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旨意 — 比喻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耶穌教導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比喻的研習筆記。大家可以把這章節想像成解鎖秘密代碼。耶穌用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關於神、生命以及我們應如何待人處事的深刻意義。

在這份筆記中,我們會拆解這些著名故事,找出它們的意義,並看看為何它們對我們今日在香港的生活仍然非常重要。如果一開始覺得有點難,別擔心!我們會一步一步來。大家準備好,我們開始吧!


首先:到底甚麼是比喻?

比喻是一種用來闡明道德或屬靈教訓的簡單故事。耶穌用它們來解釋像「神的國」這樣重大的概念,使每個人都能明白。

類比時間!大家可以把比喻想像成電影預告片。預告片會告訴你一個簡短而刺激的故事,激發你的興趣,並暗示電影的主題信息。耶穌的比喻就像這樣——簡短的故事,讓我們一窺神的重要信息。

耶穌為什麼要用比喻?
  • 易於記憶:一個好故事比冗長複雜的說教更讓人印象深刻。
  • 貼近生活:他使用農耕、捕魚和家庭生活等日常事物,這些都是人們容易理解的。
  • 向尋求真理的人啟示:它們引人深思!那些真心尋求的人會仔細思考其中的意義,而其他人可能只當作一個簡單的故事聽過就算了。

關於神的國的比喻

神的國並不是一個有城堡和君王的實際地方。它是指神的統治和價值觀(例如愛、公義與和平)在人心和世上活現。這些比喻解釋了這個「國度」是怎樣的,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它。

1. 撒種的比喻

參考經文:馬可福音 4:1-20

故事簡述

一位農夫(「撒種者」)撒下種子。種子落在四種不同的地上:

  1. 路旁:雀鳥立刻把種子吃掉。
  2. 石頭地:種子很快發芽,但因為沒有根而枯萎了。
  3. 荊棘地:種子雖然生長,但卻被雜草(荊棘)擠住了。
  4. 好土:種子生長,並且結出豐碩的果實。
深入剖析:比喻的意義
  • 撒種者是耶穌(或任何傳揚神信息的人)。
  • 種子是神的信息(福音)。
  • 四種地土代表人們對神信息的回應方式。

回應類型逐個看:

第一種土:路旁 -> 這是指那些聽了信息,卻不明白的人。信息很快被邪惡「奪去」,毫無效果。

第二種土:石頭地 -> 這是指那些聽了信息,立刻興奮接受的人!但當遇到困難或迫害時,他們的「信心」沒有根基,便很快放棄了。

第三種土:荊棘地 -> 這是指那些聽了信息,卻被生活的憂慮、錢財的誘惑和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事物(「荊棘」)擠住,使信息不能結果子。

第四種土:好土 -> 這是指那些聽了信息,接受它並讓它紮根的人。他們的生活得到改變,並結出好果子(即透過行動活出信息)。

重點啟示:撒種的比喻

神的信息對每個人都開放,但其效果取決於我們內心的狀態。這個比喻向我們提出的核心問題是:「你是哪種地土呢?」你是否讓生活的煩惱擠住了真正重要的東西呢?


2. 葡萄園園戶的比喻

參考經文:馬可福音 12:1-12

故事簡述

有一個人栽種了一個葡萄園,然後租給一些園戶經營,自己就到外地去了。當收成的時候,他派僕人去收取他的那一份果實。那些園戶卻打傷一個僕人,殺了另一個,又傷害了其他一些僕人。最後,園主派了他心愛的兒子去,心想:「他們一定會尊重我的兒子。」但那些園戶竟然把兒子也殺了,希望能把葡萄園據為己有。

深入剖析:比喻的意義

這個比喻是一個寓言,其中每個部分都具有特定的象徵意義。這是對耶穌時代宗教領袖的一個強烈而直接的信息。

  • 葡萄園園主 = 神
  • 葡萄園 = 以色列國
  • 園戶 = 猶太宗教領袖
  • 僕人 = 神在歷史中差派的先知
  • 園主的兒子 = 耶穌本人(彌賽亞)

這個故事有力地說明了那些領袖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拒絕神的使者(先知),現在更要拒絕並殺害祂自己的兒子。

重點啟示:葡萄園園戶的比喻

這個比喻是對拒絕神的信息和祂的使者的一個嚴厲警告。它強調了驕傲和不順從的嚴重後果。它表明神是忍耐的,但我們終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關於末日的比喻

這些比喻側重於最終審判的概念,以及為耶穌再臨做好準備的重要性。它們教導我們要負責任地生活,並時刻保持警醒。

3. 十個童女的比喻(伴娘)

參考經文:馬太福音 25:1-13

故事講述十個伴娘等候新郎到來參加婚宴。其中五個是聰明的,她們帶了額外的油給燈。另外五個是愚拙的,她們沒有。新郎遲遲未來,當他終於在深夜抵達時,那些愚拙伴娘的燈都熄滅了。她們只好出去買油,在她們離開的期間,新郎到了,聰明的伴娘們就進去赴宴,門就關上了。

給我們的啟示

這信息簡單卻迫切:要做好準備。新郎代表耶穌,等候則代表我們在地上的生活。我們不知道「末日」何時會來,所以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屬靈的預備。而「油」可以被視為我們的信心、善行以及與神的關係。你不能在最後一刻才去借啊!

