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六國論》學習筆記!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DSE十二篇指定篇章中的一篇重量級文章——蘇洵的《六國論》。

看到「文言文」和「論說文」是不是有點頭痛?別擔心!這份筆記會用最簡單、最有趣的方式,帶你一步步拆解這篇文章。學完之後,你會發現《六國論》不只是一個古老的歷史故事,更充滿了可以用在今天生活中的智慧。你將會學到:

  • 《六國論》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 作者蘇洵是如何用超強的說服力來證明他的觀點?(這些技巧DSE超愛考!)

  • 這篇文章除了講古代歷史,還想告訴當時的皇帝什麼「悄悄話」?

讓我們一起開始這趟精彩的學習旅程吧!

🤔 第一站:認識作者與背景

要讀懂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是誰寫的,以及他為什麼要寫。這就像看電影前,先了解一下導演和故事背景一樣。

誰是蘇洵?

蘇洵 (洵,讀音 aoi1 / seon1) 是北宋時期一位非常厲害的文學家。他和他兩個兒子——蘇軾 (蘇東坡)蘇轍——都非常擅長寫作,被合稱為「三蘇」,而且三個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實在是太厲害了!

你知道嗎?

蘇洵年輕時不太愛讀書,據說到27歲才開始發奮圖強,最後成為一代大家。所以,只要有決心,什麼時候開始努力都不算晚!

文章的「時空背景」是什麼?

蘇洵寫這篇文章時,並不是身處在六國被秦國滅掉的戰國時代。他其實是生活在北宋。當時的北宋,正受到北方兩個強大政權——西夏的威脅。北宋政府為了避免戰爭,經常向遼和西夏「送禮物」(例如金錢、絲綢),希望換取和平。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歲幣」

蘇洵看到這種情況非常擔憂,他覺得這種用錢換和平的「姑息政策」就像毒藥,只會讓敵人更貪婪,讓國家更危險。於是,他寫了《六國論》,藉著評論戰國時六國因為賄賂秦國而滅亡的歷史,來警告北宋的皇帝,不要重蹈覆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借古諷今」

[重點回顧]

作者: 蘇洵 (北宋,「三蘇」之一)。
寫作目的: 借古諷今。藉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來諷刺和勸諫北宋對遼、西夏的姑息政策。

🎯 第二站:掌握核心論點 (中心論點)

論說文最重要就是要有一個清晰的「中心論點」(Main Argument)。蘇洵在文章一開頭就直接把它拋出來了!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白話翻譯: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兵器不夠鋒利,也不是因為仗打得不好,根本的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這句話就是整篇文章的「靈魂」!接下來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是對的。作者開門見山,立場非常鮮明。

一個公式記住中心論點:

六國滅亡的原因 ≠ (兵器弱 + 打仗差)
六國滅亡的原因 = 賄賂秦國 (賂秦)

[重點回顧]

中心論點: 弊在賂秦。
點出方式: 開門見山,在文章開首即點明。

📝 第三站:逐段拆解,深入剖析

現在,我們來像偵探一樣,逐段看看蘇洵是怎樣佈局和論證的。

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核心內容: 直接提出「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然後用一句話「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解釋這個論點,意思是賄賂秦國導致自己的國力受損,這就是走向滅亡的原因。

第二段:賂秦的兩種方式與後果 (正反論證)

核心內容: 這裡作者把六國分成兩類來討論。

  • 賄賂秦國的國家 (反面例子): 韓、魏、楚。作者說他們用「割地」的方式去賄賂秦國,結果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今天割讓五座城,明天割讓十座城,才能換來一晚安睡。但第二天醒來,秦國的軍隊又來了。) 這說明賄賂是沒完沒了的,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弱。

  • 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 (正面例子): 。作者說齊國從來沒有賄賂秦國,但為什麼也滅亡了?因為它「與嬴而不助五國」,意思是跟秦國交好,卻不去幫助其他五個國家。結果,其他五國被滅後,齊國也孤立無援,最終滅亡。

這個地方如果覺得有點複雜,不用怕!簡單來說,作者認為:直接賄賂秦國是「慢性自殺」,而像齊國那樣隔岸觀火,不去幫助盟友,等於是「間接自殺」。

第三段:不賂秦而亡的國家 (補充論證)

核心內容: 這裡討論剩下的兩個國家:燕、趙

  • 燕國: 因為派刺客荊軻去刺殺秦王,惹怒了秦國而被滅亡。

  • 趙國: 屢次被秦國攻打,國力耗盡,最終被滅。

作者指出,這兩個國家雖然沒有因為賄賂而亡,但他們是在其他國家都因為賄賂而變弱時,獨力抵抗秦國,所以最終還是失敗了。他們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因為失去了強大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自己)。這從側面再次證明了「賂秦」的禍害——它削弱了整個「反秦聯盟」的力量。

第四段:深入分析賂秦之弊 (比喻論證)

核心內容: 這是非常精彩的一段!作者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

原文: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白話翻譯: 用土地去侍奉秦國,就好像抱著木柴去救火一樣,木柴沒有燒完,火是不會熄滅的。

