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 DSE 指定篇章溫習筆記

論仁、論孝、論君子 (《論語》)

各位同學好!

今次我哋要一齊鑽研嘅係 DSE 中文科嘅核心篇章 —— 《論語》三則,內容關於孔子點樣看待「仁」「孝」「君子」。你可能會覺得文言文好深奧,好離地,但唔使驚!其實孔子講嘅好多道理,到今日都好實用,可以幫我哋反思點樣做個更好嘅人。呢份筆記會用最簡單直接嘅方式,帶你走進孔子嘅思想世界,輕鬆掌握考試重點!


學習目標

學完呢一章,你將會能夠:

1. 明白儒家思想中「仁」、「孝」、「君子」嘅核心概念。
2. 解釋《論語》中相關章節嘅字詞、句意和深層意義。
3. 比較「君子」與「小人」喺品格同行為上嘅分別。
4. 將孔子嘅教誨同現代生活聯繫,進行反思。


第一部分:論仁

「仁」係孔子思想嘅核心,可以話係儒家最高嘅道德標準。但「仁」究竟係咩?與其話佢係一個單一嘅品德,不如話佢係一個包含咗「克己」「愛人」「關懷」嘅綜合概念。我哋一齊睇吓孔子點樣解釋啦!

1. 顏淵問仁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語體文譯文:顏淵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舉止都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一旦做到,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為仁人。實踐仁德要靠自己,難道能夠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其細節。」孔子說:「不合乎禮的唔睇,不合乎禮的唔聽,不合乎禮的唔講,不合乎禮的唔做。」顏淵說:「我雖然唔聰敏,但會終身奉行呢啲說話。」

重點解說
  • 克己復禮為仁:呢句係核心!「克己」就係克制、約束自己嘅慾望同衝動。「復禮」就係回復到、遵守社會規範同道德標準 (禮)。簡單嚟講,就係「透過自律嚟達到崇高嘅道德境界」。
  • 生活例子:你想通宵打機,但你第二朝要考試,於是你克制自己想玩嘅慾望,早啲瞓覺溫書,呢個就係「克己」嘅精神。你將呢種精神放大到遵守所有社會道德規範,就係「克己復禮」。
  • 為仁由己:孔子強調,追求「仁」係個人嘅事,主導權喺自己手上,唔可以怪責人。
  • 四勿:「非禮勿視、聽、言、動」係實踐「克己復禮」嘅具體方法,由內在心念到外在行為都要符合禮。
DSE 考試貼士

呢一段經常考「仁」嘅定義同實踐方法。「克己復禮」係定義,「四勿」係具體方法,一定要分得清楚。

2. 仲弓問仁

原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語體文譯文:仲弓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出門做事時,態度要好似接見貴賓咁莊重;役使百姓時,要好似主持大型祭典咁謹慎。自己唔鍾意嘅事,就唔好加喺別人身上。咁樣,喺諸侯國做事唔會有人怨恨,喺自己屋企做事都唔會有人怨恨。」

重點解說
  • 呢段講嘅「仁」,重點在於待人接物嘅態度,可以理解為「仁」嘅應用層面。
  •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前者指對人要「莊重恭敬」,後者指做事要「謹慎認真」。呢兩種態度都係源於內心嘅仁愛。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句超級重要,係實踐「仁」嘅基本原則,亦即係「恕」道。意思係用自己嘅感受去推測別人嘅感受,將心比己。
  • 生活例子:你自己都唔想排隊嘅時候俾人打尖,咁你就唔應該去打尖。你自己唔想俾人劇透,咁你就唔應該劇透俾人。

3. 其他關於「仁」的章節

原文: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解說:有仁德嘅人內心充滿愛同關懷,所以心境平和,唔會為個人得失而憂慮。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說:一個讀書人如果立志追求真理大道,但同時又為自己嘅衣食唔夠人哋好而感到羞恥,呢種人根本未夠資格同佢討論大道。因為真正嘅仁者,追求嘅係精神層次,而唔係物質享受。


原文: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解說:君子如果離開咗「仁」,又點可以成就君子嘅聲名呢?所以君子就算係食一餐飯咁短嘅時間都唔會離開「仁」,就算喺匆忙急促 (造次) 或者顛沛流離 (顛沛) 嘅時候,都一定會堅守住「仁」。呢度強調咗「仁」係君子時刻都必須持守嘅品德。


「仁」之重點回顧

1. 核心定義:克己復禮 (透過自律,言行合乎禮)。
2. 實踐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推己及人)。
3. 內在修為:為仁由己,內心莊敬,不憂慮,不追求物質。
4. 行為要求:四勿 (勿視、聽、言、動),時刻持守。


第二部分:論孝

「孝」係儒家倫理嘅基礎,亦係實踐「仁」嘅起點。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連自己嘅父母都唔孝順,又點可能真心關愛其他人呢?不過,孔子講嘅「孝」唔係盲目服從,而係有更深層次嘅意義。

1. 孟懿子問孝

原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語體文譯文: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孔子(對樊遲)說:「(父母)在生時,要依照禮節侍奉他們;去世後,要依照禮節安葬他們,依照禮節祭祀他們。」

