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FS溫習筆記:會計假設、原則及慣例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這份筆記,它將會帶你深入了解一個超級重要的課題:會計假設、原則及慣例。雖然這個名稱聽起來有點嚴肅,但別擔心!你可以把它們想像成會計界的「遊戲規則」。就像踢足球需要規則來確保大家公平競技、比分準確一樣,會計師也需要一套規則來確保公司的財務資訊可靠、一致,並且容易理解。

在這章節中,我們會逐一拆解會計師都必須遵循的10條基本規則。只要你理解了這些,以後看懂所有BAFS的財務報表就輕而易舉啦!你一定做得到!


首先,快速重溫主要詞彙

在我們深入探討之前,讓我們先重溫幾個基本詞彙:

  • 資產 (Assets): 企業擁有的東西(例如:現金、存貨、機器)。
  • 負債 (Liabilities): 企業欠下他人的款項(例如:貸款、欠供應商的錢)。
  • 收益 (Revenue): 企業透過銷售貨物或服務賺取的錢。
  • 開支 (Expenses): 經營業務的成本(例如:租金、薪金、電費)。



會計核心規則

我們可以將這10條規則分為三大類:基本假設、主要原則和修訂慣例。現在就讓我們逐一細看吧!

第一部分:基本假設 (會計的基石概念)

這些是在編製財務報表時,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概念。

1. 商業實體概念 (The Business Entity Concept)

意思: 企業被視為一個與其擁有者(們) 完全獨立的實體。企業的財務和擁有者的個人財務必須分開處理。

簡單來說: 企業有自己的「銀包」,而擁有者也有自己的私人銀包。兩者絕不能混淆!

實際生活例子: 想像你擁有一間小小的珍珠奶茶店。收銀機裡的錢屬於店舖,而你個人銀包裡的錢則屬於。如果你從收銀機裡拿出100元去買一雙新鞋,你不能把它記錄為「買鞋用品」這樣的業務開支。這是一筆個人交易,必須記錄為「提款」(drawings,即擁有者從企業提取金錢)。

為何重要? 它能讓我們準確衡量企業自身的經營表現(盈利或虧損),而不會因為個人交易而混淆視聽。

局限: 對於獨資經營和合夥企業來說,這只是會計上的分離,而非法律上的分離。如果企業負債累累,擁有者的個人資產仍可能被用來償還債務。

重點總結: 企業的錢和個人的錢是分開的,就是這麼簡單。

2. 持續經營概念 (The Going Concern Concept)

意思: 我們假設企業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經營,沒有打算結業或大幅縮減營運規模。

簡單來說: 我們假設企業短期內不會倒閉。

實際生活例子: 當你為上學買課本時,你會假設它會用一整年,而不是只用一天。同樣地,當公司購買送貨貨車時,它會將其記錄為長期資產,因為它假設企業會持續營運足夠長的時間,以從中獲得全部效益。

為何重要? 這個假設容許我們以成本價記錄長期資產(例如:樓宇和機器),並將其成本在多年間分攤(這稱為折舊)。如果我們認為企業明天就會結業,我們就必須將所有資產按其即時出售價格來估值,而這個價格通常會低得多。

局限: 如果企業面臨嚴重的財務困境,這個假設可能不再適用,財務報表就需要以不同的基礎(例如「清盤基礎」)來編製。

重點總結: 假設企業會持續經營。這證明了資產應以成本價來估值,而不是其即時「立即出售」價格。

3. 貨幣計量概念 (The Money Measurement Concept)

意思: 只有能以貨幣形式表達的交易和事件,才可在會計賬簿中記錄。所有交易都以單一、穩定的貨幣單位(例如:港元)來記錄。

簡單來說: 如果你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它,它就不會進入會計記錄。

例子: 一間公司可以記錄支付給其優秀經理的薪金(每月50,000元)。然而,它不能記錄經理卓越的領導能力或員工的高昂士氣,即使這些對公司來說非常有價值。

為何重要? 它提供了一個共同的計量單位(就像用厘米測量長度一樣),以便在財務報告中將不同項目相加和匯總。

局限: 它忽略了重要的非貨幣因素,例如員工士氣、產品品質和客戶滿意度。它也忽略了通脹的影響(今天的1元價值比五年後的1元高)。

重點總結: 在會計中,金錢說話。其他一切都忽略不計。


第二部分:主要原則 (記錄交易的核心規則)

