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耶穌受難」學習指南:受苦之前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這次的學習筆記,我們要深入探討基督教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耶穌的受難。大家別被「受難」(Passion)這個詞搞混了,它源自拉丁文,意思是「受苦」。所以,我們將會仔細研究耶穌生前最後的幾件大事。

在這一章,我們會重點學習在耶穌被捕和受釘十架之前發生的關鍵事件。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就像電影的高潮前奏,一步步鋪墊劇情。了解這些事件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能幫助我們明白:

  • 耶穌認為自己的使命是什麼。
  • 他的跟隨者和敵人對他有何反應。
  • 這些事件如何為之後的一切鋪路。

如果你覺得內容有點多,別擔心!我們會一步步拆解。準備好,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耶穌預知未來——三次受難預言

想像一下你最喜歡的超級英雄,他清楚知道最終戰役的結果,甚至包括自己的犧牲。耶穌當時就是這樣。他並非毫無準備。福音書告訴我們,他曾三次公開向他最親密的跟隨者——門徒們,預言自己將要受苦和死亡。

為什麼耶穌必須這樣做?

這絕對是需要掌握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根據課程大綱要求,我們必須明白為何彌賽亞必須受苦。這對當時的人來說,可是個既震驚又令人困惑的想法啊!

  • 普遍期望:當時大部分猶太人期望彌賽亞會是一位像大衛王一樣大有能力的君王,能夠擊敗羅馬佔領者,恢復以色列的強大。他們等的是一位會戰勝的英雄,而不是一位會受苦和犧牲的。
  • 耶穌的使命:耶穌卻徹底顛覆了這種期望。他的使命不是政治性的,而是屬靈的。他來是為了戰勝罪惡和死亡,而不是羅馬軍隊。這需要一個犧牲,而這正是上帝救贖計劃的核心。

耶穌三次受難預言

(聖經參考:馬可福音 8:31-33, 9:30-32, 10:32-34)

耶穌說得非常清楚:

  1. 人子(耶穌用來稱呼自己的名號)必須受許多苦。
  2. 他會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律法教師)棄絕。
  3. 他會被殺。
  4. 三天後,他會復活。

他重複了三次這個信息,確保門徒們能聽到,即使他們當時還未能完全理解。

深入探討:必知關鍵概念

彼得對耶穌角色的誤解:第一次預言後,彼得把耶穌拉到一邊,還責備他!(馬可福音 8:32)。彼得跟其他人一樣,無法接受彌賽亞必須受苦的想法。耶穌的回答非常嚴厲:「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這清晰地展示了上帝的計劃與人類的期望之間巨大的鴻溝。

彌賽亞的秘密:在耶穌的整個傳道生涯中,他經常吩咐人們不要告訴別人他是誰。這就稱為彌賽亞的秘密。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人們會誤解他的使命。他不想在完成自己真正的使命之前,人們就強迫他成為政治上的君王。

預備門徒:耶穌通過告訴門徒將會發生的事,是試圖讓他們為即將到來的創傷做好準備。他希望他們日後能想起他的話,這樣他們就會明白這一切都是神聖計劃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場悲慘的意外。

第一部分重點提示

耶穌完全清楚自己即將面臨的受苦和死亡。他努力讓門徒們為這個現實做好準備,但門徒們難以理解,因為這與他們對彌賽亞的期望大相徑庭。上帝的計劃與人類的期望之間的這種衝突,是貫穿其中的一個核心主題。


第二部分:榮入聖城——騎驢的君王?

這是耶穌受釘十架前最著名的事件之一,通常稱為棕枝主日。這是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刻,場面看起來就像一場盛大的歡迎遊行。

發生了什麼?

(聖經參考:馬可福音 11:1-10)

當耶穌接近耶路撒冷時,他派了兩名門徒去找一匹從未被人騎過的小驢駒(一頭小驢子)。然後他騎著這驢駒進城。一大群人聚集起來,把自己的衣服和棕枝鋪在路上,在耶穌面前。他們高喊: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的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表面上看來,他們似乎終於接受他為彌賽亞君王了!

