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列強的入侵」學習筆記!

大家好!在這個單元,我們會一起探討一段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歷史——從19世紀中葉開始,清朝如何面對來自西方列強和日本的挑戰。這段歷史可能聽起來有點沉重,但了解它對於明白現代中國的形成至關重要。

別擔心,我們會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一步一步拆解這些複雜的事件。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第一部分:列強入侵的歷程 (一步步看懂發生了什麼)

想像一下,清朝原本是一個巨大且自給自足的「大家庭」,但突然有一天,門外來了很多強壯的「鄰居」,他們想用各種方法打開我們的大門做生意,甚至搶東西。這就是接下來故事的開端。

1. 鴉片戰爭 (1839-1842年) - 被迫打開的大門

背景是什麼?

在19世紀初,英國人很喜歡買中國的茶葉和絲綢,但中國人對英國的商品沒什麼興趣。這導致英國的白銀大量流向中國(這叫貿易逆差)。為了扭轉局面,英國商人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鴉片讓許多中國人上癮,也讓白銀倒流回英國。

發生了什麼事?

清朝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林則徐非常有決心,在虎門銷毀了大量鴉片。英國以此為藉口,發動了戰爭。當時清朝的軍備遠遠落後於英國,結果慘敗。

結果是什麼?

中國被迫簽訂了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是歷史的轉捩點!

⭐ Quick Review: 《南京條約》重點

- 割地: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 賠款:賠償英國大量軍費和鴉片煙價。
- 通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港口(簡稱「五口通商」)。
- 關稅:英國貨物進口到中國的關稅,需要跟英國協商同意(協定關稅),中國失去了關稅自主權。

2. 英法聯軍之役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年) - 得寸進尺的入侵

為什麼又打起來?

英國和法國不滿足於《南京條約》的利益,想獲得更多特權,例如在北京派駐公使、在內陸自由通商等。他們找到藉口,再次發動戰爭。

發生了什麼事?

這次,英法聯軍一路打到北京,火燒了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往熱河。

結果是什麼?

清朝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損失了更多主權。

⭐ Quick Review: 《北京條約》主要影響

- 割地: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給英國。
- 特權: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在內地遊歷、傳教。

3.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年) - 來自鄰國的沉重一擊

背景是什麼?

這一次的對手是鄰國日本。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變得強大,並希望向外擴張,目標是朝鮮和中國。當時,朝鮮是清朝的藩屬國(小弟),日本的行為直接挑戰了清朝的地位。

發生了什麼事?

戰爭全面爆發,清朝經營多年的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慘敗,全軍覆沒。這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結果是什麼?

中國戰敗,簽訂了極其苛刻的《馬關條約》

⭐ Quick Review: 《馬關條約》的致命打擊

- 割地: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 賠款:賠償日本二億兩白銀的巨額軍費。
- 通商: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 關鍵點思考: 允許外國在華設廠,意味著他們可以直接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進行生產,對中國的本土工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4. 列強劃分勢力範圍 (1895年後) - 「切蛋糕」式的瓜分

這是什麼意思?

甲午戰爭的慘敗,讓列強看到清朝已經虛弱不堪。他們像一群飢餓的狼,撲上來瓜分利益。所謂「勢力範圍」,就好比在中國的地圖上「劃地盤」,每個國家在自己的地盤內享有鐵路修築、開採礦產等特權。

生活化比喻:

想像一個大披薩(中國),德國切走一塊說:「這塊山東地區是我的,只有我能在這裡開店!」俄國也切走一塊說:「東北這塊歸我!」這就是瓜分勢力範圍。

5. 八國聯軍之役 (1900-1901年) - 屈辱的頂點

背景是什麼?

列強的侵略和瓜分,激起了民間的強烈反抗。一個名為「義和團」的民間組織,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到處攻擊外國人、教堂和教徒。當時的慈禧太后誤信義和團刀槍不入,決定支持他們,並向多國宣戰。

發生了什麼事?

英、美、日、俄、法、德、意、奧八個國家組成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

結果是什麼?

清朝被迫簽訂了最屈辱的《辛丑條約》

⭐ Quick Review: 《辛丑條約》的枷鎖

- 賠款:賠款高達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連本帶利近10億兩,稱為「庚子賠款」。
- 駐軍:允許各國在北京至天津、山海關沿線駐兵。
- 懲罰:懲辦支持義和團的官員。

重點 takeaway: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你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模式:戰敗 → 簽訂不平等條約 → 喪失更多主權 → 再次戰敗。這是一個不斷惡化的循環,讓清朝一步步走向深淵。


第二部分:中國面對的危機 (我們失去了什麼?)

經歷了這麼多戰爭和不平等條約,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方面:

危機一:主權淪喪 (國家不再是自己的了)

主權,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管理自己內部事務和獨立處理對外關係的權力。在這一時期,中國在很多方面都失去了這種權力。

  • 領土主權不完整:
    例如:香港、台灣被割讓出去,就像自己家的地方被人佔了一樣。

  • 關稅自主權喪失:
    從《南京條約》開始的協定關稅,意味著中國不能自己決定進口商品的稅率。這使得大量廉價的外國商品湧入,衝擊了本土手工業。

  • 司法主權受損:
    外國人在中國犯罪,卻可以由他們自己國家的領事來審判(稱為領事裁判權)。這意味著中國的法律管不了他們。

  • 內河航行權喪失:
    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中國的內陸河流自由航行,如長江,這在國防上是極大的威脅。
Did You Know?

《辛丑條約》允許外國在北京到海邊的要地駐軍,這等於是將首都的大門鑰匙交給了別人。只要外國願意,隨時可以再次攻佔北京!

危機二:國計民生備受打擊 (國家窮了,百姓苦了)

戰爭和條約不僅僅是地圖上的變化,更直接影響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 巨額賠款:
    每次戰敗都要賠償天價款項,這些錢從哪裡來?當然是從老百姓身上加稅搜刮而來。這使得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生活極其困苦。

  • 經濟崩潰:
    外國商品(如洋布)的傾銷,讓許多以紡織為生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同時,外國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如海關、鐵路和礦產,大量財富外流。

  • 社會動盪:
    戰爭的破壞、經濟的凋敝,使得大量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也引發了太平天國等大規模的內部動亂。
⚠️ Common Mistake to Avoid!

不要只記住戰爭的名字和年份!DSE考試更看重你對影響的理解。比如,問到甲午戰爭的影響,你不能只說「中國輸了」,而要分析它如何導致列強瓜分中國、刺激了後來的維新變法等更深層次的後果。


本章總結:Key Takeaway

「列強的入侵」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一段充滿屈辱和苦難的時期。我們需要記住的關鍵點是:

1. 歷程:一系列的戰爭(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和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主權一步步被侵蝕。

2. 危機:中國面臨兩大核心危機——主權淪喪(國家失去自主權)和國計民生凋敝(經濟被摧毀,人民生活困苦)。

3. 轉折:這段被動挨打的歷史,也深深刺激了中國人,使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思考救國圖存的道路,為後來的改革與革命埋下了伏筆。

學習這段歷史不是為了沉溺於過去的傷痛,而是為了理解今天的中國是如何走過來的。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掌握這個重要的單元!加油!