這些原則指導我們如何記錄已識別的交易。

4. 歷史成本原則 (The Historical Cost Principle)

意思: 資產在會計記錄中以購買時支付的價格記錄。即使資產的市場價值後來發生變化,這個價值也不會改變。

簡單來說: 我們記錄的是我們購買時支付的價格,而不是它今天的價值。

例子: 一間公司在2010年以1,000萬元購買了一棟辦公大樓。到2024年,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該大樓現在價值2,500萬元。根據歷史成本原則,該公司必須繼續在財務報表中以最初的成本1,000萬元列出該大樓。

為何重要? 原始成本是一個可驗證、客觀的事實(收據上有顯示!)。市場價值可能每天變化且主觀,使其可靠性較低。

局限: 財務報表可能無法顯示企業資產的真實當前價值,特別是對於土地和建築物等價值可能大幅增加的項目。

重點總結: 收據上的原始價格就是賬簿上記載的價格。

5. 權責發生制概念 (The Accrual Concept)

意思: 無論現金何時實際收到或支付,收益都在賺取時確認,開支都在發生時確認。

簡單來說: 交易發生時就記錄,而不是等現金進出才記錄。

例子: 一間補習中心在12月為學生提供課程。學生同意在1月支付2,000元學費。權責發生制概念規定該中心應在12月(當課程提供且收益賺取時)記錄2,000元收益,而不是在1月(當收到現金時)。

為何重要? 它能更準確地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間的財務表現。

局限: 它可能比簡單的現金會計更複雜。

重點總結: 時間點是看賺取/發生,而不是看支付/收到現金。

6. 配合原則 (The Matching Principle)

意思: 這個原則與權責發生制概念密切相關。它指出,為產生收益而發生的開支,應與該收益在同一會計期間記錄。

簡單來說: 將成本與其所幫助產生的收入「配對」。

例子: 一間商店在11月以3,000元購買了一部電話。它在12月以5,000元出售了同一部電話。這3,000元成本(開支)應在12月記錄,以與其幫助產生的5,000元收益「配對」。這顯示了12月銷售的真實利潤(2,000元)。

為何重要? 它防止成本被錯誤地記錄在不正確的期間,這會扭曲公司該期間的利潤。

局限: 有時難以將某些開支(例如廣告費)直接與特定收益掛鈎。

重點總結: 在同一期間報告收益及其相關開支,以計算真實利潤。

7. 變現原則 (The Realisation Principle)

意思: 收益只應在貨物或服務已交付給客戶,且客戶有法律義務支付時才確認(記錄)。

簡單來說: 不要高興得太早。只有當銷售正式完成時才記錄收益。

例子: 客戶在星期一訂購了一個訂製蛋糕並支付了訂金。你在星期二烘烤蛋糕。客戶在星期三取貨並支付餘額。根據變現原則,收益在銷售流程完成的星期三才「變現」並應記錄。

為何重要? 它防止公司過早記錄收益,這會誇大其利潤。

局限: 對於長期項目(例如建造摩天大樓),要精確地決定收益何時變現可能很複雜。

重點總結: 只有當工作完成且金錢在法律上屬於你時(即使尚未到手),才記錄收益。


第三部分:修訂慣例 (實用「但係…」規則)

這些慣例幫助會計師以實用、合理的方式應用上述原則。

8. 一致性慣例 (The Consistency Convention)