不過呢……這裡面其實有更深層的意義(以及一個大大的誤解)。

公開表明身份:應驗預言

這並非一場隨意的遊行。耶穌是刻意公開表明自己的身份。他騎著驢子,應驗了舊約中一個五百多年前的預言(撒迦利亞書 9:9),該預言描述了一位君王謙和地騎著驢子來到他的百姓中間。

  • 是戰爭和征服的象徵。君王騎馬,意味著要採取行動。
  • 驢子則是和平與謙卑的象徵。

所以,耶穌當時是公開宣告:「是的,我就是你們的君王,但我是一位和平的君王,而不是戰爭的君王。」

群眾對彌賽亞身份的誤解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群眾當時歡呼,但他們歡呼的是他們想要的君王,而不是耶穌真正是的那位君王。當他們高喊「將要來的我祖大衛的國」時,他們想的是一個政治性的、地上的國度,可以把羅馬人趕走。

類比時間到!想像一下,一款新手機發布了,大家歡呼雀躍,因為他們覺得這手機擁有超厲害的新相機。但其實,手機的設計者是為了革命性的新型通訊方式而創造它的。群眾很興奮,但卻是為了錯誤的原因。他們錯過了重點。

這種誤解是悲劇性的,因為這群曾高喊「和散那!」(意思是「求你拯救!」)的群眾,短短幾天後,當他們意識到耶穌並不是他們所期望的軍事領袖時,就會轉而高喊「釘他十字架!」

第二部分重點提示

榮入聖城是耶穌公開且具象徵意義地宣稱自己是彌賽亞的事件。然而,他透過這種方式表明,他的君王身份是和平與謙卑的君王。群眾的歡喜反應是基於對他使命的根本誤解,而這也為他們後來棄絕耶穌鋪墊了基礎。


第三部分:一份美善的禮物與一樁黑暗的交易——伯大尼的膏抹

這個故事強烈對比了無私的愛與自私的背叛。它發生在逾越節(耶穌將要被殺的日子)前兩天。

故事:一份極其珍貴的愛之舉

(聖經參考:馬可福音 14:1-11)

耶穌在伯大尼一個名叫西門(患痲瘋病)的家中吃飯。用餐期間,一位沒有被記載名字的婦人拿著一個裝滿了非常昂貴、純哪噠香膏的雪花石膏瓶進來。她打破了瓶子,把全部香膏倒在耶穌的頭上。

有些門徒感到憤怒。他們抱怨說:「何必這樣浪費香膏呢?這香膏可以賣得超過一年的工資,賙濟窮人。」

耶穌的回應:為死亡做準備

耶穌立刻為婦人辯護。他說:

「由她吧……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她預先將香膏抹在我身上,是為我安葬的事做準備。」

這是關鍵所在。當門徒們看見這是浪費金錢時,耶穌卻看見這是一份深沉的愛,並將其視為為自己安葬的象徵性膏抹。這位婦人,無論她當時是否完全理解,都在承認耶穌一直試圖告訴門徒們的現實:他將要死去。

這事件顯示,耶穌讚揚了她這份純粹而具犧牲精神的奉獻。

劇情反轉:猶大同意出賣耶穌

就在這美麗而感人的一幕之後,氣氛驟然轉變。聖經告訴我們,十二門徒之一的加略人猶大,直接去找祭司長,商議出賣耶穌的交易。

猶太領袖秘密逮捕耶穌的陰謀早已展開。他們想除掉耶穌,但又害怕支持他的群眾。猶大的提議正好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他可以在一個僻靜、避開公眾視線的時刻,把他們引領到耶穌那裡。

為什麼會突然出現這種轉變?聖經並沒有詳細解釋,但這種對比是刻意的。

  • 婦人獻上極其寶貴的東西來尊榮耶穌。
  • 猶大卻接受金錢(根據另一部福音書記載是三十塊銀錢)來出賣他。
這是愛與貪婪、忠誠與背叛之間的終極對比。

助記口訣:伯大尼的「ABC」
  • A代表膏抹(Anointing):一份為耶穌安葬做準備的美善愛心之舉。
  • B代表背叛(Betrayal):猶大達成一項黑暗的交易,將耶穌交出去。
  • C代表陰謀(Conspiracy):宗教領袖獲得了他們秘密陰謀所需的內應。
第三部分重點提示

伯大尼的膏抹事件,是為耶穌的死作出的象徵性準備,一個被耶穌強調為意義深遠的愛之舉。這種奉獻的行為,與猶大決定出賣耶穌形成鮮明對比,並將猶太領袖逮捕耶穌的陰謀推進到最後階段。


你現在已經掌握了耶穌受難前的關鍵事件!這些故事對於理解耶穌的身份、他的使命,以及導致他受釘十架的衝突原因,都至關重要。能夠仔細學習這些內容,你真的做得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