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SE 中史 ] 筆記溫習: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各位同學,你好!歡迎來到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個超過500年的「大時代」,充滿了戰爭、混亂,但也充滿了思想的火花和社會的巨變。毋須擔心,這段歷史聽起來很複雜,但我們會把它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讓你輕易掌握!
為什麼要學這個時代? 因為它就像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十字路口」,舊的制度(西周那套)崩潰了,新的制度(秦漢大一統帝國)還沒建立。所有後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重要思想,比如儒家、法家、道家,都是在這個混亂的時代誕生的!掌握了春秋戰國,你就能掌握中華文明的「核心基礎」。
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由穩定到動盪 —— 西周 vs 春秋的變動
要了解春秋時代的混亂,我們首先要看看它之前的西周是多麼的「穩定」。這就像要知道為什麼會分手,得先看看以前有多要好一樣。
西周:一個井然有序的時代
試想像一下,西周就好比一間架構清晰的大公司。
- 政治上:分封制 (Feudal System)
周天子是最高的「行政總裁」(天子),他把土地和人民分給他的親戚和功臣,讓他們做「分區經理」(諸侯)。這些經理要定期向行政總裁報告、交稅(納貢)和幫忙打仗(派兵)。整個系統層層分明,權力集中在天子手上,非常穩定。 - 社會上:宗法制與禮樂制度 (Clan & Ritual System)
社會階級非常嚴格,由血緣關係決定,嫡長子繼承一切。每個人做什麼、穿什麼、用什麼,都有詳細的規定(禮樂制度)。這就像公司的「員工守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能亂來。社會秩序井然。
春秋:「行政總裁」沒權了,「經理」開始作亂
公元前771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平王東遷。周天子被犬戎趕走,被迫把首都從鎬京(西邊)搬到洛邑(東邊)。從此,西周結束,東周開始。東周的前半段,就是春秋時代。
平王東遷後,大公司出事了,「行政總裁」周天子威信盡失,分區經理們開始不再聽命。
西周與春秋的【政治】不同點
- 權力核心轉移:西周時,周天子是權力中心。到了春秋,天子只是名義上的領袖,真正有實力的是那些強大的諸侯,我們稱之為「霸主」(例如齊桓公、晉文公)。霸主們會用「尊王攘夷」(意指:我們尊重周天子,一起對抗外族)的口號來號令其他諸侯,但實際上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
- 分封制崩潰:以前天子說了算,現在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打,大國吞併小國。天子的權威已經無法阻止他們了。
西周與春秋的【社會】不同點
- 禮崩樂壞:西周那套嚴格的「禮樂制度」沒人遵守了。以前是貴族才能打仗和參與政治,現在一些有才華的平民(稱為「士」)也有機會上位。社會階層開始流動。這就是成語「禮崩樂壞」的由來。
- 舊秩序瓦解:血緣關係不再是決定地位的唯一標準,能力和實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快速回顧 Quick Review】
從西周到春秋,最大的變化是:權力下放。中央的周天子衰落,地方的諸侯崛起。社會上,舊的規矩(禮樂制度)被打破,為之後更大的變動埋下了伏線。
第二部分:混亂加劇! —— 春秋 vs 戰國的變動
如果說春秋是「禮崩樂壞」的開始,那戰國就是「徹底崩潰,無法無天」的時代。這兩個時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說,但它們的「混亂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一個簡單比喻助你記憶!