意思: 企業應在不同會計期間使用相同的會計方法和程序。如果需要更改,則必須在財務報表中披露。

簡單來說: 一旦你選定了一種做法,就堅持下去。

例子: 計算折舊的方法有多種。一間公司可能選擇「直線法」。一致性慣例要求他們每年都繼續使用直線法。他們不應僅僅為了讓利潤看起來更好而在明年改用不同的方法。

為何重要? 它允許對公司多年來的財務報表進行有意義的比較。如果他們不斷改變規則,你就無法判斷公司是實際表現更好,還是只是使用了不同的會計花招。

局限: 它可能會阻止公司在有新的、更好的會計方法出現時,轉用該方法。

重點總結: 不要在遊戲中途改變規則。保持一致性。

9. 穩健性慣例 (The Prudence Convention,又稱「保守性」)

意思: 當存在不確定性時,會計師應選擇最不可能誇大資產和利潤,或低估負債和損失的方法。

簡單來說: 有疑問時,選擇穩妥的做法。預期損失,但不要預期利潤。

實際生活例子: 當你為旅行儲錢時,你可能會預算你見過最高的機票價格。這就是穩健。你不會預算可能不存在的最低幻想價格。

例子: 一間企業有一些存貨(貨品)成本為5,000元。由於新潮流的出現,他們現在認為只能以4,000元出售。穩健性慣例要求他們立即確認潛在損失,並將存貨以較低的價值4,000元記錄。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認為其價值已升至6,000元,他們仍會將其保持在5,000元的成本價,直到實際出售為止。

為何重要? 它確保財務報表呈現公司財務狀況的真實和謹慎視角。

局限: 如果應用過於激進,它可能導致故意低估利潤和資產,使財務報表不那麼準確。

重點總結: 要實際和謹慎。現在記錄預期損失,但只在利潤實際發生時才記錄。

10. 重要性慣例 (The Materiality Convention)

意思: 會計師應關注那些足以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決策的項目和資訊。微不足道或不重要的項目可以以最方便的方式處理。

簡單來說: 不用為小事煩惱,但要非常仔細地處理大事。

例子: 一間大公司,例如港鐵,購買了一部價值50元的釘書機。釘書機可以使用很多年,所以技術上它是一種長期資產。但對於一家數十億美元的公司來說,50元的項目是完全不重要的(不重要,immaterial)。重要性慣例允許會計師直接將50元記錄為當年的簡單「辦公室開支」,而不是經歷複雜的折舊過程。然而,一列價值5,000萬元的全新列車則非常重要(material),必須適當地記錄為長期資產。

為何重要? 它使會計變得實用,並防止財務報表充斥著微小、不重要的細節。

局限: 它是主觀的。對一家小商店來說重要的東西,對於一家大公司來說可能就不重要。這需要專業判斷。

重點總結: 如果重要到會影響投資者,就完美記錄。如果不是,就使用更簡單的方法。




融會貫通:應用情景練習

讓我們看看你能不能找出以下情景中運用的原則或慣例!

情景一: 小店老闆Ken用店舖的錢支付兒子的學費。他在店舖的賬簿中將其記錄為「教育開支」。
Ken違反了哪個概念? 他違反了商業實體概念,將他的個人開支與企業的開支混淆了。

情景二: ABC有限公司以100,000元購買了一部機器。一年後,他們發現可以以120,000元出售。他們仍然在記錄中顯示其價值為100,000元。
他們遵循哪個原則? 他們正確地遵循了歷史成本原則。

情景三: 一間公司在六月提供服務並向客戶發送賬單。客戶在七月付款。公司在六月記錄了收益。
哪個概念證明這是合理的? 權責發生制(以及變現)概念。收益是在六月賺取的,所以應在六月記錄。

情景四: 一名公司會計師不確定一個欠下巨額債務的客戶會不會還錢。會計師決定設立一個「呆壞賬撥備」來確認潛在損失。
正在應用哪個慣例? 穩健性慣例。他們正在預期潛在損失並將其記錄。


恭喜你成功掌握了所有這些內容!這10個概念是我們在會計中一切工作的基礎。請仔細溫習它們,理解例子,這樣你就能為BAFS的其餘學習旅程打下堅實的基礎。繼續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