重點解說
  • 無違:呢個係關鍵詞,但好多人會誤解!「無違」唔係指「唔好違背父母嘅說話」,而係指「唔好違背『禮』」
  • 事之以禮:孔子補充嘅三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係解釋緊「無違」嘅真正意思。無論父母在生定死後,所有對待佢哋嘅方式,都要合乎禮節。
  • 常見誤解:以為「孝」就係父母叫你做咩就做咩。但如果父母叫你做犯法嘅事,根據孔子嘅諗法,你應該要「無違於禮」,而唔係盲從。

2. 子游問孝

原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語體文譯文: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今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父母。但就算是狗、馬等禽畜,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恭敬之心,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禽畜又有什麼分別呢?」

重點解說
  • 呢段提出咗「孝」嘅一個更高層次:由物質供養(能養),提升到內心嘅「敬」
  • 何以別乎:孔子用反問嚟強調,如果只係俾飯父母食,俾屋企佢哋住,但冇發自內心嘅尊敬,咁同養寵物冇分別。
  • 生活例子:你每個月俾家用父母,但平時對佢哋冇好面色,唔願意同佢哋傾偈,覺得佢哋好煩。喺孔子眼中,呢個唔算係真正嘅「孝」。真正嘅孝,係包含住尊敬同關懷。

3. 事父母幾諫

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語體文譯文: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咁勸告。如果佢哋唔聽從,仍然要對佢哋恭敬,唔好冒犯佢哋,內心擔憂,但唔抱怨。」

重點解說
  • 呢段說明咗當父母犯錯時,仔女應該點做,完美體現「孝」並非盲從。
  • 幾諫:「幾」係指「委婉」。「諫」係勸告。即係要用溫和嘅態度勸父母。
  • 又敬不違:就算父母唔聽你講,你仍然要尊敬佢哋 (敬),唔可以公開頂撞佢哋 (不違)。
  • 勞而不怨:為此而憂心勞累,但唔可以有怨恨。呢個係孝子應有嘅態度。

「孝」之重點回顧

1. 孝的層次:
   - 基礎層次 (養):提供物質生活所需。
   - 核心層次 (敬):內心必須有恭敬之情。
   - 準則層次 (禮):所有行為都要合乎禮節 (無違)。

2. 應對父母過錯:要「幾諫」(委婉勸告),即使不被接納,仍要保持尊敬,做到「勞而不怨」。


第三部分:論君子

「君子」係儒家思想中嘅理想人格。佢唔係指有錢有地位嘅人,而係指有高尚品德嘅人。孔子經常將「君子」同「小人」作對比,等我哋更清楚明白君子嘅特質。

1. 君子不憂不懼

原文: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語體文譯文:司馬牛問點樣先算係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問:「不憂愁,不恐懼,咁樣就能稱為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而問心無愧,咁仲有咩好憂愁、好恐懼嘅呢?」

重點解說
  • 君子之所以能「不憂不懼」,根源在於「內省不疚」
  • 內省不疚:「疚」就係愧疚。意思係君子時刻反省自己嘅言行,確保自己冇做錯事,問心無愧。因為內心坦然,所以自然就唔會有憂慮同恐懼。

2. 君子與小人對比

以下幾段,孔子直接將君子同小人並列比較,高下立見。用一個表格嚟記會更清晰!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解說:君子會成全別人嘅好事,唔會助長別人嘅壞事。小人就啱啱相反。例如見到朋友努力讀書,君子會鼓勵佢;小人可能會話「讀咁多書做咩呀,一齊打機啦」。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解說:君子心胸廣闊,坦然舒暢。小人就經常憂心忡忡,斤斤計較。

原文: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解說:君子凡事都要求自己,從自身搵原因。小人就凡事都要求別人,將責任推卸俾人。例如考試唔合格,君子會反省自己係咪唔夠努力;小人就會賴老師教得唔好,或者題目出得太深。


君子 vs. 小人 特質對比表

特質
內心狀態:
待人處事:
責任歸屬:
道德標準:

君子 (Junzi)
坦蕩蕩 (心胸廣闊)
不憂不懼 (問心無愧)
成人之美 (成全別人好事)
求諸己 (凡事反省自己)
內省不疚 (時刻反省)

小人 (Xiaoren)
長戚戚 (斤斤計較)
(內心常有憂懼)
成人之惡 (助長別人壞事)
求諸人 (諉過於人)
(不作自我反省)

DSE 考試貼士

君子同小人嘅對比係必考重點!考試好大機會要求你綜合唔同章節,說明君子有咩特質,或者直接比較兩者嘅分別。


「君子」之重點回顧

1. 君子嘅內心境界:坦蕩、不憂不懼,因為佢哋能夠「內省不疚」。
2. 君子嘅處世態度:嚴於律己 (求諸己),寬以待人 (成人之美)。
3. 核心分野:君子同小人最根本嘅分別,在於佢哋嘅道德修養待人處事嘅出發點


總結

《論語》呢三則,其實係一個完整嘅人格培養藍圖:

  • 「孝」係做人嘅根本,係「仁」嘅起點,由愛自己嘅屋企人開始。
  • 「仁」係最高嘅道德理想,將對屋企人嘅愛,擴展到對社會上所有人嘅關懷。
  • 「君子」就係能夠時刻實踐「仁」同「孝」,達到理想人格嘅人。

希望呢份筆記可以幫到大家理解呢篇重要嘅文章。記住,文言文唔只係用嚟考試,入面嘅智慧,係可以用一世㗎!加油溫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