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筆記:上帝的旨意 — 律法(基督教)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上帝的旨意 — 律法」這一章的研習筆記。你曾否覺得宗教就只是一大堆規矩和「不可做」的事?這一章極其重要,因為我們將會深入探討耶穌如何闡釋上帝的旨意。你會發現,這與盲目地遵從規條關係不大,反而更關乎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我們內心的態度。理解這點將有助你從宏觀角度看清基督教倫理的全貌。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把它搞懂吧!
理解背景:耶穌時代的律法
要理解耶穌的教導,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律法」對當時的聽眾而言意味著什麼。它不僅僅是一些規條;它是他們整個生活和社會的基礎。
- 律法(妥拉):這指舊約聖經的頭五卷書,又稱「摩西五經」。它包含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誡命,當中包括著名的十誡。對猶太人而言,遵守律法是表達他們對上帝的愛與忠誠的方式。
- 長老的傳統:數百年來,宗教領袖們制定了額外的規條和解釋,說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律法。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律法的詳細使用手冊。然而,有時人們過於專注這些人為的傳統,而忽略了上帝誡命的原本意義。
- 宗教領袖:諸如法利賽人和律法教師(文士)等群體,是當時的宗教專家。他們非常認真地遵守每一條規條,無論是來自律法還是傳統的。
不妨這樣想:律法就像「安全駕駛」這項基本規則。而傳統則像是額外增加的具體規則:「你必須每5秒檢查一次後視鏡」,以及「你必須以10點和2點鐘位置握住方向盤」。耶穌來是要提醒人們,重點在於「安全駕駛」(愛上帝和愛人),而不是只顧著那些細節的規條。
核心重點
「律法」是猶太人生活的核心。耶穌並非要廢除它,而是要向人們展示其真實的意義和目的,這些意義和目的有時被層層疊疊的人為傳統所掩蓋。
核心問題:最大的誡命
當一位律法教師問耶穌哪一條誡命是所有誡命中最重要的,耶穌給出了一個清晰而有力的答案,總結了整部律法。
耶穌說最大的誡命是:
-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可福音 12:30)
- 「要愛鄰如己。」(馬可福音 12:31)
他又說:「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這簡直是革命性的!他把數百條律法濃縮成兩個以愛為基礎的核心原則。
記憶小貼士:向上與向外!
一個簡單的記憶方法是把最大的誡命想像成「向上與向外」:
- 向上愛上帝。
- 向外愛你的鄰舍。
核心重點
對耶穌而言,上帝的全部旨意都懸掛在這兩個原則之上。如果一個行動並非根植於愛上帝或愛鄰舍,那麼你就完全錯失了律法的核心要義。
挑戰規條:耶穌與律法的辯論
耶穌經常與宗教領袖產生衝突,因為他對上帝律法的理解與他們不同。他關注律法的精髓,而他們則專注於律法的字面意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衝突:
1. 與「被排斥者」一同進食和赦罪
當耶穌與稅吏和「罪人」一同進食時,宗教領袖們感到震驚。根據他們的傳統,這會使他變得「不潔」。但耶穌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不是要召義人,而是要召罪人。」(馬可福音 2:17)。他還宣稱自己有赦罪的權柄(馬可福音 2:1-12),而他們認為只有上帝才能做到這一點。
耶穌的重點:律法是關於憐憫和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要與他們劃清界線。
2. 關於禁食的衝突
法利賽人定期禁食以示宗教虔誠。他們批評耶穌的門徒不禁食。耶穌用新酒和舊皮袋的比喻(馬可福音 2:18-22),解釋說他那充滿喜樂的新信息,不能被強行塞進他們那些古老而僵化的傳統中。
耶穌的重點:禁食等宗教習俗應該有其真正的目的,而不僅僅是為了傳統而行。
3. 關於安息日的衝突