4. 綿羊與山羊的比喻

參考經文:馬太福音 25:31-46

耶穌描述了最終的審判,屆時祂將作為君王,把所有的人分開,如同牧羊人把綿羊和山羊分開一樣。

  • 綿羊(義人)被迎入神的國。君王對他們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收留我。」他們感到困惑,問自己什麼時候做過這些事。君王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 山羊(不義的人)被趕走。他們沒有做這些事,他們的藉口是他們沒有看見君王有需要。
給我們的啟示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它告訴我們,進入神的國的條件是基於我們對有需要者的憐憫和實際幫助。我們如何對待窮人、病人以及邊緣化的人,就是如何對待耶穌自己。信心不僅僅是相信;更是關於行動。


關於道德行為的比喻

這些故事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如何生活和對待他人的清晰指引。它們是關於神的國的「倫理」。

5. 不憐憫人的僕人的比喻

參考經文:馬太福音 18:21-35

一個僕人欠了國王一大筆無法償還的巨債(就像數十億美元)。他懇求國王開恩,國王出於憐憫,免除了他的全部債務。同一個僕人隨後出去,遇到一個欠他一小筆錢(就像幾美元)的同伴,他竟然把那同伴下到監裡,直到他能還清為止。當國王聽到這件事時,非常憤怒,就把第一個僕人交給管家去處罰他。

給我們的啟示

核心信息是關於饒恕。那巨債代表我們對神所犯的罪,祂白白地、完全地饒恕了我們。那小筆債務則代表別人對我們所犯的錯。這個比喻教導我們,如果我們經歷了神那不可思議的饒恕,我們就沒有權利不饒恕他人。我們對他人的饒恕應該源於神對我們的饒恕。

6.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參考經文:路加福音 10:25-37

一個猶太人被打劫,身受重傷,被丟在路邊等死。一個祭司和一個利未人(兩者都是受人尊敬的宗教人士)看見了他,卻從路的另一邊走過去了。然後,一個撒馬利亞人經過。(你知道嗎?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彼此是輕視對方的!)。這個撒馬利亞人憐憫那人,為他包紮傷口,帶他到客店照顧,並支付他的費用。

給我們的啟示

耶穌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回答「誰是我的鄰舍?」這個問題。答案很清楚:所有人都是我們的鄰舍。你的鄰舍不是由種族、宗教或社會地位定義的。一個真正的鄰舍是任何對有需要的人施予憐憫和同情的人。這是一個呼籲,要我們積極地去愛,並打破社會上的隔閡。


其他重要比喻

7. 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

參考經文:馬太福音 25:14-30

一位主人在遠行之前,把不同數量的錢財(「他連得」)交給三個僕人。一個得到五他連得,一個得到兩他連得,一個得到一他連得。頭兩個僕人把錢財拿去投資,使之倍增。第三個僕人卻因為害怕,挖了一個洞,把他的一他連得埋起來。當主人回來時,他稱讚頭兩個僕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卻譴責第三個僕人懶惰和浪費。

給我們的啟示

這不單單是關於錢財!「才幹」代表神賜予我們的一切恩賜、能力和機會。這個比喻的教訓是:我們需要善用自己的才幹,作一個忠心的管家。神期望我們運用祂所賜的一切來行善,而不是因為害怕或懶惰而「埋藏」起來。這是關於要對我們的生命負責任,並活得有意義、有成果。

常見誤解要避免:別只以為這個比喻是關於致富。它是關於運用你擁有的任何恩賜——無論是做一個好的聆聽者,擅長藝術,還是做一個善良的朋友——為了更高的目的。

8. 迷羊與浪子的比喻

參考經文:路加福音 15:1-7 及 路加福音 15:11-32

這兩個比喻有一個美麗而核心的主題。

  • 迷羊:一位牧羊人有100隻羊,卻走失了一隻。他放下99隻羊,去竭力尋找那隻迷失的羊。當他找到時,就歡喜快樂地慶祝。
  • 浪子(又稱作蕩子):一個兒子要求分得自己的產業,然後在放蕩的生活中揮霍一空,最終餓得半死。他謙卑地決定回家去作一個僕人。但當他的父親遠遠看見他時,就滿心憐憫,跑過去抱著他,並為他的歸來擺設盛大的宴席慶祝。

給我們的啟示

這些故事揭示了神的心意。信息是關於神對悔改的罪人那無條件的愛和歡欣的歡迎。神不會等我們變得完美。當我們迷失時,祂會主動尋找我們,並且當我們回轉歸向祂時,祂會以極大的喜樂來慶祝。無論一個人偏離了多遠,回家的路永遠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