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薪」(木柴) 指的是六國的土地,「火」指的是秦國的慾望。你越是給它土地,它的慾望就越是燃燒得旺盛,根本不可能滿足。這深刻地揭示了賄賂政策的愚蠢和無效。

作者還做了一個數據對比:秦國通過戰爭得到的土地,和通過六國賄賂得到的土地相比,後者是前者的「百倍」。這說明,六國的滅亡,主要是自己「送人頭」送掉的。

第五段: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 (借古諷今)

核心內容: 作者在結尾總結教訓,並將矛頭指向了自己身處的北宋。

他感嘆道:「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意思是,如果我們(北宋)這麼大的國家,還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那真是連六國都不如了。

這句話直接點明了文章「借古諷今」的用意,提醒當權者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再用錢去賄賂敵人了。

[重點回顧]

文章結構:
總 (第1段) → 分 (第2-4段) → 總 (第5段)
1. 提出論點 (弊在賂秦)
2. 分析賂秦國 (韓、魏、楚) 與不助五國 (齊) 的滅亡
3. 補充分析不賂秦國 (燕、趙) 的滅亡,從側面論證
4. 用「抱薪救火」比喻,深入揭示賂秦之害
5. 總結教訓,點明「借古諷今」的現實意義

✨ 第四站:解構論證手法 (寫作特色)

《六國論》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因為觀點深刻,更因為它的論證手法非常高明。這是DSE考試的重點!

1. 開門見山,立場鮮明

文章一開始就亮出底牌「弊在賂秦」,讓讀者立刻明白全文要討論的核心,乾淨俐落。

2. 史例論證,證據確鑿

作者引用了大量戰國時期的歷史事實作為論據,例如韓、魏、楚割地,齊國中立,燕國派荊軻刺秦等。這讓他的論點不是空談,而是有歷史依據的,非常有說服力。(例:第二、三段對各國滅亡原因的分析)

3. 對比論證,黑白分明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多種對比:

  • 賂秦與不賂秦的對比: 比較韓、魏、楚等國與燕、趙的策略。

  • 得失的對比: 賄賂秦國得到的「一夕安寢」和失去的大片土地形成鮮明對比。

  • 秦國所得的對比: 秦國通過戰爭和受賂所得土地的數量對比,突出賂秦的嚴重性。

通過對比,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4. 比喻論證,生動形象

「抱薪救火」的比喻是神來之筆!它把複雜的政治道理,變成了一個簡單易懂的生活場景,讓讀者瞬間明白賄賂政策的荒謬。這使得文章不僅有邏輯,還有文采。

5. 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文章從提出總論點,到分類剖析,再到深入比喻,最後聯繫現實,思路清晰,環環相扣,一步步把讀者帶入他的論證邏輯中,令人信服。

[重點回顧]

四大論證手法: 史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加上開門見山的寫法和嚴謹的結構,構成了這篇雄辯有力的文章。

💡 第五站:文章主旨與「弦外之音」

文章的「表面意思」 (主旨)

文章通過論述戰國時期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弊在賂秦」,揭示了對強敵採取姑息、妥協、退讓政策的危害,指出只有團結一致,堅決抵抗,才能保全自己。

文章的「深層意思」 (寓意:借古諷今)

蘇洵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訴北宋的皇帝和大臣們:我們現在對遼和西夏的「歲幣」政策,就和當年六國賄賂秦國一樣愚蠢!這是在「抱薪救火」,只會讓敵人胃口越來越大,國家越來越危險。我們應該停止這種做法,積極備戰,聯合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抵抗外敵。

[重點回顧]

讀《六國論》一定要明白它的雙重目的:分析歷史 (表面)諷刺現實 (深層)。後者才是作者真正的用心所在。

🧐 總結與備戰DSE技巧

《六國論》學習重點

  1. 核心論點: 弊在賂秦。

  2. 主要論證方法: 史例、對比、比喻。

  3. 關鍵比喻: 抱薪救火 (比喻用錯誤方法解決問題,反而讓情況更糟)。

  4. 寫作目的: 借古諷今,勸諫北宋放棄對外族的姑息政策。

常見失分點提醒

  • 不要混淆齊國的錯誤: 有同學會以為齊國也是賄賂秦國。錯!齊國的錯誤是「與嬴而不助五國」,是自私自利、隔岸觀火,沒有盡到盟友的責任。

  • 論證手法的分析要具體: DSE問答題中,不能只寫「作者運用了史例論證」。你需要具體說明:「作者以韓、魏、楚三國割地賂秦,最終仍難逃滅亡的史實為例,證明賂秦並不能換來長久和平,反而加速滅亡。」

  • 務必理解「借古諷今」: 這是理解本文思想內容的鑰匙。如果只停留在分析戰國歷史,就未能掌握到作者最核心的意圖。

恭喜你完成了《六國論》的學習!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篇經典。多讀幾遍原文,結合筆記中的分析,你一定能在DSE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