律法命令人遵守一個休息日,稱為安息日。宗教領袖們制定了數百條嚴格的規條,限制人們在這一天不能做什麼。耶穌卻打破了這些傳統,他在安息日治病,也允許門徒在飢餓時掐麥穗吃(馬可福音 2:23-28)。他宣稱:「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耶穌的重點:人的需要比僵化地遵守宗教規條更為重要。安息日的目的是作為上帝賜予人的休息和復原的恩典,而不是一種重擔。
4. 潔淨與不潔和人為的傳統
法利賽人癡迷於禮儀上的潔淨,尤其是在飯前洗手(馬可福音 7:1-5)。耶穌斥責他們,指出他們是尊崇自己的傳統,而非上帝真正的誡命(馬可福音 7:6-13)。他教導說,真正使人「不潔」的,不是進入口中的東西,而是從心中發出來的—例如貪婪、惡念和詭詐(馬可福音 7:14-22)。
耶穌的重點:上帝更關心你的內在潔淨(你的心和動機),遠超於你的外在潔淨(遵守儀式)。
5. 關於離婚的問題
當被問及離婚時,耶穌回溯到上帝對婚姻原初的旨意,即婚姻是一生的結合,並指出允許離婚的律法是出於對人類罪性的遷就,而非上帝完美的旨意(馬可福音 10:1-12)。
耶穌的重點:重要的是要理解上帝誡命背後的原始目的和精髓。
核心重點
在所有這些衝突中,耶穌並非試圖廢除律法。他是在努力「抽離出來」,向宗教領袖展示他們所忽略的宏觀圖景。他教導說,憐憫、公義和愛才是律法中「更重要的事」。
終極指南:登山寶訓
登山寶訓(見於馬太福音)是耶穌最著名的教導集。它就像一份天國的宣言,解釋了從內心活出上帝旨意會是怎樣的。
如果這看起來很多內容,別擔心!核心思想是,耶穌把標準從外在行為提升到內在態度。
六重對比:「你們聽過這樣說……但我告訴你們……」
這是登山寶訓的一個關鍵部分(馬太福音 5:21-48)。耶穌從舊約律法中取出六條誡命,並解釋了它們更深層次的意義。
例子一:「你們聽過這樣說:『不可殺人』……但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發怒的,必受審判。」
耶穌的重點:不要只避免殺人的行為。要處理你心中作為謀殺根源的怒氣。
例子二:「你們聽過這樣說:『不可姦淫。』但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犯姦淫了。」
耶穌的重點:不要只避免身體上的行為。要處理你心中作為姦淫根源的淫念。
規律:耶穌始終將焦點從行為(謀殺、姦淫)轉移到心中的根源(怒氣、淫念)。
登山寶訓的其他重點教導:
- 八福(馬太福音 5:3-12):一系列以「有福了……」開頭的陳述,頌揚諸如謙卑、憐憫、使人和睦等內在品質,而非外在的成功或權力。
- 鹽與光(馬太福音 5:13-16):耶穌告訴門徒,他們應該像鹽(為世界防腐並增添風味)和光(照亮並引導他人),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
- 真正的敬虔(馬太福音 6:1-18):當你施捨、禱告或禁食時,要秘密地進行,讓上帝看見,而不是公開地為了贏得他人的讚賞。這是關乎你與上帝的關係,而非你的名聲。
- 黃金法則(馬太福音 7:12):「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這是我們對他人的倫理義務又一個美好的總結!
你知道嗎?登山寶訓表明耶穌來不是要廢除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馬太福音 5:17)。他透過完美地活出律法並揭示其最深層的意義來成全它。
核心重點
登山寶訓是通往心靈層面之義的指南。它教導說,要真正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的內在思想、動機和態度必須轉化,而不僅僅是外在行為。
最終總結:本章重點回顧
如果你能記住本章的幾個重點,那一定是以下這些:
- 愛是目標:整部律法可以歸結為兩條最大的誡命:愛上帝和愛你的鄰舍。
- 心靈重於儀式:耶穌一貫教導說,上帝更關心我們內在的心和動機(憐憫、公義、信實),而不是完美地遵守外在的儀式和傳統。
- 成全而非廢除:耶穌並沒有廢除律法。他揭示了其真實、更深層的意義和目的,呼召人們達致一種由內而外的義。
- 人重於規條:在安息日爭論等情況中,耶穌表明上帝律法的目的是幫助和醫治人,而不是成為沉重的負擔。
能夠研讀這個主題,你真的很棒!這是一個深奧的課題,但它對於理解基督教倫理學至關重要。在你繼續學習的過程中,請牢記這些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