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政局:混亂中的探索與掙扎

大家好!歡迎來到「民初政局」的學習筆記。推翻了清朝,建立了共和國,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但現實往往比理想要複雜得多。這一章,我們會探討辛亥革命後,中國為何沒有馬上走向富強,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混亂。

我們會認識幾位關鍵人物,了解一場影響深遠的學生運動,並看看當時中國在國際上面對的挑戰。這段歷史雖然混亂,但它解釋了近代中國許多問題的根源。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第一站:袁世凱的獨裁之路 (1912-1916)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雖然是臨時大總統,但實權卻掌握在手握北洋軍的袁世凱手上。為了讓清帝順利退位,換取中國的統一,孫中山答應讓位給袁世凱。但袁世凱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建立一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袁世凱如何一步步破壞共和?

想像一下:大家投票選出學生會主席,並制定了會規來限制主席的權力。結果新主席一上任,就想方設法修改會規,讓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甚至想當「終身皇帝主席」。袁世凱做的就是這樣的事。

1. 刺殺宋教仁:宋教仁是國民黨的領袖,他主張建立「責任內閣制」,簡單來說,就是想讓總理(由國會多數黨產生)擁有實權,總統只是一個象徵。這會大大削弱袁世凱的權力。結果,就在國民黨在國會選舉大勝後,宋教仁就被暗殺了。矛頭直指袁世凱!

2. 鎮壓二次革命:孫中山等人看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發動了「二次革命」討伐他,但因為實力懸殊,很快就失敗了。

3. 洪憲帝制:在排除了政治對手後,1915年底,袁世凱宣布廢除共和,改元「洪憲」,準備在1916年登基做皇帝。

袁世凱的皇帝夢為何破滅?

稱帝的行為引起全國上下一致反對,因為人民好不容易才推翻了帝制,不想再走回頭路。蔡鍔等人發動了護國戰爭,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在眾叛親離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後就在憂憤中病逝。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袁世凱的統治是民國初年民主共和制度的一次大倒退。他為了個人權力,不惜破壞民主、暗殺政敵,甚至稱帝,最終導致全國分裂,為之後的軍閥混戰埋下了禍根。

第二站:軍閥割據的黑暗時代 (1916-1928)

袁世凱死後,中國不但沒有恢復秩序,反而變得更糟。原本由他統一指揮的北洋軍分裂成不同派系,每個將領都佔據一塊地盤,擁有自己的軍隊,互不服從中央政府。這就是「軍閥割據」時期。

你可以把當時的中國想像成一個沒有校長的學校,每個級的訓導主任(軍閥)都自己管自己的一層樓,還經常帶著自己的學生(軍隊)去跟別層樓的主任打架,搶奪資源和地盤。

這個時代有什麼特點?
  • 連年內戰:軍閥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和權力,常年打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南北分裂:北方由不同的北洋軍閥輪流控制著北京政府(例如課程提到的段祺瑞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南方則由孫中山等人建立了護法政府,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 中央無力:北京的中央政府名存實亡,根本無法號令全國。
  • 外交軟弱:由於國家分裂,政府無力在外交上維護國家利益,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山東事件」。
🧐 你知道嗎? (Did you know?)

軍閥為了維持軍隊開銷,常常巧立名目,徵收各種奇怪的稅,例如「懶惰稅」、「窗戶稅」等等,讓百姓苦不堪言。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割據時期。國家四分五裂,內戰不斷,中央政府形同虛設。這個混亂的局面直到後來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才告一段落。

第三站:外交失敗與民族覺醒

在國內混亂不堪的同時,中國在國際上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屈辱。

山東事件與五四運動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英、法、美等),對德國宣戰。當時大家滿心期待,戰爭勝利後,可以收回之前被德國強佔的山東權益。

過程(一步步看懂):

  1. 希望:戰爭結束,中國是戰勝國,派代表參加 1919 年的巴黎和會
  2. 失望:西方列強竟然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轉讓給日本!
  3. 憤怒:消息傳回國內,全國譁然。大家覺得被出賣了,政府太無能了!

這場外交上的奇恥大辱,直接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怒火,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們走上街頭,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要求懲辦親日的官員,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運動迅速擴散到全國,商人罷市、工人罷工,形成了一場全民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的重要性是什麼?

它不僅是一次愛國示威,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民族覺醒。它標誌著中國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分子,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更強烈的姿態來關心國家命運。

邊疆危機:外蒙與西藏事件

在中央政府軟弱無能的時候,邊疆地區也出現了嚴重危機。

  • 外蒙事件:在沙俄的支持和策動下,外蒙古在民國初年宣布「獨立」。雖然中間曾一度被中國軍隊收復,但在軍閥混戰的背景下,中央政府無力長期維持控制,最終外蒙古在蘇俄的影響下,事實上脫離了中國的管治,最終獨立。
  • 西藏事件:英國則不斷在西藏地區培植親英勢力,企圖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策動西藏尋求獨立。

這兩件事都反映了同一個問題:一個分裂、衰弱的國家,連保護自己領土完整的能力都沒有。

⚠️ 常見誤區提醒

不要將「五四運動」僅僅看作是一天的學生示威。它是一場持續了很長時間、席捲全國、影響深遠的全民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高峰,對後來的歷史發展,包括國共兩黨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民初時期,中國在外交上遭受重大挫敗(山東事件),這激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民族主義精神。同時,中央政府的衰弱也導致了邊疆危機(外蒙和西藏事件),國家主權面臨嚴重威脅。


總結回顧 (Chapter Wrap-up)

「民初政局」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充滿挫折與動盪的時期。

  1. 從共和到帝制:袁世凱的個人野心,使新生的中華民國迅速走向獨裁和分裂。
  2. 軍閥的時代: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了以段祺瑞等人為代表的軍閥割據混亂局面,內戰頻繁,民不聊生。
  3. 屈辱與覺醒:外交上的失敗(山東問題)引爆了五四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但國家的弱勢也導致了外蒙、西藏等邊疆危機。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建立一個國家不容易,要鞏固和發展它,更是充滿挑戰。正是這段時期的混亂和探索,為接下來的國共合作、北伐等歷史事件鋪平了道路。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段複雜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