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的發展
各位同學好!讓我們一起時光倒流,回到古印度——佛教的發源地。在本章中,我們將探索佛教如何從佛陀最初的追隨者,發展成不同的宗派,以及它最終如何在它的發源地漸漸式微,甚至消失,這段非凡的故事。這是一段充滿發展、辯論和變革的精彩歷程!
了解這段歷史有助我們明白為何現今世界各地存在著不同類型的佛教。別擔心內容看似很多,我們會一步步拆解。讓我們開始吧!
1. 早期佛教:佛陀圓寂後的首一百年
那麼,佛陀圓寂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他的教導並沒有因此而終止!它們由他的一眾追隨者組成的社群延續下去,這個社群稱為僧伽(僧團)。
早期的僧伽
把最初的僧伽想像成一群剛失去上師的忠誠弟子。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完美地保存並實踐他的教導(佛法)。
- 生活方式:早期的僧尼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他們是擁有極少物質的遊方僧人,通常只有袈裟和缽。他們透過禪修並依賴當地人的布施維生。
- 核心教義:他們專注於理解和實踐他們直接從佛陀那裡學到的核心教義,例如四聖諦和八正道,以達到自身的解脫(涅槃)。
- 團結:一開始,僧伽規模相對較小且團結。他們定期集會誦念教義和行為戒律(《律藏》),以確保每個人都正確記住這些內容。這就是佛陀圓寂後不久舉行的第一次佛教結集的主要目的。
重點提示
早期佛教的核心是保存佛陀的原始教導。僧伽是一個統一的僧尼社群,過著簡樸、有紀律的生活,專注於透過遵行佛法來證得涅槃。
2. 首次重大分裂:部派佛教的興起
隨著僧伽在印度各地發展和傳播,事情開始變得更加複雜。不同地區的群體對戒律和教義開始產生了些微不同的看法。這導致了佛教的首次重大分裂,或稱部派分裂。
打個比方:想像你和朋友創立了一個學會,並制定了一套會規。一百年後,你的曾孫輩也加入了這個學會。有些人認為最初的會規對現代來說過於嚴苛,希望作出調整。另一些人則認為會規必須嚴格按照原文遵守。這種分歧可能導致學會一分為二!
第二次佛教結集與首次部派分裂
在佛陀圓寂約一百年後,舉行了一次重要的會議,稱為第二次佛教結集。爭議的焦點在於律藏(僧侶的行為規範)。
- 一些僧侶奉行十項「次要」規條,而其他人則認為這些規條違反了戒律。例如,一些僧侶觸碰錢財,這在傳統上是被禁止的。
- 這場辯論導致了僧伽的重大分裂。
這次分裂產生了兩個主要群體:
1. 上座部(長老學派):
- 他們是傳統主義者。他們的座右銘是:「我們要嚴格遵守佛陀所教導的戒律!」
- 他們相信戒律是完美的,不應被修改。
- 他們強調阿羅漢的理想——即透過自身努力證得解脫的人。
2. 大眾部(大眾社群):
- 他們是進步主義者或自由派。他們的座右銘是:「戒律的精神比字面意義更重要。我們應該更靈活變通,以幫助更多眾生!」
- 他們對新的詮釋持更開放態度,對部分僧侶戒律的看法也較為寬鬆。
- 他們思想後來影響了大乘佛教的發展。
這標誌著部派佛教的開端。在這次首次分裂之後,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更多的宗派開始形成,每個宗派都有自己對佛法的詮釋。
重點提示
第二次佛教結集期間,僧侶們就戒律(律藏)產生分歧,導致佛教首次部派分裂,僧伽分裂為傳統的上座部和更為靈活的大眾部。這標誌著佛教不同宗派的開端。
3. 新的道路:大乘佛教的興起
約公元前1世紀,從大眾部和其他群體的思想中,一場重要的嶄新運動開始發展。這就是大乘佛教。
大乘字面上的意思是「大運載工具」或「大乘載」。
打個比方:舊有的部派好比一輛小型、快速的跑車,旨在讓一個人(僧侶或尼姑)盡可能高效地抵達終點線(涅槃)。大乘佛教則視自己為一輛巨型巴士(「大乘載」),能夠承載所有眾生——包括僧侶、尼姑和普通人——一起走向覺悟。
大乘追隨者有時將舊有部派稱為「小乘」(「小運載工具」),但這個詞在今天被認為是不尊重的。上座部至今倖存的主要宗派是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它在斯里蘭卡、泰國和柬埔寨廣泛流傳。
大乘佛教有何新穎之處?