春秋時代:像是黑幫爭奪地盤。雖然大家都不守規矩,但名義上還有個「教父」(周天子),最強的堂主(霸主)會打著「教父」的旗號辦事。打架還講點道義,不會趕盡殺絕。
戰國時代:像是世界末日,是「食雞」(生存遊戲)。沒有教父,每個堂主都想當唯一的王。目標只有一個:消滅所有對手,統一江湖。戰爭變得極度殘酷,不擇手段。
春秋與戰國的【政治】不同點
- 鬥爭目標不同:春秋時期的主要目標是成為「霸主」(稱霸),即在諸侯中做老大,但名義上仍然承認周天子的存在。戰國時期的目標是「兼併」(稱王),即吞併其他國家,消滅對手,自己做皇帝,統一全國。
- 周天子地位:春秋時,周天子還有點象徵性的地位,是「神主牌」。到了戰國,周天子已經完全被漠視,甚至最後被秦國滅掉,連象徵意義都沒了。
- 戰爭規模和性質:春秋的戰爭多是貴族間的戰車對戰,規模較小,還講一些「戰爭規範」。戰國則是全民皆兵的大規模步兵作戰,動輒幾十萬人參戰,非常血腥,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
春秋與戰國的【社會】不同點
- 社會流動性:春秋時,舊貴族雖然衰落,但仍有影響力。到了戰國,舊貴族徹底沒落,取而代之的是憑軍功或才幹上位的平民和「士」人。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進行變法改革(例如商鞅變法),打破舊制度,獎勵耕戰,這極大地促進了社會階級的流動。
- 知識階層抬頭:戰國的君主們為了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求賢若渴。他們到處招攬有才華的「士」人做官、做顧問。這使得知識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
- 工商業發展:隨著鐵器與牛耕的普及,農業生產力大增。手工業和商業也蓬勃發展,出現了許多大商人和繁華的城市,貨幣被廣泛使用。這衝擊了以往以農業為本,並由貴族壟斷土地的社會結構。
【重點 takeaway】
從春秋到戰國,是一個「質變」的過程。政治上,從「爭做老大」變成「你死我活」;社會上,從「舊制度開始動搖」變成「舊制度徹底瓦解,新階層全面崛起」。整個社會的節奏變得更快、競爭更殘酷,但也更具活力。
第三部分:思想的黃金時代 —— 諸子百家的形成
在一個如此混亂的時代,所有人都感到迷惘: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該怎麼辦?怎樣才能讓國家強大起來,或者讓社會恢復秩序?
就在這個時候,一大批睿智的思想家(就是我們說的「諸子」)出現了。他們帶著自己的答案和解決方案,周遊列國,向君主們推銷自己的思想,希望被採納。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形成原因)
這並非偶然,而是時代的產物!
- 政治需要 (亂世的需求):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舊的一套不管用了。各國君主為了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勝出,急需新的治國理論和方法。這為各種新思想提供了龐大的「市場需求」。
- 經濟基礎 (生產力提升):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讓社會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脫離勞動,專心從事思考和教育。經濟發展養活了這批「思想家」。
- 社會變動 (階級流動):「士」階層的崛起是關鍵!他們原本是下層貴族,有文化但沒地位。在亂世中,他們憑藉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可以自由地在各國之間流動(所謂「士無定主」),為不同的君主服務。他們是「百家爭鳴」的主力軍。
- 學術下移 (教育普及化):西周時,教育是貴族的專利(「學在官府」)。到了春秋戰國,一些私人辦學出現(例如孔子),知識不再被壟斷,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學習和思考,促進了思想的繁榮發展。
【你又知唔知道?】
這些思想家就像是今天的「管理顧問」或「政策分析師」。他們帶著自己的「商業計劃書」(治國理念)去見各國的「行政總裁」(君主),說服他們採納自己的方案。例如:
- 儒家 (代表:孔子、孟子) 說:「老闆,我們公司現在人心渙散,問題在於企業文化!我們應該重拾『仁愛』和『禮儀』,對員工好,建立家庭式的和諧氛圍。」
- 法家 (代表:韓非、商鞅) 說:「別說那些空泛的!公司要生存,就要靠嚴格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和嚴厲的規章制度!表現好則重賞,表現差則嚴懲,效率才會提升!」
- 道家 (代表:老子、莊子) 說:「你們都太過焦慮了!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讓公司自己發展,隨意干預反而會出問題。」
【本章總結 Key Takeaway】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劇烈變動的時期。政治上,從周天子一統天下,到諸侯爭霸,再到七雄兼併,權力不斷下移並重組。社會上,舊有的貴族等級制度崩潰,平民和士人階級崛起,工商業發展,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正是這種史無前例的「大混亂」,催生了思想上的「大爆炸」——諸子百家爭鳴,為後來的中華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