穌因猶大的背叛和其他門徒的懦弱而被不公義地逮捕。在一次有偏見的夜間審訊中,公會在耶穌公開確認自己是彌賽亞後,以褻瀆罪判他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