大乘佛教引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新思想,並改變了佛教修行的重心:
- 菩薩道理想:這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阿羅漢(早期部派的理想)追求的是自身的覺悟。菩薩則是一位已覺悟的眾生,他們基於大悲心(Karuna)而推遲自身最終的涅槃,以幫助所有其他有情眾生首先證得覺悟。他們就像致力於救度眾生的精神上的超級英雄。
- 更重視慈悲:儘管慈悲向來都很重要,但大乘佛教將其提升為其哲學的核心支柱,與智慧(般若)同等重要。
- 新經文:大乘追隨者編纂了新的經典,稱為大乘經典(或「大乘佛經」),他們相信這些經典包含了佛陀更深層次的教導,這些教導被保存下來,留待日後才廣傳。
你知道嗎?
大乘佛教是最終從印度向北傳播到中國、西藏、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地的佛教宗派。在香港最常見的佛教形式就是大乘佛教!
重點提示
「大乘」的大乘佛教興起,其新的重點在於慈悲和菩薩的理想——一位致力於救度所有眾生的覺悟者。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為佛教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4. 光芒漸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與消失
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佛教在印度誕生並繁盛了一千五百多年,最終在公元13世紀左右在它的發源地衰落,幾乎完全消失。為什麼會這樣?
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牽涉多個複雜原因。別犯了以為這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常見錯誤!
衰落的主要原因:
- 印度教的復興:印度教經歷了一次重大的復興。像商羯羅(Shankara)這樣的哲學家改革並強化了印度教思想。印度教也對普通百姓更具吸引力,甚至有時會吸收佛教思想。例如,一些印度教徒開始將佛陀視為他們的神毗濕奴(Vishnu)的化身(अवतार)。這模糊了兩種宗教之間的界限,削弱了佛教的獨特身份。
- 失去王室贊助:數百年來,佛教寺院和大學之所以能蓬勃發展,是因為強大的國王(如阿育王)以金錢和土地資助它們。隨著時間推移,後來的王朝(如笈多王朝)轉而偏愛印度教。沒有了這種王室支持,大型佛教機構難以生存。(就像一所名校失去了政府資助和主要捐助者一樣。)
- 僧伽的內部變化:一些大型佛教寺院變得極其富有和強大。僧侶們更沉溺於複雜的儀式和學術辯論,這可能使他們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關切脫節,導致普通百姓轉而信奉其他宗教傳統。
- 外族入侵:這是最後、毀滅性的一擊。大約從公元5世紀起,來自中亞的入侵開始擾亂印度北部。從公元12世紀左右開始的突厥穆斯林入侵尤其具破壞性。他們摧毀了那爛陀等偉大的佛教寺院和大學,這些都是佛教學習的中心。隨著知識中心的毀滅,以及僧侶們的流散或被殺,佛教在印度的組織結構無法恢復。
快速回顧
印度佛教的故事:時間線
步驟一:早期佛教 -> 統一的僧伽保存佛陀的教導。
步驟二:部派分化 -> 僧伽因戒律分歧而分裂,產生了許多不同宗派。
步驟三:大乘興起 -> 以菩薩道理想為核心的嶄新「大乘」出現。
步驟四:衰落與消失 -> 由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而緩慢式微,最終毀於破壞性的入侵。
重點提示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包括印度教的復興、失去王室支持、內部體制問題,以及最終外族入侵對寺院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